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9/9/191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二周)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2第一节 细胞膜的转运功能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原发主动转运继发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一)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跨膜转运。体内依靠单纯扩散通过细胞膜的物质有脂溶性气体分子O2和CO2。特点:沿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扩散;不需要提供能量;没有膜蛋白的协助。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
2、用版本创建 2009/9/194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二)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是不溶于脂质的物质,借助于细胞膜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的扩散方式。特点: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非线性关系;特异性;饱和性。载体:离子通道载体和载体蛋白两种类型。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5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非线性关系,有饱和性被动扩散被动扩散易化扩散易化扩散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6离子通道载体通道的结构和功能状态可以因细胞内外各种理化因素
3、的影响而迅速改变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7载体蛋白在这些蛋白质上有与被转运物质特异的结合位点,在高浓度一侧结合,在低浓度一侧释放.特异性,饱和性,竞争性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8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共同特点是:物质均顺浓度差转运,不需耗能,所以又称被动转运。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9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三)主动转运:物质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特点:逆浓度梯度(逆化学梯度)运输;需要能量;都有载体蛋白。例如:钠钾泵(原发主
4、动转运)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10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11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12继发主动转运继发主动转运继发主动转运继发主动转运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1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四)出胞和入胞细胞内吞较大的固体颗粒物质,如细菌、细胞碎片等,称为吞噬作用。细胞吞入液体或极小的颗粒物质,称为胞饮作用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
5、/9/1914包含大分子物质的小囊泡从细胞内部移至细胞表面,与质膜融,将物质排出细胞之外。出胞(胞粒外排)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15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传导功能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传导功能激素、递质和药物以及非化学外界剌激信号与膜受体结合或作用于感受结构跨膜信号传递细胞电变化或功能改变。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16不同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方式有三大类由膜的特异受体蛋白、蛋白和膜的效应由膜的特异受体蛋白、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传导系统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传导系统化学门控通道由具
6、有感受结构由具有感受结构电压门控通道的通道蛋白的通道蛋白机械门控通道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17一、由具有特异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完成一、由具有特异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的跨膜信号传递(一)化学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终板膜N-型Ach门控通道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18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19运动神经末稍释放递质(乙酰胆碱,Ach)终板膜 Ach 门控通道变构(开放
7、)Na+内流(和K+外流)终板电位肌肉兴奋和收缩。该通道蛋白分子由五个亚单位连结成梅花状,通道开放是由两个-亚单位与两分子Ach结合引起的(化学门控)。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20(二)电压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体内的神经和肌肉细胞存在感受电压变化的通道蛋白,属于电压门控通道。其在跨膜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膜电位变化电压门控通道开闭离子跨膜运动和膜电位变化功能效应(收缩、分泌)。此类通道蛋白分子内,有对电压敏感的极性基团(带正电荷的精或赖氨酸残基),感受膜电位变化剌激时产生变构,并诱发闸门开闭。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8、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21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22(三)机械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如内耳毛细胞顶部细胞膜的通道蛋白,可被听毛弯曲(机械振动引起)变形牵拉而激活。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23二、二、由膜的特异受体蛋白、由膜的特异受体蛋白、G蛋白和膜的效应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传递系统。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传递系统。信号传递途径信号传递途径:胞外信号(第一信使)膜受体 G蛋白 效应器酶胞内信使(第二信使)功能效应。G蛋白蛋白:即鸟苷酸结合蛋白,位于膜的胞浆侧,由
9、三个亚单位组成,-亚单位为活性亚基,并与GDP结合(G蛋白无活性)。当受体与胞外信息结合而变构激活时,受体便与G-蛋白结合,后者-亚基GDP被GTP取代而激活,并与、亚基解离,-GTP则可激活(或抑制)效应器酶,进而影响胞内信使物质的含量。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24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25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受体分子既是受体,又有酶的功能;或者受体分子可与其他酶分子发生联系并使之激活。1.酪氨酸激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酪氨酸激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2.结合酪氨酸激酶受体介导的信
10、号转导结合酪氨酸激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3.鸟苷酸环化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鸟苷酸环化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26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与兴奋性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27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产生机制伴随生命活动的电现象,称为生物电(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本节着重以神经纤维为例讨论细胞水平生物电的表现形式,即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28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的电
11、位差。这个差值在不同的细胞是不一样的,就神经纤维而言为膜外电位比膜内电位高7090mv。如规定膜外电位为0,则膜内电位当为负值(-70-90mv)。细胞在安静状态时,保持比较稳定的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极化状态是细胞处于生理静息状态的标志。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负电位增大,称为超极化。膜内负电位减小,称为去或除极化。细胞兴奋后,膜电位又恢复到极化状态,称为复极化。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29测量膜电位的示意图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30神经纤维的膜电位示意图PDF 文件使用 pdf
12、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31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32静息电位产生机制(离子学说)静息电位产生机制(离子学说)静息电位产生机制(离子学说)静息电位产生机制(离子学说)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33离子学说“离子学说”认为,细胞水平生物电产生的前提有二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34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和浓度不同。就正离子来说,膜内K+浓度较高,约为膜外的30倍。膜外Na+浓度较高约为膜内
13、的10倍。从负离子来看,膜外以Cl-为主,膜内则以大分子有机负离子(A-)为主。细胞膜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并不一样,如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则很小。对膜内大分子A-则无通透性。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35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36由于膜内外存在着K+浓度梯度,而且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又有较大的通透性(K+通道开放),所以一部分K+便会顺着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即K+外流。膜内带负电荷的大分子A-,由于电荷异性相吸的作用,也应随K+外流
14、,但因不能透过细胞膜而被阻止在膜的内表面,致使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增多,电位变负。这样膜内外之间便形成了电位差,它在膜外排斥K+外流,在膜内又牵制K+的外流,于是K+外流逐渐减少。当促使K+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K+外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抵抗力量相等时,K+的净外流停止,使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因此,可以说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37静息电位和静息电位和 K K+平衡电位平衡电位1 1)安静时细胞膜对)安静时细胞膜对K K+有通透性有通透性2 2)细胞内外)细胞内外K K
15、+有势能贮备有势能贮备3 3)K K+经细胞膜易化扩散经细胞膜易化扩散4 4)扩散到膜外的)扩散到膜外的K K+形成阻碍形成阻碍K K+继续继续扩散的正电场力扩散的正电场力5)达到)达到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的电化学平衡电位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38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扩布性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39实验观察,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和一个下降相(图)。上升相代表膜的去极化过程。以 0mv电位为界,上升相的下半部
16、分为膜的去极化,是膜内负电位减小,由-70-90mv.变为omv;上升相的上半部分是膜的反极化(超射),是膜电位的极性发生倒转即膜外变负,膜内变正,由omv上升到+2040mv。上升相膜内电位上升幅度约为90130mv。下降相代表膜的复极化过程。它是膜内电位从上升相顶端下降到静息电位水平的过程。由于动作电位幅度大、时间短不超过2ms,波形很象一个尖峰,故又称峰电位。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之前,膜两侧还有微小的连续缓慢的电变化,称为后电位。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40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与静息电位相似,都与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离子转运有关
17、。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41去极化过程去极化过程 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Na+通透性增大,对K+通透性减小,于是细胞外的Na+便会顺其浓度梯度和电梯度向胞内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减小,直至膜内电位比膜外高,形成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当促使Na+内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Na+内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拮抗力量相等时,Na+的净内流停止。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Na+内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42复极化过程复极化过程 当细胞膜除极到峰值时,细胞膜的Na
18、+通道迅速关闭,而对K+的通透性增大,于是细胞内的K+便顺其浓度梯度向细胞外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增大,直至恢复到静息时的数值。可兴奋细胞每发生一次动作电位,总会有一部分Na+在去极化中扩散到细胞内,并有一部分K+在复极过程中扩散到细胞外。这样就激活了Na+K+依赖式ATP酶即Na+K+泵,于是钠泵加速运转,将胞内多余的Na+泵出胞外,同时把胞外增多的K+泵进胞内,以恢复静息状态的离子分布,保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如果说静息电位是兴奋性的基础,那么,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43阈电位阈电位阈电位 可兴奋细胞(如
19、神经细胞)受刺激后,首先是膜上Na+通道少量开放,出现Na+少量内流,使膜内负电位减小。当膜电位减小到某一临界值时,受刺激部分的Na+通道大量开放,使Na+快速大量内流,表现为扩布性电位,即动作电位。这个引起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电位值,称为阈电位。阈电位是可兴奋细胞的重要生理参数之一。一般它与静息电位相差约20毫伏。如果两者差距减小,则可兴奋细胞的兴奋性升高。反之,则降低。重要概念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44局部电位局部电位 可兴奋细胞在受阈下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轻度增加,使膜内负电位减小,发生去极化但达不到阈电位,所以
20、不产生动作电位。这种去极产生的电位称为局部电位或局部反应。特点:刺激越强,局部电位的幅度越大。随扩布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不能远传。局部反应可以总合,即多个局部电位可叠加起来达到阈电位而引起动作电位。局部电位除了上述的去极化形式外,还可表现为超极化的形式。重要概念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45超极化超极化超极化超极化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46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47动作电位的特征全或无全或无:“全”:给予阈上刺激时,同一细胞产生
21、的动作电位是相同的(它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加);动作电位一旦发生,就能向整个细胞膜传播。“无”:阈下刺激不产生动作电位。细胞膜传导过程不减衰细胞膜传导过程不减衰锋电位之间不融合或叠加锋电位之间不融合或叠加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48细胞发生动作电位时兴奋性的变化在兴奋的最初阶段,对任何强大在兴奋的最初阶段,对任何强大的又一次刺激,都不能再产生兴的又一次刺激,都不能再产生兴奋,称为奋,称为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紧接着绝对不应期之后,细胞对超过原来阈强度的又一次刺激有可能产生新的兴奋;最初需要很强的刺激,随后刺激强度可逐渐减小,说明兴奋性在
22、逐渐恢复,这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在相对不应期之后,细胞的兴奋性又经历轻度增高,继而又低于正常的缓慢变化过程,分别称为超常期和低常期。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49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就是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它是通过局部电流来实现。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50动作电位的传导机制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就发生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但是,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膜外正电位,膜内负
23、电位。这样,在细胞膜外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于是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在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也形成了电位差,也有了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局部电流。该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地向前传导,而已经兴奋的部位又不断地依次恢复原先的电位。兴奋就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的。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51兴奋传导的特征完整性(结构和
24、生理功能)双向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耗能少)(可通过实验验证)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52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导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53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54轴突未梢的囊泡内含有乙酰胆碱(Ach,传递兴奋的化学递质)当支配肌肉的神经兴奋,Ca2+流入神经轴突末梢(降低轴浆的流动性、增中囊泡的可移动性,促进囊泡与前膜融合)轴突末梢中Ach量子形式释放、扩散(有时间延搁)Ach与终板膜上受体结合(Ac
25、h控制的Na通道)通道开Na+内流K+外流,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局部电位)局部电位扩布到肌细胞膜,叠加达阈电位,产生AP(电压门控Na+通道)间隙中存在的胆碱脂酶可破坏未与受体结合的Ach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55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56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57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化学性兴奋传递单向传递(前膜终板)时间延搁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6、2009/9/1958神经肌接头:乙酰胆碱单细胞:局部电流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59箭毒、箭毒、银环蛇毒能与银环蛇毒能与AchAch竟争竟争N N2 2受体受体肌松剂肌松剂有机磷农药、新斯的明可抑制胆碱有机磷农药、新斯的明可抑制胆碱脂酶活性脂酶活性产生副交感产生副交感神神经经兴奋症兴奋症状状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60骨胳肌的收缩骨胳肌的收缩,使骨绕着关节活动。它在运动中起着动力的作用。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61骨骼肌纤维呈
27、细长的圆柱状,细胞核呈扁椭圆形,数量较多,紧靠肌膜的深面。细胞质内含有大量与肌纤维长轴平行的肌原纤维。在肌原纤维内有色浅的明带和色深的暗带,明带和暗带交替排列。在同肌纤维中,所有肌原纤维的明带和暗带,都互相对齐,位于同一平面上,因而肌纤维呈现出明暗相间的横纹。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62肌原纤维暗带的中部有一较明的窄带叫H带;H带的中央有一薄膜,称M膜或M线。在明带的中央有一薄膜,称Z膜或Z线。相邻两个Z膜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所以,肌原纤维是由肌小节连接而成的。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
28、09/9/1963肌节 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粗肌丝和细肌丝构成。粗肌丝位于暗带,它的中点固定于肌节中央的M膜。粗肌丝的两端有伸向周围的小突起,称横桥。细肌丝位于Z膜的两侧,其一端固定于Z膜,另一端伸入暗带内的粗肌丝之间,直达H带的边缘。肌收缩时,细肌丝朝向M膜的方向滑动,这时明带变窄,肌节缩短。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64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65横小管是肌膜陷入肌纤维内所形成的横向小管,它围绕于每条肌原纤维的周围,是兴奋从肌膜传入肌纤维内的通道。肌浆网 在肌原纤维的周围
29、,相邻的横小管之间有许多互相吻合的纵行小管,这些纵行小管称肌浆网肌浆网在靠近横小管的部分较扩大,并互相吻合成与横小管平行的管状结构,称终池。横小管及其两侧的终池合称三联体,横小管与终池之间,隔有微小的缝隙。肌浆网有贮存钙离子和调节肌浆网内钙离子浓度的功能。钙离子在肌纤维的收缩过程中有重要作用。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66(四四)骨骼骨骼肌肌收缩收缩的的分分子机制子机制粗粗肌肌丝丝肌肌凝蛋白头部:横桥凝蛋白头部:横桥1 1、分分子子(收缩蛋白收缩蛋白)杆状部杆状部横桥横桥可与肌可与肌纤蛋白纤蛋白可可逆逆性性结结合合结构结构具具有有ATP酶活
30、性酶活性细肌细肌丝丝肌肌纤蛋白纤蛋白收缩蛋白收缩蛋白肌肌钙蛋白钙蛋白调节蛋白调节蛋白原原肌肌凝蛋白凝蛋白(四四)骨骼骨骼肌肌收缩收缩的的分分子机制子机制粗粗肌肌丝丝肌肌凝蛋白头部:横桥凝蛋白头部:横桥1 1、分分子子(收缩蛋白收缩蛋白)杆状部杆状部横桥横桥可与肌可与肌纤蛋白纤蛋白可可逆逆性性结结合合结构结构具具有有ATP酶活性酶活性细肌细肌丝丝肌肌纤蛋白纤蛋白收缩蛋白收缩蛋白肌肌钙蛋白钙蛋白调节蛋白调节蛋白原原肌肌凝蛋白凝蛋白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67滑行学说滑行学说“滑行学说”滑行学说”(sliding theory):肌肉收缩时肌细
31、胞内的肌丝并未缩短,只是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使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个肌细胞和整块肌肉的收缩。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均耗能。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68粗肌丝粗肌丝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69细肌丝细肌丝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70细肌丝则由肌纤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肌纤蛋白分子单体成球形两肌纤蛋白分子单体成球形两列单体聚合成双螺旋结构形列单体聚合成双螺旋结构形成细丝的主干成细丝的主干每个
32、每个分子分子均均可与可与肌肌凝凝蛋白的蛋白的头部头部结合结合原原肌肌凝凝蛋白蛋白也是也是双螺旋结构双螺旋结构,与与肌纤蛋白肌纤蛋白并并行行静息时,静息时,原原肌肌凝凝蛋白蛋白附着于附着于肌纤蛋白肌纤蛋白上将上将肌纤蛋白肌纤蛋白上上的的各各结合结合位点覆盖阻碍位点覆盖阻碍肌纤蛋白和肌肌纤蛋白和肌凝凝蛋白蛋白之间之间的结合和的结合和作用作用肌肌钙钙蛋白蛋白呈呈球形球形由由三个亚三个亚单单位位组成组成(T.C.I)T:与原与原肌肌凝凝蛋白结合蛋白结合C:与与Ca有有很大很大的的亲亲合合力力I:传递信号传递信号给原给原肌肌凝凝蛋白蛋白,使其发生,使其发生构构型改变,暴露型改变,暴露肌纤蛋白的结合肌纤蛋
33、白的结合位点位点利于利于肌纤蛋白肌纤蛋白与与肌肌凝凝蛋白的结合蛋白的结合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71肌钙蛋白肌动蛋白原肌凝蛋白肌肌凝凝蛋白蛋白与粗与粗肌丝肌丝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72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73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74骨骼骨骼肌的肌的兴奋兴奋-收缩耦联收缩耦联将以将以膜的电膜的电变变化化为特征为特征的的兴奋兴奋过程和过程和以以肌肌纤维纤维机机械变械变
34、化化为基础为基础的的收缩收缩过程过程联系起来联系起来的的中介中介过程过程。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75实现该中介实现该中介过程的过程的关键结构部关键结构部位位:三联管结构三联管结构实现该中介实现该中介过程的过程的关键物质:关键物质:CaCa2+2+实现该中介实现该中介过程的过程的关键结构部关键结构部位位:三联管结构三联管结构实现该中介实现该中介过程的过程的关键物质:关键物质:CaCa2+2+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76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
35、09/9/1977肌肌丝滑行丝滑行的过程的过程肌肌丝滑行丝滑行的过程的过程终池释放终池释放CaCa2+2+与肌与肌钙蛋白结钙蛋白结合合原原肌肌凝蛋白构型改变解除凝蛋白构型改变解除位阻位阻效效应横桥应横桥与肌与肌纤蛋白结纤蛋白结合合横桥向横桥向M M线方向摆动拖动线方向摆动拖动细肌细肌丝滑行丝滑行肌肌小节变短小节变短肌肌肉收缩肉收缩(主动耗主动耗能)能)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78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79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
36、980运运动动神经冲神经冲动传动传至末梢至末梢N N末梢对末梢对CaCa2+2+通通透性增加透性增加CaCa2+2+内流入内流入N N末梢内末梢内接头前接头前膜膜内囊泡内囊泡向前向前膜膜移移动、动、融融合、合、破裂破裂AChACh释放入接头间隙释放入接头间隙AChACh与终板与终板膜受体结合膜受体结合受体构受体构型改变型改变终板终板膜膜对对NaNa+、K K+(尤其尤其NaNa+)的通的通透性增加透性增加产生终板产生终板电电位位(EPP)(EPP)EPPEPP引起引起肌膜肌膜APAP肌膜肌膜APAP沿横管沿横管膜传膜传至三至三联联管管终池终池膜膜上上的的钙钙通道通道开放开放终池内终池内CaCa
37、2+2+进入进入肌肌浆浆CaCa2+2+与与肌肌钙钙蛋白结合蛋白结合引起引起肌肌钙钙蛋白的构蛋白的构型改变型改变原原肌肌凝凝蛋白蛋白发生位移发生位移暴露出暴露出细肌丝细肌丝上与横桥上与横桥结合结合位点位点横桥与横桥与结合结合位点位点结合结合激激活活ATPATP酶酶作用作用,分分解解ATPATP横桥横桥摆摆动动牵拉牵拉细肌丝细肌丝朝朝肌节肌节中央中央滑行滑行肌节肌节缩短缩短=肌细胞肌细胞收缩收缩小小结:结:骨骼骨骼肌肌收缩收缩全全过程过程1.1.兴奋兴奋传递传递2.2.兴奋兴奋-收缩收缩(肌丝滑行肌丝滑行)耦联耦联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8
38、1骨胳骨胳肌肌收缩收缩的外的外在表现在表现等长收缩:只等长收缩:只有有张张力的力的变变化化,缩短速度,缩短速度=0=0。等张收缩:等张收缩:肌肌肉保持一肉保持一定定张张力不力不变变条件下条件下,以一,以一定定速度在收缩。速度在收缩。骨胳骨胳肌肌收缩收缩的外的外在表现在表现等长收缩:只等长收缩:只有有张张力的力的变变化化,缩短速度,缩短速度=0=0。等张收缩:等张收缩:肌肌肉保持一肉保持一定定张张力不力不变变条件下条件下,以一,以一定定速度在收缩。速度在收缩。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82肌肌肉肉的的单单收缩收缩与与收缩收缩的的复复合合肌肌肉
39、肉的的单单收缩收缩与与收缩收缩的的复复合合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83单收缩单收缩:一:一次刺激次刺激一一个个AP AP 一一次次收缩收缩收缩收缩复复合合:连连续续刺激刺激多个多个AP AP 发发生生收缩收缩复复合合强直强直收缩:收缩:加加大刺激频率大刺激频率多个多个AP AP 肌肌肉肉完全完全收缩状收缩状态态单收缩单收缩:一:一次刺激次刺激一一个个AP AP 一一次次收缩收缩收缩收缩复复合合:连连续续刺激刺激多个多个AP AP 发发生生收缩收缩复复合合强直强直收缩:收缩:加加大刺激频率大刺激频率多个多个AP AP 肌肌肉肉完全完全收缩状
40、收缩状态态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84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85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86第四节生理功能的调节与整合内环境与稳态机体活动的调节方式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87内环境与稳态体内细胞所处的生存环境称为机体内环境,简称内环境(分布于细胞外的体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等)。内环境种种条件保持质和量的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41、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88机体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89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神经系统通过神经纤维对其所支配的器官所实现的调节。它是机体活动调节的最主要方式。其调节作用是通过反射活动来实现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反应,通过反射弧来完成)。例如,食物进入口腔,引起唾液分泌;环境温度升高,引起皮肤血管扩张和出汗等。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90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42、 2009/9/1991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92反射的类型按反射活动形成的条件和过程,将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93非条件反射是在种族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不必经过特殊的训练即可产生的一类反射。l新生儿的吸吮l眨眼中枢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是机体适应环境的基本手段。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94条件反射动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根据个体所处的生活条件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反射。l望梅止渴l狗听到铃声分泌
43、吐液是后天在一定条件下获得的,反射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环境条件改变时,相应的反射也会改变。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是一种较为高级的神经调节方式。使机体对环境条件的变化预先作出准备,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95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指体液因子(激素)通过体液途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对各种器官组织实现的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比较原始。因为它是借助于体液的传递,故反应速度较慢,且不够精确。但由于其作用广泛持久,对调节新陈代谢和机体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
44、09/9/1996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在完整机体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构成统一的神经体液调节。在神经一体液调节过程中,神经系统占主宰地位,体液调节起着扩大神经调节范围,延长其作用时间的作用;反过来,神经组织本身的代谢过程同样也需要依赖于体液系统的调节,离开体液调节,神经系统也将失去实现其功能活动的基础。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97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98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是指当细胞、组织或器官受到环境变化的刺激时,不依赖神经、体液调节,而由其本身呈现的一种适应
45、性反应。例如,在一定范围内,动脉血压降低,脑血管就舒张,减小血流阻力,使脑血流量不致过少;若动脉血压升高,则脑血管收缩,增加血流阻力,使脑血流量不致过多。它是一种比较简单,局限的原始调节方式,其调节幅度较小灵敏度也低,但对生理功能的调节仍有一定的意义。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99机体活动调节的反馈反馈是指由被调节机构向调节机构发送信息而对调节机构功能状态施加的影响。根据反馈信息的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可将反馈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类。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100PDF 文件使用 pdfF
46、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101负反馈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和调节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例如,腺垂体释放促甲状腺素作用于甲状腺。使其释放甲状腺素;血中甲状腺素浓度的升高,又成为反馈信息作用于腺垂体,抑制促甲状腺素的释放,从而使血中甲状腺素含量稳定在一定的水平。换言之,血中甲状腺素的含量是受促甲状腺素的控制,而促甲状腺素的分泌又受血中甲状腺素的反馈调节。可见,负反馈的生理意义在于使某种生理功能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而不致发生过大波动。在机体功能调节中,负反馈作用表现较为突出。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102正反馈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和调节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例如、在排尿反射活动中膀胱开始收缩后的反馈信息传入排尿中枢,可加强中枢原有的排尿活动,使膀胱进一步收缩,终将尿液完全排出。分娩过程可见,正反馈的生理意义是使某种生理过程逐渐加强,以迅速达到需要的状态的水平,从而使某种生理功能在短时间内尽快完成。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09/9/19103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