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测评
1、 孔子途经泰山,闻妇人哭诉亲人死于虎患。孔子问她为何不离开此地,妇女回答:因为这儿没有苛政。孔子因此感慨:“苛政猛于虎!”由此可见孔子主张
A清静无为 B顺应自然C严刑酷法 D为政以德
2、伏尔泰说:“假如世人都像孔子那样仁义,世界就不会发生战争了。”这是因为他了解了孔子思想中所蕴涵的 ①“仁”的学说 ②“和而不同”的主张 ③“因材施教”的方法 ④ “有教无类”的主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下列各项,
2、不属于孔子关于“礼”的思想的是
A要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B“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仁”和礼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D有了刑罚,就不需要礼的约束
4、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奖励世界上在教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设立了“孔子奖”。之所以用孔子的名字命名,是因为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如 ①兼爱、非攻 ②因材施教 ③有教无类 ④开创私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反映了孔子的
A中庸思想 B无
3、为思想 C法治思想 D民主思想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入大庙,每事问。” ——《论语》
材料二 孔子的学生大多出身于平民之家,有的学生家境十分贫寒。如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冉雍“父,贱人”,家“无置锥之地,子思家贫,其居处“蓬户不完”,“上漏下湿”。——杨树森《试论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治学态度。
(2)材料二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办学思想?这一办学思想的提出和实践有何意义?
请再列举两例孔子在推动
4、教育事业发展方面的贡献。
7、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o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1)指出孔子的身份地位。我们研究孔子主要依据什么资料?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
(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D 2A
5、3D 4B 5A
6、(1)立志求学、虚心好学、有钻研精神等。
(2) ①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孔子开创私学,招收学生不论出身贵贱,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广大平民也有受教育机会,为教育推广创造条件。②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③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他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7、(1)孔子是春秋末期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依据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
(2)“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之“礼”,主张贵贱有序。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仁”、“礼”思想适应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距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3)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