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课时)说课稿温州七中 徐雪娜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本次说课包括: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手段、教学设计及板书设计和作业布置。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一)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浙科版必修第2章第2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第1课时,该课时主要包括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两部分内容。其中神经元结构与功能是神经系统结构基础,可以先从神经元的结构入手,结合图像归纳出神经元胞体、树突和轴突等基本结构,再介绍神经元的功能。对神经元功能的教学,先通过对“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和刺激实验”视频,让学生有个
2、感性认识。再逐步分析神经元受刺激前后膜电位的变化过程。整个教学集中体现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原理,同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但限于高二学生对化学与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对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产生机理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没有提到电化学平衡的终极原理,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度的把握。2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对神经元和反射弧的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定的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感觉体验。因此,他们对这部分知识探究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但是,学生认识只限于表面,面对这部分抽象内容,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动画、媒体课件
3、的优势,让学生从具体感官出发进行探究,让学生相互讨论来破除学习过程中疑点,最终通过多种方式来达成本节课所制定的学习目标。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神经元的结构及基本特性;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2)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原理及曲线模型的构建和分析。(二)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简述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结合膜电位变化图分析神经冲动产生与传导过程。2 能力目标:通过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培养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图形的比较,培养识图、析图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电客观存在的唯物主义科学观,关注和尊重身边的一些生命现象,激发科学的探究精神,养成科学的思维能
4、力和素养。(三) 教学教学策略与手段运用动画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采用“问题驱动”、“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展开教学。(四) 教学设计1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师介绍猩球的崛起的有关片段:基因科学家威尔一罗德曼研发一种能修复神经系统的新药,在大猩猩身上做实验发现:新药可以大幅度提高其智力,使眼睛变为绿色智力达到人类水平。提问:神经系统真的可以被修复吗?人的神经系统是什么样子的?有何重要作用?教师运用媒体展示神经系统“星罗棋布”画面场景。学生思考并相互议论:有的说可以修复。有的说不能急切地想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并感叹神经系统组成的神奇。过渡追问:“织就信息之网,传输万千信息,貌如星云闪亮,闪耀智慧光
5、芒!”构成这个美妙的神经系统的结构单位是什么?2 任务驱动、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9.相关信息,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下图是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各部分结构的名称。_,_,_,_。(2)神经元与其他种类的细胞相比较,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是具有_。(3)神经元的功能是_。2.概念比较: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借助“运动神经元”细胞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认识神经元胞体、轴突和树突等特殊结构,注意概念区分,既落实了知识点又训练学生识图和归纳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3 视频再现、激发探究神经元为什么具有如此独特的结构,这可能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对
6、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原理有更深的理解。展示蛙坐骨神经腓肠肌视频: 标本在未受到刺激前,电流表( 电极接于膜外) 指针不偏转; 当给予一定的适宜刺激,肌肉发生收缩,且电流表指针发生2 次偏转。这表明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可产生并传导电信号,引出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 电信号、兴奋) 。4 层层设疑、逐步探究展示膜内外连接有示波器( R) 的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前后产生的波形图( 图1,示波器可将各种强度的电信号转变成图像,以检测电信号的瞬间强弱变化趋势) 。教师提出疑问: 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膜两侧为什么出现 70mv 的电位值?受到刺激后,波形图又为何发生
7、改变?4. 1 探究神经冲动的产生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提出问题: 静息状态下 70mv的膜电位是如何产生的? 与哪种离子的通透性有关?学生分组讨论,提炼关键语句,再集体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首先,细胞内外离子分布的不均衡是膜电位产生的基础( 胞内高K + 而胞外高Na + ) ; 其次,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差异是形成膜电位的直接原因( 静息状态下对K + 通透性大,大量外流) 。但必须强调: K +外流只改变细胞膜附近区域的离子分布,对整个细胞而言,膜内的K + 仍然高于膜外。播放K + 外流的Flash动画,在学案中完成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电位图和膜电位变化图( 图2)
8、 。接着提问: 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情况又如何呢? 引导学生再次回归教材,训练阅读、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交流归纳: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Na + 通道开放而大量内流造成的。同时区分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几个重要概念,展示Na + 内流的Flash 动画,在学案中完成去极化过程膜内外电位图和膜电位变化图( 图3 A、B) 。组织学生继续讨论: 受刺激部位A 能始终处于外负内正的反极化状态吗? 随后情况又如何? 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同时,开展小组合作与讨论、分析、整理和归纳: 去极化一旦完成后,离子通道随即又发生改变,K + 再次被扩散到膜外,恢复极化状态。演示K +外流的动画,继续完成复
9、极化过程膜电位变化示意图( 图3 C) 。4.2 探究神经冲动的传导及特点受刺激部位A又如何将兴奋传导给相邻部位B 呢? 再次阅读教材,提炼关键句,并完成学案上A、B 两点膜内外电位图,组内成员讨论,选出代表本组的答案投影到大屏幕上再进行组间交流,以达成统一共识: A、B 间形成的局部电流是导致兴奋传导的真正原因( 图4) ,同时演示兴奋传导的Flash 动画。根据上图,师生进一步总结兴奋传导的特点和膜内外电流的方向。5 课堂小结、内化提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本节课内容,使课堂小结不流于形式,将所学知识落到实处,采用学生自主总结的方法,由学生自己小结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过程,概括极化、去极化、
10、反极化和复极化四个核心概念,以沉淀本节课的主干知识。6 检测反馈、拓展延伸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以下两类的课堂反馈题,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 比较下列两幅膜电位变化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异同点。 点拨: 找出两幅图的差异横坐标含义不同,图a 表示同一点在不同时刻下膜电位的变化,图b 则表示同一时刻下神经纤维上不同点的膜电位变化,再类比物理学中机械波模型和动作电位传导过程来解释,从而顺利解决问题。(2)如图所示电流表的电极分别接在神经纤维的细胞膜外( 其中C 点为对称中心) ,当分别在A 点、B点、C 点、BC 间、CD 间给予相同的适宜刺激后,请指出指针的偏转情况; 若将电流表一极接在膜外,一极接在膜内,情况又将如何?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刺激前后膜内外电位情况的掌握,即未兴奋时表现外正内负,兴奋时则为外负内正。突破点是要分清电流表电极的连接位置和具体的刺激部位。通过本题训练不仅为课前的学生实验提供合理的解释,同时在教学设计上也形成了前后呼应 (五) 板书设计(六) 作业布置5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