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 绪论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Distribution of disease in special population and its determination to control) 定义的诠释: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 疾病、伤害和健康任务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范畴 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工作深度三个范畴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实验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三大要素 原理、方法和应用一、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1.基本原理 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疾
2、病的发病过程;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病因论;病因推断的原则;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2.实际应用 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疾病的监测;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疾病的自然史;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 是不对研究对象施加任何实验措施,只观察人群在自然状态下疾病、健康状态及相关因素的分布特征。1.描述性研究 应用流行病学的宏观思维方式和分布理论观察人群中健康相关状态或事件的分布规律,进而提出病因线索或假说,或提出有效的防制措施。2.分析性研究 应用对比的思维方式对疾病病因假设进行检验或对可疑的病因或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 (2)队
3、列研究(二) 实验法 通过比较人为地给予和不给予某因素的两类人群中相关效应的发生率来验证实验因素与效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三) 数理法 对某些疾病的流行过程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将流行病学调查所得到的该病发生或流行的主要因素的数据,建立有关的数学模型进行理论研究,探讨疾病流行的动力学;同时也可用疾病流行趋势的预测和疾病控制对策与措施的评价。三、流行病学的特征1.群体特征 2.对比的特征 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4.社会医学特征5.预防为主的特征 6.发展的特征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及描述性研究第一节 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
4、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一、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一) 率、构成比、相对比1.率(rate) 在指在某时期内在可能发生某现象的所有观察单位中实际发生某现象的频率。 特点:分子、分母代表的是同一人群2. 构成比(proportion) 表示同一事物内部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它描述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构成比的取值在0到1之间。 特点:常用 P= a/(a+b) 来表示 1)构成比例 反映某种概率的数值。 常用来表示疾病或死亡的顺位、位次或所占比重 2)发生频率比例 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变化者占全体的比例。3. 相对比(ratio) 是两个指标的值之比。它
5、描述一个指标的值是另一个指标值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特点:表示分子和分母间的数量关系,不管分子和分母所来自的总体如何。分子不一定是分母的一部分。(二)发病频率指标1.发病率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应用:用作描述疾病分布 反映疾病发生比率 它的变化意味着病因因素的变化 分子: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 分母:指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群,对那些不可能或该病的人不应计入分母内2. 罹患率 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应用: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流行 3. 二代发病率(续发率) 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接触原代(上代)病例的易感
6、者仲发病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计算公式中分子和分母都不包含原代病例(三)患病频率指标1.患病率 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取決于发病率、病程 患病率 P = 发病率 I 病程 D ) 按观察时间:期间患病率、时点患病率 影响患病率升高因素:病程延长 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 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 病例迁入 健康者迁出 易感者迁入 7.诊断水平提高 报告率提高影响患病率降低因素:病程缩短 病死率增高 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 健康者迁入 病例迁出 治愈率提高2. 感染率 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原体或抗体有阳性人数所占的比例。 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
7、的常用指标,特别是对隐形感染、病原携带及轻型和不典型病例的调查有用 (四)死亡及生存频率指标1死亡率 在一定期间内(通常为一年),一定人群中发生死亡的频率。 用来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群死亡危险性大小的一个指标 2 病死率 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病死率的分子包含在分母中。 如果某病处于稳定状态时,病死率也可用死亡率和发病率推算得到: 3 生存率 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通常为1,3,5年)后,活过n年的概率。 4. 潜在减寿年数(PYLL) 是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综合,即是指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5. 伤残调
8、整寿命年(DALY) 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两部分。(五) 关联性指标常用的关联性指标有:危险比(RR)、率比、比值比(OR)二、 疾病流行形式的描述1 散发 病例发生无规律性,可以是偶然出现,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且发病率低,不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水平。 出现散发的原因是:该病在当地常年流行或因预防接种的结果使人群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等。传播机制不容易实现的传染病。长潜伏期传染病,如麻风。2暴发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突然发生的
9、流行。流行时间一般较短。3流行 某病在某地区或某人群仲发病增加较快,且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4大流行 影响范围大、累及人群多的流行。三、疾病分布的形式(一)人群分布 1.年龄 2.性别 3.职业 4.种族和民族 5.婚姻与家庭 6.社会阶层 7.流动人口 8.行为(二)时间分布 1.短期波动(时点流行或暴发) 2.季节性 3.周期性(主要见于呼吸道传染病) 4.长期趋势(三)地区分布(四)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第二节 描述性流行病学描述流行病学: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对人群中健康相关状态或时间的分布特征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和分析。描述流行病学是阐明疾病分布和提供病
10、因线索的基本方法。包括:横断面研究 生态学研究 疾病(或公共卫生)监测 病例(组)分析 筛检一、 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在短时间内查明某人群患病状况以及相关因素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由于是在一定特定时间内进行的调查,其结果只能代表调查时的瞬间情况,不研究过去及将来。有两种情况不适合用横断面研究:一是病程短的疾病,二是对于疾病发生率太低的情况。(一) 种类横断面研究可分为普查和抽样调查。1. 普查 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每一成员作调查或检查。2. 抽样调查 在总体人群中抽取有代表性的部分人群来了解总体人群的情况。3.抽样方法1)单纯随机抽样: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均为n/N)。
11、2)系统抽样(机械抽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3)分层抽样:是指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4)整群抽样:是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5)多级抽样:是指将抽样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使用的抽样方法往往不同,即将以上抽样方法结合使用。6)等概率随机抽样(PPS):抽取率与单位大小成比例的多级抽样。(二)设计与实施1.明确目的和类型 根据研究提出的问题,明确调查目的,确定是普查还是抽样调查2.研究对象 3.样本含量 4.抽样方法 非随机抽样 & 随机抽样5.资料收集
12、6.偏倚与控制 选择偏倚(选择性偏倚、无应答偏倚、幸存者偏倚) 信息偏倚(回忆偏倚、报告偏倚、测量偏倚) 混杂偏倚7. 资料分析二、 生态学研究生态学研究: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某(些)因素的暴露与疾病频率,从而分析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它的特点是不对个体进行测量。类型:1.生态比较研究 比较不同人群中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同时了解这些人群中某些因素的出现率与疾病的发病率从或死亡率的高低是否一致,通过这种比较研究提供病因线索。 2.生态趋势研究 连续观察一个或多个人群中某病的发病或健康状况的变化规律与某些因素暴露的变化规律之间是否有相关关系。三、 筛检筛检:用简便、快速、灵敏的试
13、验或检查方法有组织地对人群进行检查,以发现某病的可疑患者的一种调查方法。筛检的目的:达到二级预防:“三早”措施 达到一级预防:危险因素的筛检可使某些慢性病达到一级预防 了解疾病的自然史,开展流行病学监测(一)筛查方法的评价与选择程序1. 评价方法:a.确定“金标准” 金标准:指当前临床医学界公认的诊断疾病的最可靠的方法。 b.选择研究对象 原则:代表性 c.样本大小的计算 有关因素:灵敏度、特异度、显著性检验水平、容许误差 d.整体评价结果 2. 筛检试验真实性评价指标1) 灵敏度(Se)/真阳性率(TP) 患者组人员被筛检试验判为阳性的概率,即真阳性者占病人总数的百分比。反映筛检试验检出患者
14、的能力,该值愈大愈好。 实际有病而按该筛检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有病的百分率2) 特异度(Sp)/真阴性率(TN) 非患者组人员被筛检试验判为阴性的概率,即真阴性者占非患者总数的百分比。反映筛检试验鉴别非患者的能力,该值愈大愈好。 实际无病按该诊断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无病的百分率3) 假阳性率(FP)/误诊率、第一类错误 非患者人员被筛检试验判为阳性的概率,即假阳性者占非患者总数的百分比。反映筛检试验将非患者错误判为患者的概率,该值愈小愈好。 实际无病,但根据该诊断标准被定为有病的百分率4) 假阴性率(FN)/漏诊率、第二类错误 患者组人员被筛检试验判为阴性的概率,即假阴性者占患者总数的百分比。反映筛检
15、试验将患者错误地判为非患者的概率,该值愈小愈好。 实际有病,但根据该筛检标准被定为非病者的百分率5) 正确指数(综合指数) 即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去1或1减去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之和。该值愈大愈好。 正确指数 (灵敏度十特异度) 1 l(假阳性率十假阴性率)6) 似然比(LR) 筛检试验的结果在患者中出现的概率与在非患者中出现的概率之比. A.阳性似然比(PLR) 筛检试验的阳性结果在患者中出现的概率(真阳性率)与在非患者中出现的概率(假阳性率)之比. B.阴性似然比(NLR) 筛检试验的阴性结果在患者中出现的概率(假阴性率)与在非患者中出现的概率(真阴性率)之比. 似然比是评价筛检试验真实性的
16、重要综合指标。阳性似然比愈大愈好,它标明宁阳性结果的正确率高;阴性似然比愈小愈好,表示阴性结果正确率高。7) 预测值(PV) 是筛检试验结果阳性或阴性时受试对象有或无疾病的概率。 A.阳性预测值(PPV) 即真阳性者占诊断试验阳性者总数的百分比. 阳性预测值表示筛检试验结果阳性者患有该病的概率,其值越大,筛检试验结果阳性者患该病的可能性愈大。 B.阴性预测值(NPV) 即真阴性者占诊断试验阴性者总数的百分比. 阴性预测值表示筛检试验结果阴性者不患有该病的概率,其值越大,筛检试验结果阴性者不患该病的可能性愈大。当灵敏度和特异度一定时,阳性预测值与患病率成正比,阴性预测值则与之成反比。 特异度越高
17、,阳性预测值越高 灵敏度越高,阴性预测值越高8) 一致性 是筛检试验判定的结果与标准诊断的结果相同的数占总受检人数的比例。3. 筛检试验可靠性评价Kappa分析:考虑了机遇因素对一致性的影响 Kappa值=实际一致性/非机遇一致性 4. 合理确定截断值 截断值 (cut off point)或临界点的确定,与测得的观察值的分布有关5. 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 是用真阳性率和假阳性率作图得出的曲线,它可表示灵敏度和特异度之间的关系.一般多选择曲线转弯处,即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较高的点为截断值.第三章 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课件定义)选择患有某特
18、定疾病的一些病人作为病例组,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一些个体作为对照组,调查他们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情况,比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研究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的关系。这是一种回顾性从果查因的研究方法。四大因素:人群、对照、病例、暴露第一节 基本原理一、原理病例对照研究的具体原理是选择某人群中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人作为病例组,未患这种特定疾病但与患者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组,调查他们过去有无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可疑病因因素以及暴露程度;通过比较各组研究因素的暴露史和暴露水平的比例,推断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如果病例组有暴露史或严重暴露着的比例在统计学上显著高于对照组
19、,则可认为这种暴露与患病存在统计学联系,有可能是因果联系。可比性:年龄、性别相同、经济水平、生活习惯相同。理想状态是除得病以外其余各因素相同。暴露(exposure):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种研究因素,或具备某种特征,或出于某种状态,又称研究变量,研究者所关心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成为暴露因素。特点:疾病发生后进行 分成病例组与对照组 暴露是由研究对象从现在对过去的回顾 由果推因 分析暴露与疾病的联系二、 类型1、 非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 按与病例组可比的原则,根据样本的大小,选择一定数量的对照,数量不需成严格的比例关系,一般要求各比较组人数相同,或对照组人数多于病例数。2、 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 匹配
20、亦称配比(matching),要求对照在某些特征或变量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具体有两种做法:频数匹配 匹配因素所占的比例在对照组与病例组一致; 个体匹配 给每一个病例选择一个或几个对照,配成对(pair)或配成伍,使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如年龄、性别等)方面与其相配的病例相同或基本相同。 匹配法注意事项:v 慎重选择匹配因素 v 可疑病因决不能作为匹配因素 v 比例一般为1:1,也可以1:2,甚至1:3或1:4,最多不超过1:4 v 匹配的因素不宜过多,避免发生“匹配过度(overmatching)”增加工作的难度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步骤一、提出假设 根据
21、以往疾病分布研究或现况调查结果并结合文献,提出病因假设二、 选择适宜的对照形式 原则:广泛探索病因,采用不匹配或频数匹配 罕见病采用个体匹配 1:R的匹配法,R值不宜超过4 形式:成组比较法(非匹配设计)、匹配设计(群体匹配和个体匹配)三、 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 基本原则:代表性 1.病例能代表总体的病例 2.对照能代表产生病例的总体人群或源人群 可比性 两组主要特征方面无明显差异(除了研究的因素以外)四、 样本含量的估计 1. 有关参数(a.病例组的暴露率P1和对照组暴露率P0 b.优势比OR c.值 d.把握度1-) 2.估计方法 3.举例五、资料的来源与收集1.资料来源 2.调查的含义
22、及实施时遵循的原则 3.调查表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分析均衡性检验 计算OR 分层分析与多因素分析 推论因素与疾病关联一、 均衡性检验 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在研究因素以外的其他主要特征方面有否可比性,两组非研究因素均衡,其暴露率的差异与发病有关二、 计算OROR:又称优势比,比值比,交叉乘积比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 特点:与RR一样,优势比反映暴露者患某种疾病的危险性较无暴露者高的程度(一) 成组比较法分析(二)1:1匹配的资料整理分析三、分层分析与多因素分析四、推论因素与疾病关联第四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偏倚一、选择偏倚 由于选入的研究对象与未选入的
23、研究对象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而引起的误差(一)入院率偏倚 在选择医院就诊或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的病例对照研究中,优于不同疾病的入院率的差异所造成的偏倚v 控制 1.合理地选择病例与对照 2.从总体人群中选择所有或绝大多数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 3.从各医院中选取病例,从多病种中选择对照(二)检出和候偏倚 病人常因某些与致病无关的症状而就医,从而提高了早期病例的检出率,致使过高地估计了暴露程度而产生的系统误差v 控制 延长收集病例的时间,超过由早期向中、晚期发生的时间(三)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 因现患病例与新病例的构成不同而造成的偏倚v 控制 调查时明确规定纳入标准为新发病例(四)无应答偏倚 指研究
24、对象因各种原因对研究的内容不予回答而产生的偏倚(五)时间效应偏倚 对于肿瘤、冠心病等慢性疾病,从开始暴露于内、外危险因素到发病有一个漫长的发病过程,因此那些暴露后即将发生病变的人、已发生早期病变而不能检出的人、或在调查中已有病变但因缺乏早期检测手段而被错误地认为是非病例的人,都可能被选入对照组,由此而产生了结论的误差v 控制 1.尽量采用敏感的疾病早期检查技术 2.开展观察期充分长的纵向调查二、信息偏倚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信息收集时产生的系统误差(一)回忆偏倚 指各比较组的研究对象在回忆以前发生的事或经历时,在准确性和完整性上存在着系统差异而导致的偏倚v 控制 1.选择不易为人们所忘记的重要指标做
25、调查 2.重视问卷的提问方式和调查技术(二)测量偏倚 指对研究所需的指标或数据进行测量时所产生得系统误差v 控制 1.采用客观指征 2.认真做好调查技术培训 3.采取复查等方法做好质量控制 4.检查条件尽量一致 5.使用的检查仪器应精良三、混杂偏倚 特点:不易识别,不易确定,需认真细致地去解决 v 控制 1.匹配法 2.分层分析法 3.多因素分析第五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与不足1.优点:特别适用于发病率很低的罕见病的研究; 相对更省力、省钱、省时间,易于组织实施; 样本较小; 一次调查可同时研究某病与多个因素的关系。2. 局限性:不适合用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
26、难以判断; 容易出现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合适对照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困难。第四章 队列研究队列(cohort):有共同经历或有共同暴露特征的一群人,分为固定队列(Fixed cohort,人数一定,同时进入队列)和动态队列(Dynamic Cohort,不是同时进入队列,有先有后).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原理将研究对象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成暴露组和对照组(非暴露组),然后随访一定时间,比较所研究疾病在两组的发病率。如果暴露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那么可以推测暴露与疾病之间可能存在因果联系。二、研究目的1.验证病因假设2.评价措施效果3.研究疾病自然史三、研究类型(对于罕见疾病,病例队
27、列研究是其唯一的方法)1. 前瞻性队列研究(使用最多) 研究开始时暴露已经存在,疾病要在随访过程中才会出现. 优点:时间顺序增强病因推断可信度 直接获得暴露与结局资料,结果可信 能获得发病率 缺点:所需样本量大,花费大,时间长 影响可行性2. 历史性队列研究(使用其次) 研究开始时暴露和疾病均已发生,资料室通过回顾调查收集的. 优点:短期内完成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时间顺序仍是由因到果 省时、省力、出结果快 缺点:资料积累时未受到研究者的控制,内容上未必符合要求 需要足够完整可靠的过去某段时间有关研究对象的暴露和结局的历史记录或档案材料 3.双向性队列研究(使用最少) 在历史性队列研究的基础上,继
28、续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适合研究那些同时具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的暴露.第二节 设计和实施一、选题二、确定研究因素 队列研究的目的是验证暴露与疾病存在因果联系,因此最主要的研究因素就是暴露。 在研究设计中要做到:1.暴露要有定义,越明确越好 2.暴露需要定量,越细分越好 3.暴露的测量方法要灵敏、精确、简单和可靠三、确定研究结局 一次研究可有多个结局,视关联强弱四、确定研究现场五、确定研究对象 队列研究的对象包括暴露组和对照组,暴露组可以按不同的暴露水平分为暴露亚组。1.从目标人群中抽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群 2.未患所研究疾病 3.分为暴露人群和非暴露人群 暴露组 v 职业人群 (occupatio
29、nal exposure)v 特殊暴露人群v 一般人群(general population)v 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对照组v 内对照(internal controls) 一群研究对象内部v 外对照(external controls) 一群研究对象外部v 总人口对照 整个地区现成的发病或死亡资料v 多重对照(multiple controls) 两种或以上的形式六、 样本量的估计1.影响样本量的因素 抽样方法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比例 失访2.样本量的计算七、基线调查八、随访第三节 资料分析一、发病率的计算(一)累计发病率(CI) 用开始观察时的人数作分母,以整个随访期的发病人数作分子。 变化
30、范围 0-1 适用条件 样本大,人口稳定,整齐的资料(二) 发病密度(ID) 用人时未单位计算发病率,带有瞬时频率的性质。1个人年相当1个人被观察1年 变化范围 0-适用条件 观察时间长,人口不稳定,存在失访资料不很整齐二、危险度的估计(一)相对危险度(RR) 暴露组与对照组发病率之比 RR值表示暴露者发病的危险是非暴露者的多少倍,反映了暴露与疾病的联系程度。 Ie:暴露组率 Io:非暴露组率 RR值越大,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强度越大 (二) 归因危险度(AR) 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之差 AR值表示暴露者因暴露而增加的发病率,或消除暴露后暴露者能减少的发病率。 或 AR值越大,
31、暴露因素消除后所减少的疾病数量越大(三)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因暴露而增加的发病率占暴露者发病率的百分比 AR%值表示暴露者的发病有多大百分比可归因于暴露,或消除暴露后可以使发病减少的百分比。 或 (四) 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全人群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之差 PAR值表示人群因暴露而增加的发病率,或消除暴露后人群能减少的发病率。 PAR= ItI0 It:总人群率 Io:非暴露组率 PAR值越大,暴露因素消除后所减少的疾病数量越大 (五)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因暴露而增加的发病率占人群发病率的百分比 PAR%值表示人群中的发病有多大百分比可归因于暴露,或消除暴露后可以使
32、人群发病减少的百分比。 或 Pe:总人群的暴露比例 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三、 标准化死亡比用全人口死亡率做标准,可以计算暴露组的预期死亡人数。暴露组的观察死亡人数与预期死亡人数之比。变化范围 0 适用条件 结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低,无论观察的时间长或短,都不宜直接计算率时标准化死亡比表示暴露者某病死亡的危险是全人口的多少倍v SMR=1 研究人群某病发病(死亡)危险等于标准人群v SMR1 研究人群某病发病(死亡)危险大于标准人群,是标准人群的SMR倍v SMR1 研究人群某病发病(死亡)危险小于标准人群第四节 常见偏倚及其控制一、失访偏倚研究对象因迁移、外出、死于非终点疾病
33、或拒绝继续参加观察而退出队列所引起的偏倚 控制 设计时 选择便于随访的人群;在计算的研究样本的基础上扩大10% 实施时 加强对随访员的管理;制定随访计划和监测措施;期中分析 整理资料时 对于有缺项或漏项的对象进行补查二、 信息偏倚在获取暴露、结局或其他信息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或偏差 控制 提高临床诊断技术、明确各项标准 选择精确稳定的测量方法 事前调准仪器 严格实验操作规程 同等对待每个研究对象 培训调查员,提高技巧,统一标准 三、健康工人效应第五节 优势和弱势一、优势v 直接获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v 直接估计危险度v 符合时间顺序,验证病因的能力较强v 获得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关
34、系v 收集的资料完整可靠,不存在回忆偏倚v 可研究疾病的自然史v 研究罕见暴露与某种疾病的联系二、 弱势v 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v 易发生失访偏倚 v 耗时,耗人力、物力、财力 v 设计要求严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难度较大 v 随访过程中,已知变量的变化或未知变量的引入增加分析难度v 会出现伦理学问题三、 两种分析流行病学方法的比较第五章 实验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研究(experimental study):(课件定义)将来自同一总体的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对实验组人群施加某种干预措施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死亡)情况或健康状况有无差别及差别大小,从而判断干预
35、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实验性研究方法。(以人群为研究对象)(课本定义)将合适的研究对象,按随机分配原则分组,一组人为地给予某种因素、措施、新药或新的治疗方法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不给予某种因素、措施或给予安慰剂作为对照组。然后随访观察一定时间,并比较两组的疾病或健康状态的改变,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效应的差别,据此评价敢于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第一节 概述一、 实验流行病学的特征l 对照 因果性实验中的对照法则 设立对照 影响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效应的主要因素 设立对照的方式:标准方法对照、安慰剂对照、自身对照、交叉对照l 前瞻 随访结局指标 前因后果l 干预 暴露 研究者施加 盲法 (blindin
36、g):减少研究对象和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信息偏倚) 分为单盲、双盲、三盲l 随机 来自总体的随机抽样人群 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二、 实验流行病学的主要类型三、 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实验设计的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有:对照的原则(使两组具有可比性); 随机的原则(提高可比、均衡性); 盲法的原则(避免情感效应)。实验设计的内容:l 明确研究目的l 确定研究因素和效应指标l 确定研究对象l 确定实验现场l 要有足够的样本量l 研究对象的随机化分组l 设立对照l 应用盲法l 明确实验期限l 明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法第三节 实验流行病学偏倚的原因与控制导致偏倚的原因:1、干扰 2、沾染 3、退
37、出偏倚的控制:1、强调严格的科研设计 2、采用随机化方法和盲法 3、对研究对象进行限制 4、配比 5、分层 6、标准化 7、多因素分析方法第四节 实验流行病学的优势及弱势优势:明确研究目的 弱势:难以保证有好的依从性 选择研究对象 难获得一个随机的无偏样本 确定实验现场 容易失访 设立对照 费用常较观察性研究高 确定样本大小 容易涉及伦理道德问题 随机化分组 应用盲法第六章 病因及病因推断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病因模型: 旧类型 v 纯动因论 忽视环境因素和机体(宿主)自身的因素v 条件论 忽视了机体(宿主)自身
38、的因素v 单纯生物医学观点 忽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 新类型v 生态学模型 将机体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v 疾病因素模型v 病因网络模型第一节 病因研究方法一、建立假设 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横断面研究、疾病监测资料、生态学研究)建立病因假设二、验证假设 分析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验证假设三、因果推断 对疾病与暴露之间的关联作出是否为因果关联的推断第二节 因果推断 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v 假设演绎法 推理过程(1)因为假设H ,所以推出证据E (演绎推理)(2)因为获得证据E ,所以反推假设H (归纳推理)v Mill准则(消除归纳法) 符合的条数越多,因果关联越大(一)
39、求同法(method of agreement) 辨别某类事件或属性的必要条件的方法(二) 求异法(method of difference) 辨别某类事件或属性的充分条件的方法(三) 同异并用法(joint method of agreement and difference) 辨别某类事件或属性的必要且充分条件的方法(四) 共变法(method concomitant variation) 有关(暴露)因素是等级或定量的并与事件(结局)效应成量变关系(五) 剩余法(method of residues) 复合结局事件(A,B,C)有关(暴露)因素在特定的范围内(a,b,c),b说明B,c说
40、明C,那么剩余的a必定说明A 因果推断的标准 联系强度 指暴露于研究因素的人群发病率与不暴露于研究因素人群的发病率之比,即相对危险度RR这个比值越大,因果联系的可能性越大 剂量-反应关系 如果观察到随着某因素暴露剂量的增加,人群发生某病的危险性增加,关联强度增大 联系的一致性 对可疑因素的暴露必须在疾病发生之前,允许有必要的潜伏期 联系的特异性 指暴露因素能预测疾病发生的程度 生物学合理性 指暴露与疾病见的联系可以用现代生物医学知识来解释 8条标准(流行病学 第四版) 关联的时间顺序 关联的强度 剂量-反应关系 暴露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 关联的合理性 关联的可重复性 终止效应 关联的“特异性”第
41、七章 公共卫生监测公共卫生监测:是指连续地、系统地收集疾病或其他卫生事件的资料,经过分析、解释后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人员,并且利用监测信息的过程。特点: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数据的收集、核对、分析以及信息的反馈和公布的全过程目的:是及时了解疾病与健康危害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第一节 分类及应用 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n 疾病监测 传染病监测 非传染病监测n 与健康相关问题检测 出生缺陷 药物不良反应 食品安全 公共卫生监测的应用l 估量问题的严重程度l 明确疾病的地理分布状况l 描绘一种疾病的自然发病史l 探测传染源/明确问题所在l 促进假说的提出和研究的进行l 对控制措施进行评估l
42、 监控传染因子的变化l 探测卫生策略的变化l 协助策略的计划第二节 疾病监测疾病监测:连续地、系统地收集疾病的资料,经过分析、解释后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所有应该知道的人,并且利用监测信息的过程。 监测类型 传染病监测 特点:时效性(real time)、及时性、全面性、持续观察、发现异常、组织核实、快速应答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 专病监测系统;如AIDS/HIV监测、AFP监测、麻疹监测、SARS和禽流感监测等 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 监测系统评价指标v 数据质量评价 诊断符合率、漏报调查、报告符合率v 及时性评价 就诊及时性、诊断及时性、填卡及时性、报告及时性、审核及时性、分析反馈及时性v 完整性评价 传染病报告卡中一些关键变量的填报情况v 敏感性评价 指报告系统反应的迅捷性v 综合性评价第八章 流行病学调查与质量控制(主要看书)第一节 流行病学调查设计流行病学调查(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是在现场针对目标人群所进行的与研究目的相关的调查工作,也称收集资料,其调查形式、方法及技术可因不同研究内容而异,主要包括调查表调查、访谈、现场测量、生物样本收集等。一、 流行病学调查设计类型及其特点流行病学调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