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 201206255123 朱美华 指导教师:王晞摘要:国家教委指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因此,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关心他们心理健康、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健康、积极地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探索数学奥秘,更应当努力寻找数学学习过程中情感的正能量,以促进教与学的和谐,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生活带来的快乐,体验到自我实现的喜悦。关键词:数学教学 健康学习心理 培养 创设宽松的氛围
2、满足孩子的天性 充分期待 引导探究目前,小学生越来越多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很多调查和小学生的自我报告表明,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等问题。国家教委也指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因此,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关心他们心理健康、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在学习方面,学生有学习压力、厌学情绪、学习困难、学习障碍等问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健康、积极地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探索数
3、学奥秘,更应当努力寻找数学学习过程中情感的正能量,以促进教与学的和谐,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生活带来的快乐,体验到自我实现的喜悦。1 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喜欢数学学习作为教育者,我们都深深懂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才时时处处表现出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从这个意义上说,热爱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教学中,学生能否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与教学的环境气氛、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密切的,如果教师关心热爱学生,教态和蔼可亲,与学生情感相融,教学在开朗活泼的气氛中进行,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实践证明,一堂好的数学课,能使学生在
4、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完成探索和释疑的学习过程,并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相反,上板着脸孔的课,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探索的热情。学生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直接的内驱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与学生平等的角色意识,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我们应该接受不同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征,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学生引向“最近发展区”,让
5、学生有观察、思考、探索、操作、表现等机会,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数学课上常用的实物观察、实物演示、学具操作及运用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带着好奇、渴望,满怀兴趣地学习。例如,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投影的直观性强、清晰度高、节奏快等特点,把静的画面变成动画片,使问题的发展变化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一年级学习减法2-1时,我做了一个动画,先显示花上有2只蜜蜂,接着飞走了1只,让学生看到活动场景说出“原来有2只蜜蜂,飞走了1只,还剩1只。”训练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2-1=1,并能准确地表述出2、1、1各表示什么。这样的动态演
6、示,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特别适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设置问题情境,推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动因,促使学生充分感受探索知识的乐趣。如:认识几分之一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考虑到儿童的认知特点及分数概念比较抽象,我结合孩子们的秋游活动来进行教学。在秋游活动中,我拍下了孩子们一起分享食物的场景用于导入新课。当大屏幕上出现孩子们分食品的镜头时,孩子们个个兴奋激动起来。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2个。把2瓶饮料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1瓶。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
7、同学,每人分得多少个?把1只西瓜平均分给8个同学,每人得到多少个?在学生自主讨论中,自然而然引导学生进入了问题情境,产生了学习分数的需要,促使学生去思考。这时,顺势进入新知识的探究,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当学生喜欢数学学习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如:三年级的一节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课上,口算1210时,让孩子们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由于孩子们已经会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因此,在研究1210的口算方法时,孩子们的算法精彩纷呈:112=12 1012=120;125=60 602=120;1010=100 102=20 100+20=120;129=108 108+
8、12=120;122=24 245=120;1210表示12个十,12个十是120。孩子们的想法精彩纷呈,值得赞赏。英国小学数学教材的第一页就说:“学生的方法对他自己来说是最好的方法。”诚哉,斯言!2 满足孩子的天性,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学习中的困难,考试前的焦虑、来自家长老师的压力等不愉快的情绪,在许多学生中都存在。如何帮助学生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愉快地学习呢?作为教师,需要贯彻愉快教育的思想。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好动是儿童的年龄特征之一,自我约束能力差是儿童的弱点。对这些特征和弱点引导不当,只靠单纯的纪律约束会压抑儿童的天性,孩子们会觉得上课又苦有累,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从来没有看到孩子觉得玩
9、电脑游戏、看电视累的。也就是说,儿童对于他感兴趣的事情,是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而且乐在其中,丝毫不以为苦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注意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竞赛、闯关等活动形式,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发孩子的乐学情绪,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如:在一年级“比较数的大小”一课中,组织学生玩“数学扑克”的游戏,学生在四人学习小组中,随机分发扑克牌,然后随机抽取一张扑克牌,和小组里的其他同学比大小,扑克牌上数大的可以赢小的,最后看谁赢的牌多就获胜,这样在游戏中进行“数的大小比较”,效果出奇的好。三年级学完四则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算24点”的比赛,学生算得非常尽兴。这样的游戏活动既
10、巩固了计算方法、厘清了运算顺序、磨练了计算技能,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孩子们课后还在比谁“算24”算得快,甚至回家后,还要找父母一决高下。教师还应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也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众所周知,再没有比失败和挫折所引起的精神负担更能减弱动机作用的东西了。因此,在教学中,对不同学生应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及作业目标,力求使全体学生的学习都获得成功。如:三年级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欣赏了世
11、界各地标志性建筑中对称的美,学生们跃跃欲试。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环节,用轴对称图形创作一幅美丽的春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装扮春天,大家积极参与创作,剪出了各种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大树、蝴蝶、蜻蜓、风筝、花、草、蘑菇构成了一幅春天的美景。无论是学有余力的学生,还是后进生,都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剪出轴对称图形,都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每位同学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3 给孩子充分的期待,让学生自信地学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使课堂成为自信进取的空间。自信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一个人的自信心将决定他能否成才。前北大校长陈章良先生甚至认为自信是选拔人才的第一标准。可以说,忽视学生自信心地培养是教育
12、的失败。如果学生没有因为做不出题而感到沮丧、无能,只要他能保持自信,他终有一天会逐步学会的。著名作家三毛一辈子害怕上学,源于幼年时一次数学课上,被老师羞辱,这种挫败感反复地打击她,三毛不仅从此丧失了学好数学的自信,而且在她的心灵深处深深埋下了自卑的种子,给她的一生带来了深重的影响。成功是增强学生在学校的最佳心理体验,是人们强烈求知欲的最大诱因。学生有了学习成功的体验,必然产生极大的学习激情,推动学习不断深入。有成功的希望能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有成功的体验能形成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差异很大,发展态势也各不相同,现行的班级设置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了“让每一个
13、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学习潜能,找到自信和自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我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作业分层要求,对每位学生给予个性化的评价。这样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公平的学习环境,每个学生都能感觉自己胜任学习生活:优秀的孩子能在拓展思维题中找到乐趣,学困生能在基础题上找到自信。并且,我在学生的作业中常常加上评语、提出期望,强化他们每个人在学习数学中的成功体验。如“你的解法真妙!”“你真棒!”“你很聪明!”“我发现你进步了!”对于每个孩子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4、,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一个个亮点,一个亮点就是一份自信,这个个亮点凝聚成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思维水平、思维状态、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等方面都存在差距,因此,对学生充满信心,用鼓励、期待地肯定给予学生信心,更有助于催生学生的奇思妙想。在一堂六年级复习课中,我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圆柱体铁柱,侧面积是188.4平方分米,底面半径3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同学们纷纷列式解答:323.14=18.84(分米)188.418.84=10(分米)333.1410=282.6(立方分米)学生解释思路:先用323.14=18.84(分米)求出底面周长;再用188.418.84=10
15、(分米)求出圆柱的高;最后用底面积乘高333.1410=282.6(立方分米)求出圆柱的体积。条分缕析,思路清晰。我肯定了同学们的想法,然后问:还可以怎样想?课堂上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我面带微笑、充满期待地看着孩子们;孩子们皱着眉头、探询地看着我于是我似乎是“随手”拿起圆柱切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孩子们的眉头渐渐舒展,终于,“哦”的一声,纷纷举起了手:侧面积2=长方体底面积,长方体底面积半径(相当于长方体的高)=长方体的体积(也就是圆柱的体积)算式:188.423=282.6(立方分米)。创造性思维就这样在教师充满期望的等待中孕育、发展。这种经过苦苦思索,找到解题思路的心路历程,是对灵魂的巨大
16、冲击,可以让学生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充分体会数学学习带来的震撼。4 引导孩子学会探究,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华应龙老师说:“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在小学阶段,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对孩子来说既是一个知识重点,更是难点。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三边关系,我精心设计,重点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探究,效果不错。在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课前,我让每位同学准备两根长短不一的小棒。数学课上,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孩子们随意选取小组中的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学生觉得任务太容易了,每人拿了三根小棒迫不及待地围起来,有的孩子轻而易举围成了,有的孩子左搬右挪,就是围不起来。咦,为什么这三根小棒就围不了呢?小
17、组里的同学一起思考、讨论,似乎发现了什么,于是进一步地探究开始了。经过调整、再围、测量、比较、归纳、总结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自己研究了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由于这样的思维冲突是孩子在操作中产生的,孩子们的思维积极性高涨,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于是,继续让孩子选择整厘米的小棒围三角形,然后比较、填表、归纳、分析,学生很好地总结出:三角形中两条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任意一边的长度大于另两边之差、小于另两边之和等等。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探究中,理解透彻,有效地突破了难点,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孩子是学习的主
18、体,发挥主体优势,才能让学生愉快地、高效地学习。让合作成为学生学习的需求。老师要培养学生自爱且能爱人,乐于与人合作的健康的心理品质。在数学学习中,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既解决了班级人数多、难以人人参与的难题,又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深层次地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探究,能让每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圆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工具,通过交流合作画圆。在画的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了圆的特征,也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费雷登塔尔说:“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那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罪恶。”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通过简化地展开、再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才有认知的顿悟和创造,才有情感和思想的冲突,才有学生生命活力的张扬。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能得到个性化地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明出版社2004版。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版。 3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 李吉林 为儿童的学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1出版 5 魏书生 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5出版5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