1、第4 4 卷第4 期2023年7 月文章编号:1 6 7 4-8 1 0 7(2 0 2 3)0 4-0 0 2 2-1 1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44 No.4Jul.2023对主题教育工作中“建新功 的思考李英豪(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 0 0 0 6 5)摘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简称:主题教育)工作,是在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上下功夫的一次重大部署。“建新功”作为本次“主题教育”工作的总要求之
2、一,则需持之以恒地坚定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建新功”提供目标遵循;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建新功”筑立政治引领;坚定人民至上立场,为“建新功”确立价值旨归;坚定制度自信,发挥制度优势,为“建新功”提供根本保证;坚定发挥斗争精神,赢得历史主动,为“建新功”汇聚强大力量;坚定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建新功”拓宽国际空间。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建新功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志码:AD0I:10.3969/j.issn.1674-8107.2023.04.0032023年作为深人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起步之年,也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
3、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因而3 月3 0 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上发表的关于主题教育的重要讲话,对于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上下功夫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建新功”作为此次主题教育活动的总要求之一,从内涵来讲,即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进而在实践中创造新的成果。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人如何在思想理念上达至这一要求,从而将精神力量转换成物质力量,是当前学界需破解的理论问题。据此,本文提出应从“六个坚定”着眼,力图为达至“建新功”要求提供目标遵循、筑立政治引领、确立价值旨归、提供根本保证、汇聚强大力量以及拓宽国
4、际空间。一、坚定不移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建新功”提供目标遵循“建新功”作为主题教育的总要求之一,要以目标为方向指引方能行稳致远。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在不同社会转型和文明进展过程中,始终是人们追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不懈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 1 在这里,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指向,既是一种发展路径,也收稿日期:2 0 2 3-0 5-1 2基金项目:重庆
5、市教委人文社科基地重点项目“习近平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23SKJD065);重庆邮电大学人才科研启动经费“文化虚无主义对当代中国意识形安全的影响及应对研究(项目编号:K2022165)。作者简介:李英豪(1 9 9 3-),男,重庆巴南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意识形态引导、社会思潮治理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李英豪:对主题教育工作中“建新功”的思考是一种奋斗目标。据此,立足“两个大局”,牢牢把握历史主动、战略主动和政治主动,始终坚定不移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才能为“建新功”提供目标遵循,并且,这需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
6、面领导、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式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1 8 4 0 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为挽救民族存亡,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等的先进代表,无不在探索救亡图存之道路。但事实证明,农民运动、社会改良和资本主义革命是不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也就不能带领中国迈向现代化道路,唯有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项伟大事业的最终胜利,其作为最高的政治统治力量,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
7、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因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本质特征。对此,就这一本质特征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 1 2 4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本身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新事业,因而就要深刻认识到越是形势复杂、越是挑战严峻,就越需要党这个“主心骨”作为根本保障,只有毫不动摇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阻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才会更加行稳致远、繁荣兴盛,确保沿着正确航向直达胜利彼岸。(二)始终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
8、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现代化建设发展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不同国家在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领导核心上都存在23巨大差异,因而对现代化建设有着自我理解和个性方案。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基于国情出发,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自我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光辉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出最为重要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且深刻的社会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
9、出最为根本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达至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基本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出最为根本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实现了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出最为根本的信心力量。可见,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薪新篇章,就需要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矢志不渝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三)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式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需
10、要去脚踏实地地对其予以落实。中国共产党在进行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过程中,无不蕴含着改革这一深邃思想,因而新时代新征程要继续将改革这一重要手段贯彻到底,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前进,从而为着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机制体制保障以及动力之基。据此要聚焦加强党的领导与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进一步深化党的各项制度改革,筑牢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确保党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建设落实到位;要聚焦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24调发展,确保经济在质上得到实质进展和在量上得到合理增长;要聚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深化改革,进一步
11、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深化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改革,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要聚焦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体经济基础雄厚优势、世界经济高度融合优势,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原则,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过程中实现我国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3,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二、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建新功”筑立政治引领任何认识只有当其转化为切实实践行动,才能彻底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
12、发展真理 4 2 7 3。这种“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循环形式,一定意义上将导致每一阶段都会具有量的增加以及质的改变。“两个确立”“两个维护”是我们党对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深度总结和高度深化,因而只有将这种认识重新回归于实践,才能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和拓展。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要“建新功”,就不得不强化政治引领,把牢政治方向。据此,在“建新功”的实践过程中,就需将“两个确立”的认识转换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以及行动自觉,从而为其筑立政治引领,(一)将拥护“两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政治自觉是一个政党为实现思想高度重视、认识高度统一、行动高度自觉的“我将无我
13、”的政治抱负情怀,其历来是我们党刮骨疗伤、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进行“四自”建设的根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 2 1 3-1 4。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能否保持政治自觉直接影响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因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就务必要增强将拥护“两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为深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提供重要政治保证。一要站稳政治立场,即任何时候党员干部都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
14、吸、共命运、心连心,汇聚人民力量,共创人民梦想。二要把准政治方向,即新征程道路上要始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行动指南。三要秉承政治原则,即要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聚焦党的工作全局、服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实现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上下贯通,确保形成全党服从中央的严密体系。四要提高政治能力,即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从而在辨别政治是非、驾驭政治局面、保持政治定力上能够率先垂范,永葆共产党员政治底色。(二)将拥护“两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思想决定行动,只有思想认识到位,行动才能得以落实。“两个确立”由认识向“两个维护
15、”的思想转化,离不开理论作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其所内蕴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以及精神力量,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抵御国内外风险、解决突出矛盾、克服重大阻力的能力,因而就需用这一思想去武装思想头脑,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一要全面系统学,即全面掌握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内在联系、蕴含逻辑,切实做到融会贯通、学深悟透。二要及时跟进学,即在学习这一思想时,要在与时俱进上下足功夫,依据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新局势新情况,及时作出新判断。三要深人思考学,即学习
16、这一思想要始终立足问李英豪:对主题教育工作中“建新功”的思考题导向、结合思想困惑、基于工作难点,将思考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断拓宽思维深度、视野宽度和境界高度。四要联系实际学,即学习这一思想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作风,坚持改进作风、真抓实干、笃信笃行,力图在深人学习上求“精”,理论研究中求“深”,学用结合上求“广”。如此,才能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在思想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三)将拥护“两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主题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行”上得以体现,同样“两个确立”在向“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转化后,最终归宿也是为了达至行动自
17、觉。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敌对势力不择手段不断图谋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国际形势局势复杂多变,国内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这种局面下就需将拥护“两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凝聚人心、统一认识,科学理性认知核心,才能破浪前进取得最终胜利。一要感情上爱戴核心,即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广大人民群众要在情感上紧密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贴在一起、连在一起。二要思想上信赖核心,即不断加深对“两个确立”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认识,同时紧密结合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认识习近平同志党的核心地位、大国领袖地位、新时代新征程引路人地位。三要政治上维护核
18、心,即牢牢坚定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始终向习近平同志看齐、始终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四要组织上服从核心,即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防止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防止搞两面派、做两面人。五要行动上跟随核心,即一切行动听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指挥,坚决贯彻执行各项决策规定,做到令行禁止,及时校对行动方向。三、坚定人民至上立场,为“建新功”确立价值旨归25立场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对无产阶级政党立场问题时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
19、动 1 5 2 6 2。这就旗帜鲜明地向世人宣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的运动,而这里的绝大多数人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民”。同样,新时代新征程要求“建新功”,就需要明确“新功”是为谁而建这一根本问题,毫无疑问是为“人民”而建。因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评价标尺,以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价值原则,以人民美好幸福生活为目标追求,从而为达至主题教育中“建新功”这一要求确立价值旨归。(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根本宗旨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
20、起、走在一起,并在这一过程中这一宗旨先后经历形成发展、丰富深化以及全面深化的阶段。早在1 9 4 4 年8 月,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从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正确对待批评、搞好团结三个维度系统阐释了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深刻内涵;同年1 0 月,他又在中央印刷厂礼堂的讲话中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重大使命;而到了1945年,在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充分准备后,他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这一口号,并将其作为党的根本宗旨。随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斩新的精神面貌带领人民群众开启新的社会革命,开
21、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先后提出“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1 3 7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 7 2 7 8“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1 8 5 0 0 等思想,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党的十八大以26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一次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出了创新性阐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出永远要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出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伟大情怀。(二)坚持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评价标准是否满足人民根本利益,
22、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新功”同样如此。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立场,把是否满足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评判“建新功”成效的最高评价标尺,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从而不断将党和国家的事业推向前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9 3 9。据此,在国家层面就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始终把人民根本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让人民成为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从而更好地引领党和人民事业的蓬勃发展;在社会管理层面就需要始终按照“以人民
23、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制定具体规章制度,真正让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时代发展成果;在执政党建设层面就需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贯穿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把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转化落实到每一次具体行动中。如此,只有更加自觉地以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约束和评价执政实践的最高尺度,才能领导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进。(三)坚持以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价值原则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其哲学基础则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以学促干“建新功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一项极具探索性事业,毋庸置疑还存在诸多未知领域,因而就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实践中大胆创造,确
24、保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其一,坚持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人民主体精神的组织前提,如果没有党的领导,那么人民主体的首创精神与主体力量则会因没有主体领导而变得杂乱无序,就难以凝聚起强大的组织力量。其二,坚持思想武装与组织动员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 0 新时代新征程上贯彻落实人民首创精神,就必须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让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群众、教育群众、发展群众,从而获得更加坚定的精神力量。其三,坚持调查研究与开门问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开展
25、调查研究,扎根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充分尊重人民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将人民群众的有益社会实践经验凝练成更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并将其作为人民一切实践行动的理论指南。如此,在推动高质量建设发展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出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四)坚持以人民美好幸福生活为目标追求美好幸福生活是人们梦以求的本真向往,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愿景。从本质而言,“建新功”的落脚点就是推动这一理想愿景的实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人民美好幸福生活作为不懈奋斗目标,充分彰显出美好生活所内嵌的人民性意蕴,这是有别于乌托邦社会的当代中国的经验表达和智慧显现。一方面,美好幸福生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追求人的全
26、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未来社会的根本特征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 5 3,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因而也就决定了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奋斗目标,这又必须从人的生活、人的需要出发,从而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美好幸福生活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用来创造的,从这个意义而言,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过程本身就是美好幸李英豪:对主题教育工作中“建新功”的思考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才能深刻体会到美好幸福生活
27、不是敲锣打鼓、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是需要人们付出更为艰辛、更为艰巨的努力才能实现,这也就给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四、坚定制度自信,发挥制度优势,为“建新功”提供根本保证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为强大的优势,国家最为根本的竞争其实就是制度的竞争。当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之所以能够展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盛世局面,在根本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种新的有别于以往社会主义的新型制度形态,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稳固的制度保障。“建新功”作为此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之一,其中制度就是达至这一要求的样卯和链条,因而就必须充分发挥好国家政治、经济
28、、文化以及法治制度优势,以制度优势深化中华民族伟大实践,切实把中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助力“建新功”的实践效能。(一)发挥政治制度优势,提供坚强政治引领政治制度本身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党和国家事业能够取得良序发展的重要牵引,起着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实践方略,因而对其坚持和完善就需要更好发挥政治制度优势,将其转化为“建新功”的政治引领保障。一要始终坚持“三位有机统一”的治国方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扎实推进“建新功”要求的快速实现,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
29、治国有机统一 7。只有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坚持三者的统一,才能激发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与力量,从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二要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的结构性均衡。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历程看,一定程度上不同国家或多27或少都面临着政治失序所带来的国家治理危机的局面,这势必会对整个国家、民族之大业造成不可估量的冲击,因而就需要通过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的结构性失衡来减少这种政治失序。一方面要注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平衡,即加强社会对国家的监督和制衡,提高社会自主程度,释放国家与社会之间张力,达至两者有机平衡;另一方面要注重政治与行政关系的平衡,即通过组织体系、权威领导、统筹协进,避免出
30、现交叉重复的状态。三要持续提升政治制度的综合竞争力,即要通过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政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政治文明,以打造国家政治制度软实力来提升政治制度的综合竞争力。(二)发挥经济制度优势,夯实物质基础堡垒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消灭了剥削,推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后,劳动人民也就成为了生产资料的主人,质言之成为了社会的主人,从而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创造了物质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建设规律的深化认识,因而对其坚持和完善就需要发挥政治制度优势,将其转化为“建新功 的物质
31、基础堡垒。其一,发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体制显著优势,既要毫不动摇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持续深化公有制改革、探索挖掘公有制多种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与不断做大做强国有经济,又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机制体制健康完善。其二,发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显著优势,既要贯彻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尊重保护劳动所得、坚持多劳多得,又要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通过完善税收制度设计、推进保障不同制度融合、确保分配制度规范运行,从而形成合理有序收入分配格局。三要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将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市
32、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也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28的手”在市场中的作用。(三)发挥文化制度优势,凝聚思想价值共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淬炼革命文化以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书写了灿烂文化篇章,因而对其坚持和完善就需发挥文化制度优势,将其转化为“建新功”的共同价值观念,从而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奋进力量。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因为其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根本性质,并且文化的建设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33、。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这是因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次的内核,直接决定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任何一种文化想要立起来取决于凝结和贯穿其中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和引领力。三是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即要牢牢把握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1 4 3 的艰巨任务,不断构筑中国精神、塑造中国价值和凝聚中国力量。四是完善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关键要在创新完善上下足功夫,这就要通过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内宣外宣协同联动机制、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来推动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的建设,从而提升
34、舆论引导能力。(四)发挥法治制度优势,健全完善法制保障法治是一种追求理性和客观公正的国家治理模式,既不违背国家强制力,也不排斥道德规范作用。现代世界是一个技术引领的世界,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对世界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客观化和理性化的法治建设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鉴于此,就需要发挥法治制度优势,着力为“建新功”扎牢法制笼子。一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机制体制,即保障宪法所规定的大政方针政策能够在各级得到贯彻落实,保证党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国家在各项事业和具体工作中能够遵守宪法原则、贯彻宪法要求,显现宪法精神。二要推动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即推进科学立法,增强法律法规的及
35、时性、适应性、系统性、有效性、可执行性以及可操作性,充分发挥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各环节中的主导作用。三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即一方面建立系统完备的法规体系,确保每一项立法都符合法律精神,获得人民认同,得到人民拥护;另一方面将公平正义贯穿于执法、司法和守法等法律实施各环节之中,从而推动形成良好法治环境。如此,在“建新功”的实践中有了法治制度的保障,从而发挥好法治在这一过程中的治理效能。五、坚定发扬斗争精神,赢得历史主动,为“建新功”汇聚强大力量斗争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表达。将其置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斗争所指涉的是采取积极进取的革命斗争运动,即同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作斗争
36、;又将其置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斗争所剑指的是同落后的生产力作斗争,同落后的经济文化作斗争;再将其置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斗争所直指的是同贫困作斗争,同错误的政治风潮作斗争;最后将其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来的时期,斗争所指向的是一种斗争精神,是为祖国繁荣昌盛而斗争,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而斗争,这种新式斗争与以往的旧式斗争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根本区别。但无论何种阶段的斗争,作为客观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一种现象,其本质就是认识、分析和解决矛盾问题,达致推进事物向前发展的过程。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以及社会主义的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
37、的成绩,党的二十大又进一步画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确定了党所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与历史责任。方向的明确性、形势的复杂性、目标的宏伟性以及任务的艰巨性要求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李英豪:对主题教育工作中“建新功”的思考共产党人务必发扬斗争精神,赢得历史主动,并且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过去依靠斗争可以取得胜利,如今依靠斗争也可以建立新功,也只有依靠斗争,方能为“建新功”凝心聚力。(一)提升正确斗争意识“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 1 2。正所谓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不断提升思想意识方能取得更大成功,同样也只有不断提升正
38、确斗争意识,才能对确立斗争对象、掌握斗争本领、运用斗争艺术发挥积极正面的影响。因而,一要以革命先烈为师,占据斗争意识高地,即要从一代代为了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作出光荣牺牲的革命先烈的先进故事中汲取斗争精神,确立远大理想目标,树立斗争意识,自觉将斗争责任牢牢抗在肩上,履行好时代所赋予的历史责任。二要以人民群众为师,筑牢斗争意识基石,即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积极将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作为斗争精神的动力来源,把人民群众的所期所盼作为斗争精神的目标靶向,着重摸清民心、了解民心、顺应民心和实现民心,从而筑牢斗争意识基石。三要以党规党纪为师,守住斗争意识底线,即斗争并不是盲目斗争,而是在党的规
39、章纪律制度约束下的斗争,因而就需要先从公平正义出发发扬斗争精神,决不能将斗争实践作为个人谋利的手段。(二)明确主要斗争对象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一定意义上也是一部斗争史,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斗争中孕育、成长、发展以及壮大的过程。面对斗争这一常态,我们不仅要提升正确斗争意识,还要明确我们的敌人是谁,也就是明确我们斗争的对象到底是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五个“更加自觉”,从而也就指明了新时代党和人民群众的斗争对象。具体对这些斗争对象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从空间来看包括国内斗争对象和国际斗争对象,其中国内斗争对象又包括自然领域的斗争对象和社会领域的斗争对象,又进一步看29社会领域
40、的斗争对象包括非政治领域的斗争对象和政治领域的斗争对象,再进一步看政治领域的斗争对象又包括党内斗争对象和国家安全斗争对象,可以看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所面临的斗争对象几乎囊括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领域,因而只有对这些斗争对象进行逐一明确,才能在斗争实践过程中赢得历史主动,从而为“建新功”凝聚思想动力。(三)提高各种斗争本领发扬斗争精神,提高各种斗争本领,既是克服“本领恐慌”的关键一招,也是推动实现弘扬斗争精神的底气所在。当前在全党上下持续深人开展主题教育这场学习革命实践活动之际,只有不断提升斗争精神的本领能力,才能肩负起推进这场革命深人发展的重要责任。为此,一要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即面对国内外
41、复杂多变的局势时,要始终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喜不忘忧,牢牢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出现任何颠覆性、战略性错误局面的发生。二要提高见微知著能力,即对容易导致出现突发重大事件的火头、苗头等倾向性问题,要有科学预判能力,知道事件的源头在哪里、如何发展、发展结果以及如何应对保障等,及时消除各种风险隐患。三要提高理性分析能力,即要坚持辩证思维,不被客观现象所迷惑,而是透过现象看穿事物本质。四要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即在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时,要善于抓住其要害,找准其根源,发现其破点,尽早提出风险应对以及防范措施。(四)运用灵活斗争艺术方法上灵活,才会有斗争艺术,因而发扬斗争精神,在大是大非面前既要敢于亮剑,同时也
42、要善于讲求斗争技巧,运用灵活斗争艺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9 1 2 7 这就要求我们需合理辩证地把握好斗争的时、效、度的问题,使三者达到一个相对完美的统一。具体来讲,一要精准把握斗争时机。当前我国正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时期,各种“灰天鹅“黑犀牛”“大白鲨”事件可谓层出不穷,这就导致错综复杂的风险挑战、问题矛盾,这对进行伟30大斗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斗争的内在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就决定了面对这些局势时,要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深刻把握伟大斗争的时代特点,做到因时而为,审时度势开展伟大斗争。二要合理把握斗争火候。斗争是目的,是方法,是为了解决好突
43、出矛盾,因而在斗争过程中要拿捏好分寸,切不可斗争用力过小,触及不到根本,也不能斗争用力过猛,使斗争沦为争斗,也就违背了斗争初衷。三要致力追求斗争效果。开展斗争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功,而是需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方能取得实效和长效为目标。一方面,要重在取得实效,即斗争不仅仅是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而应该是着眼于全局性的斗争成功;另一方面,斗争成功并不是只有一时半会儿的功夫,因而需要建立健全巩固斗争成果的长效机制,稳中求进,让斗争“永远在路上”六、坚定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建新功 拓宽国际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基于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全面指导,党和国家才能在世界乱局中科学判别世界格局大势,才能准确找
44、到历史时代方位,明确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任务进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继承中国外交原则和核心所提出的重大时代命题。因而开展主题教育就要从习近平外交思想中汲取经验智慧,尤其是把握好如何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相关论述,从而为新时代新征程“建新功”拓宽国际空间。(一)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2013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提出了“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新型国际关系”概念的首次提出。自此,这一概念在随后的1 0 年间不断出现于各大国际场合,是在
45、处理对外关系时所表达的中国立场和展现的“中国方案”。新型国际关系相比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往的国际关系,不仅在理念上体现“新”,也在实践上彰显“新”,能够真正将国际事务以平等参与、民主协商和公平正义的理念得以落实,并且其能否构建好直接关涉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推进进程。鉴于此,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要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构建各种伙伴关系,凝聚起各国在新型关系上的共识效应,从而多层次地构建好新型国际关系,进而以新型国际关系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不断加强与各地区、各组织之间的交互往来合作,始终坚持以“公平正义”的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要提升中国战略能力,
46、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关系构建中的引领作用、凝聚作用以及监督作用,将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更好地进行国际传播,从而推进经济、政治、生态等多维外交的发展。(二)树立兼收并蓄的新型文明观念文明的进程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标识,而不同国家的文明往往由于受到时代背景、现实境遇、领袖人物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势必存在发展充分与不充分的抗衡局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阅、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1 3 2 4 8。这一彰显中国特色的新型文明观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支撑。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构建
47、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正是强调要尊重各国文明多样性,强调各国文明应该相互借鉴,以文明交流增进共识,推动人类社会繁荣进步,集中彰显出中华民族期盼建立追求自由和平、和谐美丽的大同世界理想。毫无疑问,这种兼收并蓄的新型文明观念,向世界展示了其所内嵌的极强包容性、开放性和耦合性,是帮助世界打破“文明冲突”的“重要密钥”。(三)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治理体系过去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每当人类进步与世界发展面临艰难块择时,往往会孕育出具有超常智慧、凝聚国际共识的思想理念作引导。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和平与发展仍李英豪:对主题教育工作中“建新功”的思考然是时代主题,但现存的全球治理体系越来越不适
48、应时代发展变化和世界发展要求,因而整个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凝聚共识、加强互惠互通,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2。这一新型全球治理体系能够凝聚新的国际共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具体来讲,一要“共商”即不同国家需加强共同协商,深化交流,互信互利,协商解决国际政治纷争和经济矛盾,从而达成经济、政治共识,寻求共同利益。二要“共建”,即不同国家需要展开合作共建,分享发展机遇,扩大彼此共同利益,推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格局。三要“共享”,即不同
49、国家要追求公平发展,分享共同利益成果,让世界的命运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让世界的规则制度由各国人民共同书写。(四)搭建与时俱进的新型实践平台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2 2.3王镭.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J.红旗文稿,2 0 2 3,(7).4毛泽东选集:第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6邓小平文选:第3 卷 M.北京:人
50、民出版社,1 9 9 3.7江泽民文选:第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6.8胡锦涛文选:第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6.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2 0.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0 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 0 2 1-0 7-0 2.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1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 0 1 6-0 5-1 9.13习近平.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8.31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需要巩固和发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