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里的文章还有没有修改的空间垫江龚海有句话叫做“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我身边的很多老师对书都有一种莫名的图腾膜拜信奉,尤其是教材。那么作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蓝本的语文课本里的语句,是不是就是最完美了呢?小学语文课本里课文后面练习常出现比较句子类的题目,哪个句子更好?答案一定是课文里出现过的那句最好,并且各种工具书都在注解回答这样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更能表现人物性格,更突显课文主题。时间久而久之,大家已经习惯,教材里的就一定是最完美的。现在问题来了。今天我在教学西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猪八戒吃西瓜一课分析八戒怎么吃掉四块西瓜的时候,同学们找到句子后,一个平时很调皮的学生大声说:“老师,这个句子
2、写得不好。”此话一出,教室顿时安静下来,但又迅即沸腾起来:“是的,老师,这里可以加的地得像,写得更具体,把猪八戒的形象刻画得更丰满。”还没等我启发怎么加,加什么,具体来写一写,教室里已经炸开了锅:“切好,便迅速拿起一块,大吃起来。”“刚切好,他就迫不及待地抓起一块,吃起来。”“才刚切好,贪吃的家伙就火急火燎地捧起最大的一块,狼吞虎咽起来了。”“两刀下去,贪吃的家伙就把刀随手一扔,火急火燎地捧起最大的一块,呼啦呼啦地啃食起来。”“好了,孩子们,是的,你们都很棒。在别人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加进自己的创新句子,把猪八戒贪吃的特点刻画得惟妙惟肖。可是课文为什么没这么些呢?为什么不这么写呢?是话不能一步说到顶了吗?我也不知道,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课文里怎么交代他怎么吃掉第二块、第三块、第四块西瓜的。”“猪八戒几口就把那块西瓜啃完了。”“说着又捧起一块吃起来。”“猪八戒啃光这块西瓜,又捧起最后一块西瓜来。”“说着,就把西瓜往嘴里送。”答案很快全被找出来,但同学们似乎都不满意这几句话。我顺水推舟,鼓励他们自己写。可是课文为什么没有把猪八戒吃西瓜的动作写细呢?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的地方,为什么要在重点地方不舍得出大力,详尽细致地描写呢?请大家给我点拨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