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奇特的脸教学案例渝中区红岩幼儿园 曾俊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已掌握的按压、拍打、搓、团、捏、盘泥条、镂空等多种技能方法,以及能灵活选择各种辅助工具,创造、表现奇特的脸部。2、启发幼儿能大胆想象,大胆尝试,创造、表现出各种奇特、新颖的脸,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及与同伴的合作能力。3、能积极参与创作活动,体验、感受玩泥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 1、利用网络收集的一些不同的脸的图片资料,并做成幻灯片。2、陶泥、各种工具等。活动进程: 一、组织幼儿观看幻灯片,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到一个奇特的世界去看一看,看看在奇特的世界里都有些什么?”活动实录:孩子们都很好奇,在老师还没
2、有打开电视的时候,教师里边已经是沸沸扬扬的谈论声,个别还是还大声说道:我觉得不是很奇特,因为我看到了有个东西才奇特.,当我听到这个孩子说话的时候,我故意没有打开电视,那我们来听一听这个孩子想说什么,孩子支支吾吾的没有说出了。打开电视以后,孩子们的都异口同声的“哇”了出来,这些图片都是用泥巴做的一些脸。提问:孩子们你们现在看到的感觉我们生活中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幼儿回答:这些人的脸好奇怪哟,眼睛一只大一只小、鼻子太大了、脸是一个正方形、耳朵像猪八戒的耳朵;老师总结了:这些脸都是我们现实的脸变出来的,这种手法是夸张的手法。教师想法:活动开始,通过孩子们观看这些夸张的脸,一下子激发了幼儿兴趣,这样很好
3、的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组织幼儿共同讨论、学习制作方法。 1、组织幼儿共同讨论: 你们看,都是什么呀? 都有哪些不同的脸?它是怎么样的? 那想想看,是怎么样表现出来的呢?怎么样做出来的呢?活动实录:幼儿观看图片以后,又是大家的讨论时间,在老师提的问题中“这些都是什么”,孩子们都显得格外积极,是一些很奇怪的脸,有些圆形的、有些方形的、有些三角形的.;孩子们在回答“是怎样做出来的?” 用泥巴慢慢的做出来的、先做一个大“饼子”,再做眼睛 鼻子 耳朵.教师想法:孩子们通过仔细的观察,有了很强的创作欲望,自己很想来做一做,这样安排再一次为下面的制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老师总结,并进行简单
4、讲解,让幼儿能简单熟悉制作步骤。是先取一块泥,用手按压或是工具拍打成一块泥板,然后再用各种方法,如;盘泥条、镂空等,表现脸上的五官,并尝试一些创新、装饰。活动实录:这个环节,我给小朋友介绍了制作方法,孩子们激情高涨,卷好衣袖,准备创作。为了让孩子们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教师重复一遍方法。教师想法:在操作前,给孩子们简单的示范,但是不要完成作品,这样给孩子有引导的作用,同时留给了孩子很广的想象空间。三、幼儿动手尝试制作。 1、老师提出制作要求及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事项:(1)在自制泥板时,要注意:不能太薄、也不要太厚,在按压、拍打的过程中,要能及时翻翻泥板,以免泥粘在桌上拿不下来,并且可根据自己的
5、需要设计出不同的形状。然后就可以用所掌握的不同的技能在泥板上表现五官,创造奇特的脸,注意:五官一定要明显、突出,粘贴时也要注意牢固性。(2)制作时,可以是自己一个人制作,也可以是与同伴一起合作,遇到困难可向同伴或老师提出帮助。 活动实录:老师在提要求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在开始制作了,我刻意的观察了一下,个别孩子好多,一下子抓了很多泥巴,在压得过程中很费力,力气小的根本压不下去。孩子转过来看着我,老师我压不下去,我说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他想了想,泥巴太多了,我说那就减少一点吧,这样你来试一试,很快孩子减少泥巴以后,就压下去了。在制作中我有意识的观察了一下,孩子们个别是自己在做,其他的是两个好朋友进
6、行制作,他们还进行了分工,谁做脸、谁做眼睛 鼻子这些。 教师想法:制作中孩子会发现问题,在不能解决的情况下,能够请老师帮忙、或者是同伴来帮助,老师没有强制性分组,让他们自己选择是独立完成还是合作完成,孩子们多数还是选择了合作,这样体现了孩子之间的团结和友好。2、幼儿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帮助,鼓励能力弱的幼儿能积极参与其中,与同伴或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作品。 重点指导幼儿:(1)泥板的制作,不能太薄不能太厚。(2)在设计、创造脸部的五官时要能大胆想象,运用不同的技能、方法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作品,表现出不同的脸部表情和装饰。四、 作品展览,相互欣赏、介绍,感受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的特点: 一
7、、本节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美术创作课程陶泥(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孩子们的创作积极性强。 二、本节课,老师只是引导作用,没有过多的语言讲解,更多的是孩子自己在创作中发现和体验。 三、本节课能够体现孩子之间的团结互助的友好精神。 反思: 指南指出,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能与他人相互配合,也能独立表现,同时也提出,教师应该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判幼儿的作品。 本节课属于造型领域课程,是雕塑造型中比较简单的题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在增加学生对陶艺学习的兴趣以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上。 整个教学过程流畅,环节之间衔接的较好,教态比较自然,幼儿创造中兴趣极为浓厚。 总结这堂课,还需改进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教师演示时,展示设计不到位,没能让全部幼儿都能观察正确的创作流程。 2.幼儿在平面和立体的概念上理解不到位,导致有些幼儿制作还局限于平面的制作,教师应该提前做好平面和立体的效果比较,让幼儿知道是做平面还是立体的。 3.在动手的环节上,老师明确幼儿做的时候把脸型做大一点,孩子们太喜欢玩泥,没能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在以后的课堂设置中,应在制作前把要求说出来,不至于出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