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读课文教学设想日期:2004-09-10地址:作者:先谈谈我的教学设想:第四册中一文是篇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科普说明文对于说明文的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跳读、寻读、扫读),在此基础上解决文章的对象、特征、方法、顺序这四个方面的问题。一。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该怎么学?对于一篇介绍内容很多的文章,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我的建议是首先要对全文作一个整体把握,课前学生必须预习。其次在课堂上采取跳读(贴标题)、寻读(找过渡)、扫读(讲故事)的方法。先将学生分为6人1组共7组(把课文的7大部分分别作为各组的讨论材料),课堂上留给学生一些再读课文的时间,完成第一步:跳读,要求怎
2、样给此部分取标题。讨论结束后老师对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并且出示课前准备的每部分标题的卡片,对比较正确的答案给予表扬。故意将其中一组的同学遗忘,不对他们的讨论进行点评,结果黑板上就缺少一部分了,然后让学生上台将刚才漏掉部分的标题添在黑板上,并且让学生说说这样的顺序是否正确,为什么?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和基本结构作一个透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文章的行文顺序。文章的7个标题即:小行星的位置、小行星的发现史、编号与命名的方法、小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近地行星的发现、小行星的基本特征、小行星的来源于研究意义(在小组讨论中,如果发现学生所取标题不很完整,教师给予小组点拨)完成第二步:寻读
3、。先让学生说说刚才在小组讨论的材料之中又没有明显的过渡句或者过渡段,然后快速浏览文章,说硕过渡段或者过渡句的表达作用,让学生体会在说明文中使用过渡的重要性。完成第三步:扫读。再请各小组精读自己小组讨论的部分,让各组的同学选出一名代表,对自己小组所学到的相关知识作一个汇报(最好合上书),其他小组的同学和老师给予点评。比如:让学生说说小行星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小行星的发现是怎样一个过程?小行星的编号与命名是怎样一个方法等等。二。小组讨论,解决文章的对象、特征、方法、顺序,对学生整理好的学习笔记给予点评。此环节重点在于说明方法和和说明顺序的分析(说明顺序的分析比较简单,要求必须找完整;说明顺序却不止一种,应该从文章的整体的顺序与部分的顺序进行分析。整体上采用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部分的说明顺序主要是小行星的发现史采用的时间顺序。三。归纳主题,提出期望重点问题给予调拨:1。小行星的发现史虽然时间较短但是取得的成绩却很辉煌。(体会天文学家坚持不懈的探索热情)2。张钰哲发现的这个行星为何取名叫“中华”。(体会我国科学家的伟大贡献与爱国热情)3。小行星的来源为何有两种?我们怎样才能解答小行星的来源?(热爱科学、探索未知领域)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总感觉这个设计还比较俗套,不知道怎样才能上出彩,希望各位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