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洋务运动说课稿 锣圩一中 潘喜平一、教材分析 1、先跟学生解释近代化:是指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包括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思想的自由化。2、本课的地位、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近代工业由此起步,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以及早期资产阶级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二、学情分析 1、知识经验:对中国近代史已有初步了解,但对本课一些知识相对生疏,重要概念模糊。2、能力基础: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但综合分析与辩证思维能力有所欠缺 。3、心理特征: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
2、,表现欲强烈,但心智还不够成熟,容易产生偏激。三、教学目标 1、课标:(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2)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掌握其主要内容;分析其历史局限性;探讨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过程与方法 围绕教学范例,深入历史情境,在问题导引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思维分析、评价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感受中国迈出近代化第一步的艰辛与可贵; 体悟洋务派的改革创新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
3、使命感和责任感。3、教材重难点重点:洋务派所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通过创设情境、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制作表格以及教师的补充讲解,突出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的企业名称、创办者、特点以及作用等。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通过、文字材料、问题探究以及层次教学突破这一难点,并强调其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重大地位。四、教法学法 教法 分组讨论法、 图表比较法、 问题探究法学法 自主学习法 、 合作探究法、 图表制作法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2-3分钟) (联系现实 激发兴趣)1、展示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图片,联系现实,激发兴趣2、过渡:在晚清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建立了一支当时亚洲装备最精良、规模最大
4、的海军,然而最终却未能避免被覆灭的命运。3、提问:那么,洋务运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由哪些人领导发起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25-30分钟)1、“自强”与“求富”(1)分析背景。设计:在学生快速阅读本课内容之后,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展开分组讨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我将引导学生从军事、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人才三个方面来探讨。(2)得出三大病症(背景)军事力量弱、经济力量穷、科学人才少(内忧)两次鸦片战争后,外敌加紧入侵中国。(外患)(3)学生阅读课文,合作完成以下知识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内外交困目的: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 李鸿章 左
5、宗棠 张之洞主张:“师夷长技”时间:19世纪60到90年代(4)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是怎样拯救病入膏肓的大清帝国的?设计:按照前面的分组,三个组继续探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为“医治”清帝国而展开的一系列救国活动,我将引导三个组的学生分别从军事、经济和科技人才培养这三个方面来切入,让学生根据探讨的结果,把洋务派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以表格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来第一组:军事力量- 弱:前期: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表格)B、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5)过渡:问题探究: 洋务派在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为什么要创办民用工业?指导学生阅读P2829的小字,归纳总结:军事工业
6、在资金、原料、运输上出了问题第二组:经济力量- 穷:后期:创办近代民用工业(表格)第三组:人才- 少:创办新式教育(表格)派遣幼童留学2、洋务运动的评价设计:以正反两方辩论的方式进行。不需要辩论的胜负结果,只要言之有理就行,然后我将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作归纳总结。积极:第一,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第三,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局限:洋务运动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性质)。第三环节:结束新课,总结拓展(3-5分钟)板书设计:一、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外交困二、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三、内容军事工业(自强)民用工业(求富)近代海军新式学堂四、性质: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只学西方技术,不改封建制度五:评价积极:局限:第四环节 课堂延伸,知识拓展结合现实,谈谈洋务运动的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吸取?(学生各抒己见)第五环节 课堂练习设计:以历年中考题为载体,巩固本课知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