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效教学理念下,对新授课教学环节的思考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能力更多地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设定恰当的教学方法,将知识和能力落实到学生身上。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只能局限在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多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教学内容不同、学生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要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的设计就不应该相同。而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更多的知识、能力更多地得以提升,作为新授课有着共同的特点,可以围绕以下教学环节进行设计,以达到高效的目的。一、新授课教学环节(一)、引入新课引入新课的目的
2、有二,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动力,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愿意真正投入学习;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大体认识。根据新课内容,引入新课力求做到形式新颖、内容精练,不宜占用太多的教学时间。(二)、展示教学目标展示教学目标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上应该学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一般要求教师在展示目标时指出本节课的重点目标,但不宜告诉学生难点目标,以防对学生心理带来压力,给接受新知带来困难。本环节由教师讲给学生即可,重点目标可强调,不宜占用过多教学时间。(三)、达成教学目标一课时的新知识,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知识块来进行。对于每个知识块的学习,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1、出示导学提纲,指导学生自学教
3、师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具体问题、具体要求,设计成导学提纲,用以指导学生自学新知识。导学提纲中问题、要求的设置对于一节课的实际效果影响很大,问题、要求设置合理,适合于学生自学把握知识,实际授课效果就好,否则效果会很差。导学提纲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简练、具体、明确。学生一读就知道该干什么,而不是内容特别长、晦涩难懂的句子。(2)可操作性强。导学提纲中的每一个问题和要求都应该有动词,学生读后知道该如何操作。如说出两向量的夹角的定义说出数量积的定义在图中划出120E经线标出民族的含义、产生及根本原因列举唐朝时期对中外友好做出贡献的人物,并列举他们的贡献等。(3)难度适宜。每一个问题都应是学生能够完
4、成的,或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如果要求太高,学生能力达不到,则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2、学生据导学提纲自学把握知识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观察学生自学过程,看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否出现问题,如有必要可进行个别指导。这一过程,是学生自学内化知识的过程,所给的时间应保证90%以上的学生完成指定任务,不能仅仅限于只是让学生把书看一看的程度。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可观察学生自学,也可进行个别指导,但不宜中间打断学生自学过程,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学习新知。3、学生讨论导学提纲中教师认为的重点、难点知识教师备课过程中已经确定出了重点、难点知识,让学生讨论导学提纲中涉及重点、难点知识的要求,
5、并准备展示。此时教师的任务是参与到学生讨论之中,可观察、引导、参与学生讨论。这一过程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时间一定要充分,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个体存在的知识疑点。该环节的进行,应在第2环节结束的基础上自然转入,如教师可提出“同学们可将第3题的答案相互说一说。”等。布置学生讨论的问题一定是学生通过自学有疑问的知识,是在学生非常想和别人交流的情境下进行的环节。如果一节课中没有需要讨论的问题,该环节可以省去。4、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结果环节3中,学生讨论结果,由学生代表(一般问题找中等生展示,难度大的可让尖子生自由发言)在课堂上展示,要求其他学生听、思考、准备补充。教师通过学生展示,思考全体学
6、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教师在这一环节,要注意学生展示问题的方向性,而且最后要得出明确的结论。对学生展示中新生成的问题,可采取教师引导的方式加以解决。2、3、4三个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环节,教师不要怕占用时间,一定要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自学、讨论、展示。5、课堂反馈题目这里的课堂反馈,是检测学生对刚刚自学的新知识的检测,课堂反馈题目应注意:(1)针对性强、题量要小。就是对本块新学知识点的检测,不宜联系太多,否则将浪费教学时间。(2)不宜过难。过难的题目,既浪费教学时间,又打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3)不宜局限高考题目的形式。选择题在课堂知识反馈中起的作用较小,反馈题目还
7、可以是填空、默写化学方程式、画受力分析图、写出某个公式的适用条件、填表、填图等,要以让学生掌握知识为出发点。这些题目应让学生脱离课本去完成。6、巩固知识,补充知识漏洞对于课堂反馈题目中,学生错误率在30%以上的题目,可选择学生主动抢答的方式,让尖子生讲解解题思路;错误率在20%30%以上的可指名让中等生进行讲解;错误率在10%以下的,让学生在课下消化解决。这一环节,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充分估计,预想学生学习新知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预设解决方案,选准学生回答是关键,否则将浪费教学时间。教师应做到,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让学生讲的题目不超过两个,因为这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内化知识的基础上而进行的,错误率不应太高。
8、7、拓展知识和解题规律、解题方法、解题关键总结这一过程对于学生来讲,难度稍大,教师可考虑学生能说出的让学生说出,学生说不出的教师可以结合题目总结出来,并且要求这些结论能让学生保留下来,不能仅限于利用投影展示,一晃而过。对于一节课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的老师轻视这个环节,使授课效果大受影响。(四)、出示导学提纲,小结新知识块讲完后,再次出示本节课的导学提纲,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回忆不上来的可查书,也可问其他学生,也可讨论解决。这一环节是学生进一步消化知识的过程。(五)、反馈练习这是本节课最后的反馈练习,可将本节知识综合起来出题,难度也不宜太大,但比起单块新知识的课堂反馈题目综合性稍强。
9、二、新授课教学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一)一节课的知识块不宜太多一节课如果特别分散,对于学生掌握起来不方便,我认为一节课不超过三个知识块是比较合适的。(二)处理好学习基础知识与拓展知识之间的关系新授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新的基础知识,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提升能力,提升能力的基础是学会新知。新授课上切不可拓展得太多、太难以至影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三)处理好学习新知识与做题之间的关系新授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新知识,做题是为了检测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效果。一节课上千万不能让做题成了主角。题目是千变万化的,也是做不尽的,而只有掌握好了新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千变万化的题目。教师应在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
10、知识上下更大的功夫。(四)高度重视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可能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未曾预想到的,而恰恰是学生理解把握新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掌握新知意义重大,老师切不可回避,应向全体学生提出,共同思考后解决。决不能因为影响教学进度或为省出时间解决教师已经设计好的其他问题而不予解决。(五)避免一对一的问答课堂是全体学生的课堂,不是一两个学生的课堂,在课堂上让尽量多的学生思维动起来是我们的主旨。如果教师长时间和一个学生对话,就会使其他学生受到冷落。有的教师,叫起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从学生的答案中又生成了许多个问题,还是让同一学生来回答,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让
11、全体学生共同思考,不能只是一个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六)杜绝先叫学生,再提问题的现象发生课堂上教师提问时,每一次都应是先提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再找学生展示。如果先叫学生,再提问题,其他学生可能对该问题就不思考了,还由于所叫学生没有思想准备,答非所问,浪费教学时间。(七)学生回答问题、展示自学结果时,教师不宜中间打断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回答问题,不能一出现问题便打断学生,教师开始讲解,一定要让学生回答完毕。一方面学生最后可能将答案回答的特别完美;另一方面中间打断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受阻,不能继续回答问题将浪费大量教学时间;三中间打断学生,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八)杜
12、绝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现代教学仪器使我们有了比在黑板上板演更有效的方式,那就是利用实物投影。相对于实物投影而言,在黑板上板演有以下缺陷:一板演书写速度慢;二板演时其他学生中有的不专心完成规定任务、不认真思考,看板演学生的答案。(九)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一节课,重点一定要突出,重点知识应占时多,学生讨论充分。非重点知识,学生看一看即可理解的,一定要少占用课上时间。同时,对于很好理解而又必须让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解决,可放在作业中处理,以余出时间更好地学习重点知识。作为教师应该思考课堂上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不是教师讲了多少知识,因为教师讲的知识不一定转化成了学生知识。一节课到底怎么
13、上,并非以上环节都需要进行,应据具体的授课内容而定。40分钟的课堂,需要教师认真筹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只有这样,课堂上学生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 二氧化硫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范围比较广,既有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又有环境保护常识,教材力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在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由二氧化硫的组成、化合价推测性质,由性质推测现象,由实验验证推测,同时复习酸性氧化物、可逆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使学生了解二氧
14、化硫的物理性质; 2. 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1. 培养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获得结论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简单实验的能力。 德育目标:结合二氧化硫的组成和性质的关系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观点的教育;通过二氧化硫的污染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三 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质。 教学疑点:1. SO2和CO2能否用澄清石灰水鉴别? 2. 氯水的漂白与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有何不同?四、教具学具准备 24只集满SO2气体的试管(学生用)、紫色石蕊试液、蓝色石蕊试 纸
15、、Na2SO3固体、浓硫酸、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1%品红溶液、 24只水槽(学生用)、导管、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圆底烧 瓶、分液漏斗。五、教学设想 利用实验、讨论、启发、阅读、对比、归纳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重点的解决方法: 1.做好实验,SO2的水溶性实验不仅能反映它的物理性质,主要还能证明SO2是酸性氧化物,应该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后面的实验则证实SO2的还原性,介绍SO2的漂白性和漂白原理。 2.根据SO2中硫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能表现氧化性,如被H2S还原,又能表现还原性,如被氧气
16、氧化成SO3。 3.将SO2的漂白性和氯水比较,让学生认识两者的区别,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横向沟通。 难点的解决方法: 做SO2漂白性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品红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SO2有漂白性,加热无色溶液,溶液又变红色,且有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生成(这里只能是SO2)SO2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的不稳定的化合物,而无色不稳定的化合物加热分解而恢复原来的颜色,所以SO2的漂白性不稳定。 疑点的解决: 1.SO2和CO2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由于SO2和CO2通入澄清石灰水都会产生白色沉淀 2.把氯水和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进行比较教学过程引入: (趣味实验):把校园内摘的
17、两朵颜色和大小差不多的红茶花同时一个放入已收集好SO2的集气瓶里,一个放入空集气瓶,放在桌上,过一会儿观察会有什么变化?(教师提问):请学生简要介绍酸雨的危害,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回答)(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惊奇)放入SO2的集气瓶里的红茶花变为淡红色接近无色,直观了解了酸雨的危害。 (屏幕显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讲新课: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教师介绍): 学习物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学生实验):二氧化硫的水溶性实验:将盛有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置于盛水的水槽中,并晃动,观察实验现象?(师生互动):根据学习物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总结出二
18、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有毒,沸点:10(易液化),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1:40)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1.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学生实验):往刚才从水槽中拿出来的装有水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教师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回答):SO2是酸性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教师提问):这反应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阅读):课本127页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回忆初中已学过的酸性氧化物CO2能与哪些物质反应?由于SO2和CO2 很多性质相似,它也能与这些物质发生类似反应,推测若将SO2通入澄清石灰水直至过量,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先浑浊,后
19、变澄清(教师提问):能否用澄清石灰水来鉴别CO2和SO2?那应该用什么来鉴别CO2和SO2呢?这还要我们继续学习SO2的其他化学性质(创景设疑,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意”)。2. 氧化性还原性(教师引导):S元素有几种化合价态?分析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态,推测二氧化硫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为了证明你的推测,请设计相应的实验证明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推测1、SO2具有氧化性 设计实验:把盛有SO2气体的集气瓶和盛有H2S气体的集气瓶混合,观察有何现象?(放映小动画)SO2 + 2 H2S = 3 S + 2 H2O 推测2、SO2具有还原性 设计实验:1、把SO2和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阅读
20、课本127页第三自然段) 2、把SO2气体通入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中观察有何现象?(老师指导实验):同学们先保留自己的猜测,请两位同学上来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介绍实验装置,把SO2通入到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教师引导) SO2 + Br2 + 2H2O = 2HBr + H2SO4若用X表示卤族元素,请写出卤素与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 + X2 + 2H2O = 2HX + H2SO4(结论):SO2既具氧化性又具还原性,SO2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体现出SO2的还原性(教师提问):SO2除了上述性质外,还有什么特殊的性质?3. 漂白性(学生演示实验):把SO2通入品红
21、溶液,品红褪为无色,然后加热,试管口放湿润蓝色石蕊试纸,品红又恢复红色,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探究):观察实验现象,阅读书本,理解SO2的漂白原理 SO2和有色物质化合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加热条件下易分解成原来的物质。(教师引导):现在同学们知道如何鉴别CO2和SO2了吧,夏天戴白色草帽为什么日子久了又变回黄色?比较SO2和Cl2的漂白原理有何不同?(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SO2 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Cl2与水反应生 成HClO的强氧化性使有色物质褪色小结:略课堂练习(问题探究)把下列物质按一定的关系进行排列:活性炭、Na2O2、 H2O2、 SO2、 HClO及 O3(按漂白原理不同) 氧化褪色 Na2O2 H2O2 HClO O3化学变化 化合褪色 SO2 物理变化 吸附作用 活性炭布置作业:设计实验证明SO2气体中是否混有CO2气体?计设反思: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本节课引入趣味实验时,用得是学生熟悉的校园内红茶 花(要教育学生不能乱摘花朵),同时把若干个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以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其中让学生猜测性质,设计实验,通过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思维处于激活状态,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