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读老王的三个关键词解读老王的“入口”在哪里?自然是在全文的末端,卒章显志的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的文字素来冲淡,而此句却在不经意间闪射出鲜明的感情倾向。循此“口”,便可登堂入室,将整篇的精魂,一一览尽。 一.命运之“悲” 无疑,句中透露的第一信息,是不幸。不幸者谓谁?老王也。老王的不幸,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理残疾。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二是生活贫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不成“家”样。 三是精神凄苦。打了
2、一辈子光棍,没有亲人的抚慰,只有疾病和困苦如影相随,孤苦伶仃。北京解放后,当“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的时候,愚钝的他,也因未嗅出政治空气的变化,被“三轮车”的同类,生生抛弃在“组织”之外,成了失群落伍的孤雁,倍尝惶惑和悲凉。之于老王而言,更深的不幸,还有“穷人的尊严”不被尊重。你看:“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恰值恶的年代,世态炎凉,人性沦丧。老王周围,充斥的是缺乏同情、怜悯之心的人。他们把眼瞎作为嘲讽、戏谑老王的一个凭借,断言老王年轻时候不老实。“不老实”在汉语中是个表意丰富的词语:偷鸡摸狗、生活作风有问题都可以说成“不老实”,更何况,“老光棍”一词就更使
3、“不老实”的意义固定了。这无疑,在老王精神的疮面上,又无情撒了大把盐。 而背负着多重不幸的老王,最终只能如蝼蚁般,在世人的排斥和漠视中,凄凉死去。对于一个穆斯林来说,任何人死后,都要带着洁净的身体去拥抱他所向往的天堂。但老王死的时候,居然被扔到了沟里,污秽不堪,生得如此狼狈,死得又是如此屈辱!试想,老王的一生,又怎该一个“不幸”了得呵! 也或许,正是因为太苦太孤,活着的老王,对来自世间的一点点温情才如此珍惜,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在临死前,还惦记给作者夫妇送去鸡蛋和香油的原因。 老王是“不幸者”,大家认同。但自称“幸运”的作者,也真如她言,那么“幸运”么?联系前面背景可知,在史无前例的所谓“文化大革
4、命”中,杨绛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文化人所遭受的赤裸裸的精神强暴和灵魂虐杀,一时间达到了空前绝后、登峰造极的极限境地。她先是被“揪出来”挂牌认罪扫厕所;接着是挨打受罚剃“阴阳头”;再接着是戴高帽子挂牌“游街”;女婿自杀后,又被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改造、再教育。 从中可以知道,杨绛亦是不幸的。和老王相比,不同的是:前者,更多的是无知无识的痛苦,而后者却是异常清醒的精神炼狱。但不管是哪种不幸,实质上都是有社会根源的,都是大时代中不能自主的小人物的不幸。 面对不幸,杨先生和老王都表现出了一样的坚忍执着,而杨绛先生更是把苦难,演绎成了淡定从容、轻松诙谐的人生态度,这在文章中尽管在叙述人生的不幸,却并
5、不阴霾抑郁的叙述语言上可以体现出来。比如“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这里的“掉落”这个词用得意味深长,默存成了真正的“货物”了!那个社会就是这样,非得把人变成非人,把最清醒的知识分子,变成最麻木最没有知觉的货物!生命本是如此之悲之不幸,可一经杨绛淡笔调侃,反倒显出几分“幸”的面目了。这该是怎样豁达的襟怀呢? 二.人性之“善” “不幸者唯一的抒情诗歌,就是吁请正义与善良,来否定他的蒙受冤屈的裁判”。(巴尔扎克)由此可引出另一关键信息:善良。往往,越是不幸的背景,映射出的人性光芒,便会越夺目。 不幸的老王,是善良的。当别人都“组织”起来,
6、独他被拒在“组织”门外的时候,他并不曾怨社会,怪政府,而只是怪自己“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这样一个宽容、憨厚、善良而毫无怨言的形象便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不幸的老王,是善良的。在“加高三轮平板”部分,“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他怕乘车者掉下去,这是他的安全措施,尽管这一措施很可笑。但也正因为它的可笑、傻,我们才更可以看出老王心地的善良。 不幸的老王,是善良的。这种善,更集中闪耀在他同杨绛一家的交往中。概言之,便是“三送”:送冰、送人、送香油和鸡蛋。在“三送”中,一是老王因为给人家送冰,所以顺带给作者一家送冰,这样可以“车费减
7、半”;二是在“文革”中,作者一家被打成“黑五类”,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老王却不避嫌疑。很热心地用三轮车送钱先生上医院,还坚决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尤其是那句“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的问候,其中蕴含了多少发自内心的人性关爱。老王对杨绛一家的热心与帮助是掏心窝子的,是对他们的真正的怜悯与崇敬,是勇敢的,是不期待得到回报的;三是老王受了人家的好处并不忘,于是临终前,挣扎着把他的香油和鸡蛋送给了作者。“不幸老王”却能给人带来“幸运”。无疑,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老王这个可怜人身上的可敬之处,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幸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自然而然的人性的光辉! 一如“老王”
8、这个卑微的称呼一样,其身份也是卑微的。作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百姓代表,纵然生活难过如他,命运惨淡如他,可他还是用枯瘦的双手,捧出一颗火烫的心,用残疾的身躯铸起尊严的城墙。善良、热心、感恩、自尊,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人。 当然,在老王的善良中,也时时跳动着杨先生的善良: 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陪老王说闲话;问老王的家在哪里;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担心老王靠一个老主顾,能否维持生活;对老王的死充满了愧怍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闪烁着杨先生善良的心,甚至杨先生的这种善良和同情,还延伸到她女儿(钱瑗)那里去了,为了老王的夜盲症,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 此可看出,身为知识分子的作者
9、,并没有抬高自己的身价,而是同样坚守着“人性之善”的道德准则,坚守眷人道主义精神,给予老王以尊重、平等与理解。以善良体察善良,用温暖回馈温暖。这善里有发自内心的真诚,这善里有悲悯情怀的光照。虽然,因着扭曲时代的禁锢,杨绛无法大胆而畅快地施予爱和悲悯,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仍不难捕捉到,那压抑在情感底层的澎湃激流。 三.灵魂之“愧” 这么一个善良而具悲悯情怀的人,对老王那么好,为什么最后还要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她的愧疚从何而来? 追溯一下,不难得知,杨绛是把自己放在和老王同一层面上的。她虽然一再地用细心去关爱老王,在经济上去帮助老王,或许因着他们已
10、被那个时代铐上枷索,或许因着他们的社会地位仍有区别,但她始终没能真正理解老王心意,没能深切体察老王的高贵品性。以至于后来,当老王提着香油和鸡蛋来探视,她要用钱酬谢;而明知老王直僵僵得“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她的关心也要等到十多天之后,才去询问偶然碰见的老李。这愧怍之意,大致源于情感收支的不对等。就像一个富翁给你5万元,你也许不会觉得什么,但一个乞丐给你50元,就足以令你感动,因为这是他的全部,其分量是不同的。 与老王相比,“我”付出的比老王少,但“我”从这个世界上获得的要比老王多得多。这是作者从自我反省的层面,表达对老王的歉疚,其实也传递了对像老王这样的劳动者
11、的心灵之声。 可以说,反思精神也是杨绛最突出的特点。杨绛以一个人的苦难,想到整个时代人民的苦难,这样的灵魂也是高尚的、可敬的。 如今,老王生活的时代过去了,但我们的身边还有一些因各种原因相对不幸的人们,或者说还有弱势的群体,他们可能没有老王那么苦,也可能没有老王那样能发出充满人性的光辉,但是,我们这些幸运的人该为那些居于弱势的人们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不至于“愧怍”呢? 一“老”教老王一、课堂导入日常生活中成年人相称的“老某”“某老”,是彼此熟识、关系亲近、表达尊重的称呼。作者所写“老王”是怎样一个人呢?作者与他是什么关系的呢?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呢?二、整体感知学生阅读课文,围绕上面三个问题,了
12、解作者与“老王”之间发生的故事,口述。老师归结讲解:“老王”应该也是作者熟悉的、亲近的、尊重加同情的一个人物。三、分析讲解板书:老王 把“老”字大写,突出。讲:我们就抓住这个“老”字来学习老王这一课。1、根据作者与“老王”关系,一讲“老”。2、根据“老王”的生活状态,二讲“老”。3、根据“老王”的外貌形象,三讲“老”。4、根据“老五”的性格特点,四讲“老”板书: “老”熟悉、亲近 “老”老境颓唐 “老”年迈苍老 “老”老实厚实 以上各环境,皆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具体的句段,体会作者的描写,学习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5、总结讲解。 画龙点睛:一声“老王”,“老”中有亲近,“老”中有同情,“老”中有“愧疚”,“老”中有怀念。四、布置作业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