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历史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梭伦1,3,5材料二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500斗级拥有年产500斗(一斗相当于38千克)农产品的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基本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骑士级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双牛级拥有两头耕牛,其财力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
2、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斗农产品。享有除担任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雇工级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们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1)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什么?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4分 (2)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由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3)根据材料二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作用。4分1(1)公平思想 财产等级制度(2分) (2)实质:公民享有权利的多少由其财产资格来决定 主要目的: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奴隶主统
3、治(4分) (3)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门第,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基础,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使其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总之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4分)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卷68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史记卷87(1)据材料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8分(2)有人认为“秦能迅速吞并六国,全赖商鞅的
4、军事改革”,谈谈你对该认识的看法。4分.(1)军事:人民勇于为国战斗(2分);经济:百姓富足,国家富强(2分);治安:人人路不拾遗,无盗贼,无私斗(2分);外交:诸侯都推许秦国为霸主(2分)。(2)同意:商鞅的军事改革加强了士兵的纪律性,激发了士兵的斗志,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不同意:除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外,秦能迅速吞并六国,与商鞅的经济、社会等改革也有一定关系。25、 “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魏书成淹传材料二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
5、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材料三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材料四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 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 8分(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
6、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4分。3(1)赞成派:材料一、三;反对派:材料二、四(2分)。举措:颁行均田制、班禄制、革除旧俗等(3分,若答相应的具体内容亦可)。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2分)。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一)观点一:该观点正确(1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4分)。 观点二:该观点错误(1分)。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交通的改善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洛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有利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等等(4分)。(若能够将以上两种观点折中回答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