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版权归10级临床3班所有,如有雷同等朕回头传唤你西北民族大学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汇总(仅包含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制作人:Energy&影洛王子西北民族大学 医学院 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第十一章 合理营养指导合理营养(balanced nutrition):通过合理的膳食和科学的烹调加工,向机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并保持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以满足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维持人体健康的营养。营养素(nutrient):指食物中含有的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成分和组织修复、维持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限制氨基酸:如果食物蛋白质中某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过低,导致其他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
2、用,使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蛋白质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action):由于各种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模式不同,通常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混合食用,混合后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模式更接近理想模式,从而提高膳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 ,AAS):指被测食物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评分模式与推荐的理想模式或参考蛋白模式比较来反映蛋白质构成和利用率的关系。膳食纤维(dietaryfiber):指不能被人体利用的多糖,即不能被人胃肠道中消化酶所消化的且不能被
3、人体吸收利用的多糖,主要来自植物细胞壁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亲水胶体物质及木质素等。生理功能:增强胃肠功能,利于粪便排出;控制体重和减肥;可降低血糖和血胆固醇;预防结肠癌。生物价(Biological value , BV):反应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蛋白质净利用率(net protein utilization,NPU):是反映食物蛋白质被利用程度的指标。维生素A 缺乏与过量:缺乏导致暗适应能力下降,严重致夜盲症;结膜干燥角化可形成眼干燥症(干眼病),严重致失明,皮肤干燥;儿童发育迟缓,易感染;血红蛋白合成代谢障碍,免疫功能低下。过量可引起急慢性及致
4、畸毒性,大量摄入类胡萝卜素可出现高胡萝卜素血症。维生素D 缺乏与过量:缺乏对于婴儿、儿童可引起佝偻病,成年可发生骨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过量引起维D中毒。维生素C 缺乏与过量:严重缺乏引起坏血病,临床症状为牙龈肿胀出血、结膜出血、毛囊角化、皮下瘀斑、紫癫和关节疼痛等。食物来源及推荐入量:富含维C的食物是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是柿子椒、番茄、菜花及各类深色叶菜、水果中柑橘柠檬、青枣、山楂、猕猴桃等维C含量也十分丰富。成年人膳食维C的RNI为100mg/d。膳食指南基本原则共八条: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
5、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膳食;饮酒应适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生理功能:供能和贮能;维持正常体温;保护机体、内分泌作用;构成生物膜;增加饱腹感和食物美味;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鸡蛋蛋白质氨基模式与人体最接近,常以它作为参考蛋白第十三章 环境卫生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各种污染物进入环境,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的或间接地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烟煤型烟雾事件:这类烟雾事件是由于烟煤和工业废气大量排入大气且得不到充分扩散而引起的。特点:污染物来源煤炭的燃烧产物及工业生产过程的污染物
6、;气象条件为气温低、气压高、风速很低,湿度大,有雾,有逆温产生;多发生在寒冷季节;河谷、盆地易发生;受害者以呼吸道刺激症状最早出现,死亡原因多为气管炎、支气管炎、心脏病等。光化学型烟雾事件:这类烟雾事件主要是由于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的光化学作用下,经过转化,生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光化学烟雾。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是指排入到环境的一次污染物在环境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下本身发生变化,或在环境中与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物理性质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如酸雨等。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和水体体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
7、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水体自净:指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学作用下,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生物标志物(Biological marker):是指机体由于接触污染物而产生可在生物介质中测定到的细胞、生物化学和生物分子的改变。分为接触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易感性生物标志物。环境自净: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最终使污染物的浓度或总量降到最低,达到自然净化使生态系统不至于遭到破坏的过程,称为环境自净。
8、第十四章 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食物中毒按病原物质可分为5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 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动物性食物中毒 有毒植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 季节性; 爆发性 相相似性 非传染性预防与急救措施: 加强对食品的卫生监督、食品加工过程的规范化管理,食品相关工作人员的定期体检,个人良好卫生习惯; 及时抢救病人,催吐洗胃及时排出毒物河豚鱼特征:肚大尾小 背部有花纹 牙为门齿毒蕈的特征:颜色鲜艳有疣有环有托不被虫咬第十五章 职
9、业卫生服务与职业病管理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是指生产劳动过程及环境中生产和(或)存在的,在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分类:物理性有害因素;化学性有害因素;生物性有害因素;不良生理性、心理性因素热适应(heat acclimatization):人体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或耐受的现象。此时从事同等强度的劳动,汗量增加,心率下降、皮肤和中心体温先后降低。中暑(heat stroke):在高温环境下机体因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所致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分为热射病
10、、热痉挛、热衰竭听觉适应(audiyory adaptation):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上升1015dB,脱离环境后数分钟即可恢复,是一种生理保护现象。听觉疲劳(audiyory fatigue):较长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上升1530dB,脱离环境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是病理前状态,也称暂时性听阈上移。电光性眼炎:吸收过量波长为250320nm的紫外线可大量被角膜和结膜上皮吸收,引起急性角膜结膜炎。一种法定的职业病,多见于无防护的电焊操作工或辅助工。雪盲症:在阳光照射的冰雪环境下作业时,大量反射的紫外线可引起结膜、角膜损伤。
11、尘肺:肺尘埃沉着病,是长期吸收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危害接尘作业人群健康的最主要疾病。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当职业有害因素作用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于机体的代偿机能,造成机体功能性或气质型改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者工作相关疾病:是指由于生产环境和(或)劳动过程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的职业人群常见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病情加重的一类疾病。预防原则:革改革生产工艺; 水湿式作业;密密封尘源;风通风除尘;护个人防护;管加强管理;教健康教育;查健康检查实施职业卫生服务原则: 保护和预防原则 适应原则 健康促进原则 治疗与康
12、复原则 全面的初级卫生保健原则职业卫生服务的核心内容: 工作场所的健康需求评估 职业人群健康监护 健康危险度评估 危害告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职业病和工伤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 实施与作业者健康有关的其他初级卫生保健内容 职业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职业人群健康监护目的: 检索和发现职业危害易感人群;及时发现健康损害,掌握健康为的程度;及时发现、诊断职业病; 评价健康变化与职业有害因素的关系,鉴定新的职业危害、职业性有害因素; 监视职业病及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不同工业及不同地区间的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评价暴露防护和控制以及其他干预措施效果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
13、的强度与时间超过机体所能代偿的限度时,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通称职业病。职业病特点: 病因明确 存在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群体发病 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处理,预后、康复效果较好 重在预防工作相关疾病:由于生产环境和(或)劳动过程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的职业人群常见病病发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病情加重的一类疾病。职业性外伤:指工人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操作者缺乏安全操作知识,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或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伤害。第十七章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
14、动物;传播途径:经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围生期传播;易感人群: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免疫屏障:当人群中的免疫个体足够多时,尽管此时尚有相当比例的易感者存在,但免疫个体构成的“屏障”使感染者(传染源)“接触”易感个体的几率较小,进而新感染者发生的概率降至很低,从而可阻断传染病的流行,这种现象称为“免疫屏障”现象“接种四苗,预防六病”: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
15、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根据潜伏期判断受害者感染时间,用于追踪传染源,查找传播途径根据潜伏期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效果措施潜伏期长短还可以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经饮水传播,其流行特征: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 在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处病例终年不断 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 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经食物传播,其流行特征: 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史,不食者不发病 一次大污染可致暴发 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爆发可平息留验:即隔离观察。甲类传染病接触者应留验,即在指
16、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医学观察: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接触者可正常工作、学习,但需接受体检、测量体温、病原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等医学观察。第十八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是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受损的重大传染病病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事件。流行病学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定义的解释:1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群。2流行病学关注的事件包
17、括疾病与健康状况。3流行病学主要研究内容是: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评价效果。4 流行病学研究和实践的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健康。2、发病率(incidence rate,morbidity):指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1年)、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k意义:1. 用于病程较短的疾病2. 反映疾病流行趋势的预测3. 可用作描述疾病的分布,反映疾病发生的频率3、患病率(prevalence rate):也称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患病率=k意义:1. 用于描述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2. 衡量疾病带来的社会负担4、死亡率(mo
18、rtality rate):指在一定期间(通常为1年)内,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死亡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死亡率=k意义:衡量某时期某人群死亡危险性大小的一个指标5、疾病分布的形式(三间分布)指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间的存在方式及其发展规律。影响三间分布的因素:时间、空间、人群研究三间分布的目的:帮助建立关于病因的假设空间分布(Place): 洲、地区、州、县、城镇、邻居、工作单位、学校、幼儿园等时间分布(Time):疾病现象随时间的变化反映了病因种类、分布或促流行因素的变化。不同疾病: 时间分布不同同一疾病:短期波动(rapid fluctuation): 指在
19、一个地区或一个集体的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的发病数明显增多的现象,亦称为时点流行或爆发。季节性(seasonality): 疾病每年在一定的季节内出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也称季节性波动(seasonal variation)。周期性(cyclic variation, periodicity) : 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称为周期性。长期趋势(secular trend): 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疾病的分布状态、感染类型、临床表现等逐渐发生显著的趋势性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长期变异(secular change),或长期趋势.人间分布(Person): 年龄、性别、职业、社会阶层、种
20、族或民族、行为特征、婚姻状况、流动人口。暴发(outbreak)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量相同病人的现象。暴发是流行的特例。6、描述流行病学(descriptive epidemiology)又称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它是将专门调查或常规记录所获得的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人群特征分组,以展示该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特点的一种观察性研究。7、横断面研究(cross sectional study):是描述性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在比较短的时间断面以内,对疾病的患病率以及疾病的暴露因素所进行的调查研究。人口普查是一个典型的
21、横断面研究。此研究方法获得的是现患率(prevalence rate)8、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 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各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危险因素的比例或水平,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或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是否与研究的疾病有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该研究方法出结果快,可行性高,对罕见疾病研究容易。1) 病例对照研究也是论证暴露与疾病结局之间的关联性的一种研究方法;2) 病例对照研究属于一种回顾性研究方法,研究的方向与时间轴方向是相反的;3) 病例对照研究可以计算OR(比值比),并通过OR值
22、判断暴露因素和疾病的关联程度;4) 病例对照研究中,OR值是RR值的近似估计Design of a case-control study(病例对照研究流程图)暴露(exposure):凡能够影响到疾病和健康的因素称为暴露因素,包括病原、干预、状态、政策等。范围最广。危险因素(risk factor):属于暴露因素,与疾病有着统计学关联的因素,但不一定是病因,危险因素可促进疾病的发生。病因(cause)是被确认的导致疾病的因素。过程: 按照疾病的结局划分为病例组(case group)和对照组(control group) 用问卷回顾性调查暴露因素的有无,划分为有暴露因素和无暴露因素两种情况 计
23、算OR值,并通过OR判断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程度病例对照研究的四格表病例组对照组有暴露因素ab无暴露因素cdOR=比值比(odds ratio,OR):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发生可能性之比 OR与RR有着密切关系,以OR估计RR,OR的含义与RR相同。参见下9、队列研究(cohort studies): 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包括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epective)、回顾性队列研究(retrospective/historical)、双向性队列
24、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epective):是按照自然状态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没有施加干预(no intervention),属于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是病因研究的金标准。过程:1) 确定目标人群;2) 确定研究人群3) 按照暴露因素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4) 跟踪随访5) 观察疾病结局,并按照是否发生疾病分为发病组和未发病组6) 比较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发病率,计算相对危险度(RR),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性队列研究的四格表发病未发病暴露组ab非暴露组cd相对危险度(RR):暴露组疾病发生率与非暴露组的疾病发生率之比RR=a(a+b)/c(c+d)当RR=1时,表示暴露组发病概率与非暴
25、露组发病概率相等,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无关;当RR1时,表示暴露组发病概率大于非暴露组发病概率,暴露增加了发生疾病的危险,是疾病的危险因素;当RR1时,表示暴露组发病概率小于非暴露组发病概率,暴露减少了发生疾病的危险,为疾病的保护因素RR值越大,因素与疾病的关联程度越大。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AR): 也叫特异危险度或超额危险度(excess risk)。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的差值,称为率差(rate difference)。10、偏倚(bias):是系统误差造成真实值和观察值的差异,是在病因研究结果解释中所犯的错误,是需要消除和控制的。分为信息、选择、混杂偏倚
26、三类。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研究对象的确定、诊断、选择等方法不正确,使被选入的研究对象与目标人群的重要特征具有系统的差异,或对比组之间的研究对象不均衡而产生偏倚。测量偏倚(measurement bias): 对研究所需指标或数据进行测量时所产生的系统误差。混杂因素(confounding factors):既与研究疾病的结局有关联性,又与研究的暴露有关联性。可干扰研究的暴露因素和疾病结局的关联性,常见暴露因素有年龄、性别等。病因假设(hypothesis):关于疾病病因和疾病关联程度的假设,必须采取流行病学方法取证。11、HILLS criteria
27、(准则)八条:1) 关联的强度(strength of association):关联强度通常是用RR或OR的大小评价,是一个相对性的指标,RR或OR值越大,因果关联的可能性越大。2) 关联的重复性(consistency of association):重复性是指某因素与某疾病的关系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由不同学者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均可获得相同的结果。3) 关联的特异性(specificity of association):只适用于传染病。4) 关联的时间性(temporality of association):关于因素和疾病出现的时间顺序,暴露在前,疾病在后。5) 剂量-反应关系
28、(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如果观察到随着因素暴露剂量的增加,人群发生某病的危险度增加,因果关系的强度越大,称因素和该疾病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6) 关联的合理性(plausibility of association):指某因素作为某病的病因,在科学上应言之有理,是否具有生物学的可能性,即要求能用现代医学理论进行解释。7) 实验证据(experimental evidence):提高说服力。8) 相似性(analogy):如果已知某化学物有致癌作用,当发现另一种累死的化学物与某种肿瘤有关联时,两者因果关系成立的可能性较大。12、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指通过组织社会力量,高效率的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科学和艺术。进行公共卫生的步骤:1) 寻找一个研究的主题2) 确认相关的危险因素3) 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4) 实施干预措施5) 对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检测和做出相应的调整友情提示:预防期末考试包含统计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分值分配统计学约40分(选择10分、填空10分、论述3题20分)、流行病学约25分(英文名词解释5题15分、论述10分)、公共卫生约35分(选择10分、中译汉名解5题15分、简答2题10分)Energy&影洛王子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