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历史第二学期第九周检测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序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B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C周幽王厉行君主专制D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2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逝,其诸子为争夺爵位而兵戎相见。按照当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齐桓公国君位置的是()A大儿子,齐桓公最宠爱的妾所生B二儿子,齐桓公正妻所生C三儿子,与大哥同母,手握兵权D四儿子,为齐桓公最喜爱3
2、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周武王克商封国,把所灭国及空隙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不同于商代的邦国,开始成为该地域的次级“统治中心”。据此可知,分封制()A扩大了地方权力B加强了中央集权C巩固了西周统治D瓦解了贵族政治体系4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A违背人伦礼仪B不利于社会进步C重视尊卑贵贱D有利于凝聚宗族5西周建国以后开分封诸侯国,共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到春秋战国时
3、期,大部分诸侯国国君谥号都称“公”甚至称“王”。这一现象反映出()A政治分封等级制度森严B社会嫡庶差异明显C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D礼崩乐坏有助社会转型6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封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这二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据此可知()A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B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强化C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D宗法血缘政治日趋淡化7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A农业发展迅猛B分封制度崩溃C郡县制度形成D官吏待遇下降8
4、春秋时,晋楚等国已开始了县的设置,但县大夫和县公仍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战国逐渐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郡守、县令多由国君自行任免。这说明()A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普遍实行郡县制B县的设置早于郡,所以县的地位高于郡C郡县制的发展经历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D秦朝最先推行郡县制9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10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
5、更分散, 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与此背离的是()A汉中外朝制B唐三省六部制C宋二府三司制D元一省制11西汉初期,丞相集决策、行政、司法各项大权于一身。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会侵夺皇权,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汉武帝时期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具体表现为()A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C创设刺史制度D形成中外朝12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它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文中提到的两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
6、于()A唐朝中书省,宋朝的通判B汉朝的内朝,秦朝的御史大夫C唐朝门下省,宋朝的通判D明朝的内阁元朝的行中书省13宋制规定,御史台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因此,御史台官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曾面弹王安石,且胡说一通,但神宗却不加责怪。由此可知()A宋神宗的出发点是维护君权统治B唐垌的弹劾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C王安石刚愎自用导致了谏官弹劾D监察官职责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14“选举专重门第,不重才能,中正徇私舞弊,趋炎附势,贪图贿赂,定品不实,使得选举腐败,世风颓废”。材料中描述的制度是()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5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
7、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这说明桓帝()A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B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C有意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D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16明代监察“组织之密、职权之广、权威之重、委寄之深,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但有十位御史或给事中因弹劾内阁首辅严嵩,不是被贬、除名、下狱,就是被廷杖打死最终严嵩则被明世宗削职为民,所有家产被抄没。这说明()A内阁在当时操控了监察系统B明朝时期的监察制度名存实亡C当时内阁与监察机构权责不明D专制下的监察效果取决于皇帝17明成祖朱棣后,宦官逐渐被委以重
8、任,皇帝给予他们出使、采办、提督市舶、监军、巡视、镇守,刺探情报等大权,其结果是“相权转归于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其手”。这表明()A中央集权加强B君主专制加强C宦官取代六部D宦官权力失控18朱元璋在立国初就规定了皇室不得与大臣通婚,推行选秀女制度。从民间良家选取后妃,这些后妃的娘家人一无社会背景、二无社会地位。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A后宫外戚干政B宦官专权C地方割据D相权过大19明神宗万历皇帝在位48年,他酷爱木匠工艺,在位期间长达28年不上朝,然而明朝国政依然运行如故。这反映出()A君主专制制度在明朝已臻成熟B万历皇帝开明治国驭人有道C明朝的行政运行机制比较完善
9、D丞相居中协调政务运转顺畅20在雅典,对于将于次年任职的议事会成员、执政官等重要官吏,首先由500人议事会审查其资格,而后再由陪审法庭审查,最后决定权在于陪审法庭。这说明雅典民主()A真正体现了公正、自由和平等B具有无可怀疑的优点C保证公民对国家官吏实施有效监督D主要特点是人民主权21随着雅典城邦的兴起,市政广场、公民大会会场、露天剧场、体育场、摔跤场、神庙、祭坛等规模巨大的公共建筑开始出现,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这些公共空间的出现()A加剧了公民的贫富分化B强化了公民的等级观念C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D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22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奴隶法,同时取消了父母可以把子女卖为奴隶以补
10、偿自己对他人冒犯这一部分规定;法典肯定了妇女继承遗产的权利;由于奴隶的反抗斗争才不得不写上释放奴隶的条文。这表明查士丁尼法典()A推动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B既具有保守性又具有进步性C是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D其制定打击了守旧贵族势力23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下列文学流派符合恩格斯这一观点的是()A古典主义文学B启蒙文学C浪漫主义文学D现实主义文学24在艺术创作中将物象扭曲失真,甚至将物象肢解为各个不同的部分,且不按照其天然形态组合。这一创作风格的典型代表人物是()A毕加索B雪莱C莫奈D德彪西25注重借用科技革命成果,尤其是借鉴光学
11、、色彩学的美术流派是()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印象派D现代主义26蔡元培在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中说:“我进去了,想稍稍开点风气,请了几个比较有点新思想的人,提倡点新的学理,发布点新的印刷品哪知道旧的一方面,看了这点新的,就像洪水猛兽一样。”材料反映出()A当时新思想落后于世界潮流B立宪派与革命派矛盾尖锐C当时新旧观念冲突比较激烈D政府对新文化运动予以打压27有著名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之“新”,不在“民主”与“科学”,而在个人主义。对此正确的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A促进了思想与个人的解放B民主与科学的内容已缺乏新意C对广大民众的影响较小D阵营内部存在分歧28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
12、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D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29“对我国的诗歌创作来说,1958年乃是划时代的一年。”这一年诗歌界“出现了普遍繁荣的、盛况空前的图景”,各地出版的油印和铅印的诗集、诗选和诗歌刊物,不可计数。诗写在街头上,刻在石碑上,贴在车间、工地和高炉上。诗传单在全国飞舞。这一现象反映了()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快速提高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301961年,有中央领导人
13、在文艺工作会议上说:“文化部一位副部长到四川说:川剧落后。得罪了四川人。当时一位同志回答: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我看这位同志很勇敢,回答得好!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这表明()A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B中国共产党实行科教兴国政策C文学创作受到“大跃进”的干扰D新中国文艺反映了现实生活二、非选择题(2大题,共40分)31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始终处于动态演进过程之中,如何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而不是使双方处于对立僵化状态,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8分)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
14、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有明诸藩,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盖矫枉鉴覆,所以杜汉、晋末大之祸,意固善矣。然徒拥虚名,坐縻厚禄,防闲过峻,法制日增。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藩禁严密,一至于此。不得预四民之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宗室年生十岁即受封支禄。” 明史诸
15、王传 近代著名科普出版家杜亚泉著中华民国之前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8分)(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9分)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明朝分封制(藩王制)的特点?指出其弊端?(7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简表 阶段 演变 萌芽于战国 理论:韩非子中央集权的理论 建立于秦朝 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巩固于西汉 实行刺史制度 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完善于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加强于北宋 解除禁军将领的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建立禁军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政、军、财权;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新发展于元朝 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实行行省制度 空前强化于 明清 明朝废丞相,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分权;清朝前期:设南书房,后设军机处 八股取士 衰败于晚清 国门洞开,政治、经济主权逐步沦丧 鸦片战争后,新的经济成份出现 分析说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其衰败原因。第5页/共5页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