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第一单元哲学概论:(一)【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源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指导生活。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区别:含义不同。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需要进行专门学习才能获得,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
2、理论化、系统化的。联系: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
3、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时代经济、政治决定哲学。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反作用于时代经济、政治。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4、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二)【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
5、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三)【了解】马克思主
6、义哲学生产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性的,就在于它坚
7、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地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精髓:实事求是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邓小平理论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又一伟大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基本内容: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
8、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基本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地位: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
9、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复习必记第二、三、四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个部分。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哲理的应用模式:先表述哲理(原理即世界观,这要求我们方法论。)再具体说明题目材料中哪些内容体现这观点。材料体
10、现有几个哲理,答案就要分几点组织。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的唯物论(涉及物质和意识、客观和主观等概念)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如强调“自然的客观”可用: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应用】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
11、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一般用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帝、鬼神、观念等。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备注:本条原理包括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两条子哲理,一般分开用)【重点掌握】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应用】这是常用的哲理,一定要记熟一般来说,材料中出现“事实,现象现状,情况状况,国情,形势等词语”是关于物质具体形态的描述;判断“物质决定意识”常用词句:因时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从当地(当时);根据情况;在形势下;符合实际;在现状上;各地各部门;适时等;可先找“名词性词语(状况,事实
12、)”,接着找“意识”,材料中如有以下词语是反映意识的:思想、理论、主义、观点、观念,计划、方案、方针政策、路线,措施,科技文化,道德,精神,法律相关的词语。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可分为二个哲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具计划性、目的性、预见性和主动创造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即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应用】当材料中有涉及“人们有能力认识事物或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制定了方案、计划;获得了认识上的什么理论与发展”时使用。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重点掌握】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
13、导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哲理常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该点只有题材中涉及到意识对人的影响时使用)【应 用】当材料中有涉及“认识对事物(包括人、事、社会)的影响或作用”时【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
14、主义观点.3规律具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规律具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错误倾向】 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应用范围】在题目材料中特别强调遵循规律才能取得成功,违背规律则受到了惩罚时,方可使用,否则只使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
15、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观点。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重点掌握】【原理】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方法论】这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应用】运用此原理分析我们认识、改选世界所取得的成就,重在怎样才
16、能取得成功。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为什么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要意义: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怎么样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
17、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第二部分:认识论(涉及实践、认识、真理等概念)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重点掌握】【原理】:该原理在使用时一般分为4点组织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 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
18、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运用及判断方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首先要能在材料中找到相关性的动词,如:深入(实际),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其次再在材料中找如下内容: 在实际中得到了什么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结果得到证实“对与错”(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这认识应用到了实际中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以上四点不一定能找齐,可以是其中之一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 【重
19、点掌握】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但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坚持、检验和发展真理。3(对真理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重点掌握】【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
20、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应用范围】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人类在认识和研究自然和社会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发展。 材料中一个认识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内容不断丰富完善。【注意】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实际
21、相符 合,他就有真理;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人们犯错误,通过总结经验,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就会得到正确的认识。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是在无限发展,因而其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
22、看问题。联系观(总特征之一)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重点掌握】【原理】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又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反 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
23、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运用及判断】先看材料中是否有两个以上事物(不同的主体)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要素;再找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一般有关连词连接。如:有利于;影响;事关;结合;相协调、相促进等;个别材料内容可能没有明显的关连词,这要从其意思上把握。2联系的多样性 【重点掌握】【原 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反 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是错误的。【应用范围】材料中说到事物随时间、地点、条
24、件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结果时3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重点掌握】【原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也不能离开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反 对】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和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
25、, 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应用】首先在材料中要找到一个表示整体的词语,后要找到一个表示这个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或者一个要素的词,而且整体与部分是同性质的(要么同是抽象,要么同是具体),而矛盾的普遍性(抽象)与特殊性(具体)辩证关系则不属于整体与部分关系。一般模式:花与树;鸟与群;个人、民族、国家;万世与一时;农业与农民;工作全局、顾大局;全国一盘棋4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
26、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 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注 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发展观(总特征之二)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重点掌握】【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 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 对】我们应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27、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应 用】题目中是在着重现在及将来的情况的一般有下语句才能不断提高;兼顾眼前长远利益;可持续;承上下;只有才;对充满信心;的愿望;过去,现在 强调事物自身发展的纵向过程2(发展途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重点掌握】【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这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方法 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反 对】:反对盲目乐观,对困难估计不足或悲观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应 用】:一般来说,材料有两个组成部分,
28、前一段描写过程艰难,后一段描写得到好结果。理解材料时注意其中关键词句,如:长期性与艰巨性、复杂性从而取得了成功、荣誉;挫折成就;奋斗、艰辛,艰辛孕育新的发展;斗争,失败,再斗争直到胜利;好事多磨;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方出一山拦;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区别: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的材料有两个组成部分(困难成功)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只有后一部分的好结果,重在对未来的描绘。3(发展状态)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
29、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 对】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反对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瞻前顾后,贻误时机;反对忽视量的积累和结构优化。【应 用】:一般有以下词语明示或暗示:一步一步、一点一滴、一口一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做起;分步走,分阶段、步骤;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积,无以成;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水到渠成;结构调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读书破万卷,下笔;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反面:急
30、于求成,欲速则不达等.、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实质和核心)1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即对立统一)(原理)【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二者是始终不可分割的。【方法论】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反 对】片面看问题;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运用】题目材料中一定要同时存在着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双方。如“蝉噪林俞静,鸟鸣山更幽”;“纯粹的光明,就象纯粹的黑暗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让人欢喜让人愁;有利有弊等2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31、原理) 【重点掌握】【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矛盾又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反 对】: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方法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全面看问题,防止片面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运用】 一般是材料中有一对反义词;与之对应的原理可用“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即对立统一)” 也可用“矛盾的普遍性”,但多数时候是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主适用:对事物的认识、分析和评价,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既要分
32、析两方面的对立,又要看到两方面的统一。办事情过程中,不能只抓一点,而要统筹兼顾。一般来说,材料中出现“一方面另一方面”;“既又”;“和”;“同时”“但是”;“兼顾”(或“统筹”)等词眼或意思,说明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3矛盾的特殊性【重点掌握】【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三个表现可略)【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 对】反对不对事物作具体分析,搞形而上学的“一风吹”、“一刀切”。【判断与应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如果材料中不分唯物论和辩证法,那么选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可以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原理及方法论。材料中如果出
33、现 “特点、特色、特征、分类、分别、各地、各部门、具体(不同)情况、具体实际”等词意;材料中有两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成语俗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入乡随俗;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但材料中只有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只能用“一切从实际出发”违背该原理的反面观点:(千篇一律地对待矛盾)一刀切、生吞活剥、生搬硬套、抱薪救火、火上浇油、粗枝大叶、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照猫画虎等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原理)【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
34、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方法论】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结合。【反 对】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只看到事物的普遍性,看不到特殊性,则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只看事物的特殊性而否认普遍性,则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应用】一般来说材料中能体会出“共性与个性”意思同时存在。如材料中有如下词语:“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试验、推广经验要结合实际、先进事迹报告; 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说明在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说明把马克思
35、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的结合; 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国特色,适合国情; 描述工作方法:针对部分地区观察形成报告,认识理论政策用来指导实践.5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反 对】反对主、次不分,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单打一”的错误观点。【应
36、 用】注意前提:强调的是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多个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的。一般适用于解决问题。 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如“中心、核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突破口、首位、首要任务、集中力量、根本(主要)任务”等。 抓主要矛盾的俗语:牵牛要牵牛鼻子;力气要用在节骨眼上、工作做到点子上、好钢用在刀刃上、蛇打七寸;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提纲挈领;国企改革中“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防止不分主次矛盾:“眉毛胡子一把抓”;十个指头按跳蚤;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 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防止单打一;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原
37、理】每一个矛盾的双方都有主次之分。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反 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不分主次,抓不住事物的主流、分不清事物的性质;颠倒主次,混淆事物的性质。【应 用】提醒: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适用于“看问题”,认识、评价事物,尤其是认识事物的性质时使用。如果材料:认识事物的利与弊、优与劣、功
38、与过方面(反义词)、针对事物的性质、作出评价与判断等,都是用矛盾主要方面原理。把握关键性词语:性质、本质(实质)、主流、方向、主体(主导)、总的看、绝大多数(九个指头)、成功(成就)、形势、辨方向识大局、利大于弊或弊多利少等。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属于方法论】【重点掌握】【依据】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统筹兼顾,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应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对两点进行地位、作用的轻重比较,重的一头就叫重点;可以是一个矛盾内部的双方比较,也可以是复杂事
39、物中的多个矛盾比较;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是明确进行比较,常有句式既又大于 全面突出重点 中心配套 主流支流 重中之重同时又等; 二是暗中进行比较,从题材意思中体现出来。无论是哪种,都要注意从材料整体上、宏观上把握其意。8【总结】矛盾分析法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原理的各种方法论的总和。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一向是高考的重点,纵观历年高考试题,涉及矛盾分析方法的题目的分值占总分的比例都比较高。矛盾分析法主要方法论有:【重点掌握】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创新(
40、唯物辩证法的本质要求)1辩证否定观(原理)【重点掌握】【原理】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也是联系的环节,实质就是“扬弃”。【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和革命批判精神,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运 用】材料中有对旧事物、旧理论中积极因素的保留,同时又有对其消极因素的抛弃,并增添时代的新内容加以创新,促使事物向前发展。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原理】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要创新,就必须在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
41、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和对实践的推进。另附:隶属于唯物辩证法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原理【原 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不能静止地看问题,
42、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反 对】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6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如“飞矢不动”, “刻舟求剑”),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即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方法论】要求我们
43、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反 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否认运动绝对性,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一是否认相对静上,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历史唯物主义观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除剩余价值理论之外的又一大发现,是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第一部分 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重点掌握
44、】【原 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方法论】: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运用】只适用于人类社会的现象,强调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和唯物论的意识反作用是相通的。注意原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对应。强调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时只能用物质决定意识;在强调社会产生的某种精神时,多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内容】:【重点掌握】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
45、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运用】多用于材料中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创新,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观点分析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46、)【重点掌握】【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反 对】: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运 用】只要题目不排除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观,材料中出现“为民、信民、靠民、深入群众实际、听取群众的意见与建议、以人为本等”等可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实践中通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