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说明文专题)一、阅读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节选,完成1-4题。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们还有相信的。群众把会发生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名叫鸣沙山,即沙坡头地方,科学院和铁道部等机关在这里设有治沙站。站的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坐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
2、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且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佛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1.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回答。 沙漠里的鸣沙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概括这段文字所说的鸣沙现象产生的条件。 (1)细而干燥 (2)含有大量石英(3)经太阳曝晒(4)沙子被振动而摩擦起来3作者引用“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句古人的话。有怎样的作用?为了说明“沙漠里的一切怪异
3、现象,其实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4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具体说明“鸣沙”这一怪异现象的? 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 二、阅读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节选,完成5-7题。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吗?解放以来,我们的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已经好几次横穿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戈壁,并没有什么鬼怪离奇的东西阻挡了他们的行进,这是什么缘故呢?试想法显出发时,只有七个和尚结队同行,而走了不久,就有人不胜其苦开了小差,有人病死途中,最后只留下他一人。玄奘也是单枪匹马深入大戈壁,所谓孙行者、猪八戒、沙和尚等随从人员,那是小说西游记中的神话人物,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
4、机来支援,当然就十分困苦了。5画线句和句分别是什么问句?作用分别是什么?句:反问,表明了对法显、玄奘所说情况的否定态度。句:设问,启人深思,引人入胜,并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解释。6请你比较一下,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语好不好?为什么?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_连“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都不可能,还谈什么“汽车飞机来支援”,所以用“更”恰当些。“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句中用“当然”,既准确自然,又口语化。 7为什么要点明“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的身份? 点明身份,
5、富含着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的意思。 三、阅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节选,完成8-12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有它生理上的需要。光波长短不同,产生热效应也不同:红、橙、黄光波长,热效应大;蓝、紫光波短,热效应小。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野生状态中,在阳光强烈的地方,红、橙、黄花反射了热效应大的长光波,不致引起灼伤,有保护的作用。在树林下、草丛间阳光弱的地方,蓝花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热效应大的长光波,对它的生理作用有利。8联系上下文,指出加粗的“它”指代什么。(1)第句中的“它”: 花儿 (2)第句中的“它”: 蓝花 9从这段文字的内容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红”是指
6、“红色”,还是指“多彩”?为什么?指“多彩”。因为这段文字中说到了多种颜色的花,所以这里的“红”是指“多彩”10上文第句指出红光波“热效应大”,第句说明红花“反射”热效应大的长光波以保护自己,但第句却说蓝花“吸收”“热效应大的长光波”对它的生理作用有利。这样写前后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看法。(根据有关的限制性词语来回答)前后不矛盾。第句说“反射”,是因为“红、橙、黄花”生长在“阳光强烈的地方”。第句说蓝花“吸收”,则是因为它生长“在树林下、草丛间阳光弱的地方”,而且在这些地方,即使是热效应大的长光波也变得“微弱”了,惟其如此,才能对蓝花的“生理作用有利”。11上述文字主要运用了_分类别_的说明方法
7、。12分析上述文字的层次关系正确的一项是(D)A并列 B正反对比 C逐层推进 D先总说后分说四、阅读如何毒化地球,完成13-16题。 毒化地球确非易事,因为地球总是努力地为自己除垢去污,恢复原貌。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尽可能多地从以下物质中生产出废料。如果均匀分配的话,十磅的钚就能毒死地球上的一切生灵。美国每年生产大约十八吨钚。因此,这是能够长期毒化地球的最好的物质。如果我们建造更多的核电站,它将有助于这一目的。因为一个核电站每年能生产五百磅钚。当然,我们还必须使用包括诸如聚氯联苯和滴滴涕在内的这类具有持久毒效的化学物质,以保证我们有足够的毒素来毒化地球,包括地核和大气层。然后,我们必须制定出
8、许多能把这些核物质和化学物质的废料塞入、堆满和包围地球的不同方法。在毒化过程中,把这类物质塞入地球是最主要的一步。采用深井注射,我们便一直能够毒化到地核。深井注射需要挖掘一口深达几千英尺的洞,然后用超高压射入毒性物质。于是,这些毒性物质就会深渗到地球内部。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的报告,美国有大约三百六十口这样的深注射井。同时,我们不要忘记紧靠地面的地下水层,必须把它也毒化。这只要靠浅井注射就能轻易达到,其操作原理与深井注射是相同的。被排入毒物的地下水会在地球内扩散污染。美国环境保护局估计,美国大约有五十万口浅注射井。把毒物埋入地下是仅次于深井注射的好方法。填土、废物场和泻湖里的毒物会慢慢地渗进地球
9、内部,保持污染持久不衰。美国环境保护局估计,在美国仅有约五万座这样的废物场。因而这些废物场应建于废料能够渗入周围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地区。往地球上喷洒农药以及其他毒品是毒化地球的另一途径。这有利于用毒物覆盖地球表面。毒药会被作物吸收,会渗入地面,还会流入地下水。 污染地表尤其重要。因为地表水能把毒物送到不能直接受到污染的地方。湖泊是长期储存污染物的好地方,而且湖泊里的污染物会流入河流。但河流是地球上的一个自然净化系统,这点太糟了。不论倾入多少毒物,河流总会设法把它们送入大海。要污染海洋是很困难的。海洋拥有巨大的容积和自然稀释能力,会逐步中和一些污染物。因此,除了来自河流的污染物之外,我们必须把海洋
10、当作废料场,倾入尽可能多的废料,海流将帮助把污染物送到本来无法达到的地方。接着,不要忘记重重地污染地球上的空气。焚烧和气化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方法。我们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污染,否则风会吹散毒素,雨也会把它们从空气中清除。但是这也有好处,酸雨每年都要杀死一些湖泊中的生物。低层空间很容易自我净化,因此,我们就必须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以便把放射性粒子射入高层空间,笼罩整个地球。这样它们会经年不散。地球引力可能使一些粒子掉落地面,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爆炸原子弹。 总而言之,事情就这么简单,只要保证尽可能多地生产毒性物质,保证使毒性物质塞入、堆满和包围地球的速度大于地球自身的净化速度,通过这些简单的步骤,我们
11、就能有把握地毒化地球。13.联系全文,概括地说说我们要“有把握地毒化地球”,必须保证做到什么? 必须保证尽可能多地生产毒性物质,保证使毒性物质塞入、堆满和包围地球的速度大于地球自身的净化速度。14.“地球引力可能使一些粒子掉落地面,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爆炸原子弹”这句话中,“不断”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不断”说明了只有爆炸原子弹的频率很高的情况下,才能保持毒性经年不散。去掉之后则改变了愿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5.在文中划线的句子中,作者反复提到美国环境保护局所提供的资料以及各种数据有怎样的作用?引用、列数字。是为了强调地球被毒化的严重性。表达了作者对此事的强烈不满以及强烈渴望
12、地球空间能得到净化的思想感情。 16.本文作者设计了许多毒化地球的“方案”,请你联系文章内容,设计一种“反毒化”的方案,并作简要说明。 略 五、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7-20题。【A】(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门前老树长新芽/院儿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她/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B】人一生的时间表(以平均年龄72岁计算)项目吃饭、睡觉学习、工作娱乐、休闲交通做家务其它年限2
13、9年18年12年6年6年1年占比40.3%25%16.7%8.3%8.3%1.4% 【C】 为什么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科学家从三个方面解释了这种现象?首先从人的生理变化上来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生物钟变慢了。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从路边随机找一些年轻人和老人,让他们估测一分钟有多长。结果是:年轻人估测的时间比较快,通常还没有到一分钟,他们就认为已经到一分钟了:而年长的人,他们通常过了一分钟,才觉得这是一分钟的时长。对年长的人来讲,时间就这么“漏”掉了。在衰老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第二个原因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每个
14、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似乎要短得多。原因是,去时走这段路对你来讲是崭新的经历,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路很长。而回来是,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变少了,时间似乎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 人生也是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少了一些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是精神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这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因而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15、 第三个原因则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五岁的孩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占他生命的5%;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就会觉得很快。 17.围绕“时间去哪儿了”,三则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请逐一概括。 材料A抒发了对时间不知不觉流逝的感慨。材料B则清楚地告诉人们一生时间分别去了哪里。材料C说明了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的原因。 18.指出材料C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
16、分析其作用。 举例子、作比较。说明时间的长短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来说是不同的。19.比较材料A与材料C画线句主要表达方式及效果的不同。材料A运用的是抒情的表达方式,材料C运用的是是说明的表达方式。虽然表达的内容是相同的,但是材料A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具感染力,使人深思。材料C则清楚地让读者知道为什么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 20.请结合材料A与材料B,联系生活实际,分别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示例:要懂得感恩,要把时间花在学习和工作上而不是娱乐和休闲上。 六、阅读节约是自然界的神圣法则,完成21-25题。 科学证明,节约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神圣法则。 稻秆和麦秆等植物都是空心的,其奥秘就在于用最少的
17、材料取得了最稳固的结构。草本植物在风力或果实重力的作用下,秆子会发生压缩、扭转和弯曲。从材料力学的角度分析,实心圆截面秆子和空心圆截面秆子在外径相同的条件下,两者具有相同的抗扭和抗弯能力。显然,植物长成空心秆有利于将攫取的营养集中到果实上来,同时也缩短了生长期,这不是绝妙的生长方法吗?另外,我们常见的葡萄、杨梅等都是圆球状的,是因为建造圆球形物体所耗费的材料最少,而容积却最大。 植物如此,动物在发展过程中也极其惊人地贯彻了节约的法则。例如,恒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这就是共同的节约法则起到的微妙作用。众所周知,水是动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其比热是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据测定,在35时,水的比热
18、最小,这意味着,动物体温为35时,为保持体温恒定所需要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最少。又比如,蜻蜓的翅膀长只有5厘米,面积4.6平方厘米,重量仅0.005克,然而,它却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每秒钟能扑动20至40次,飞行速度达到每秒15米,这种翅膀的构造真可谓是节约的典型了。自然界在进化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节约法则,极大地启发了人类的智慧。例如,人们发现某些植物的叶子是按照螺旋状排列的,夹角是13730,这样的叶序排列使植物的采光面最大。于是,建筑设计师就借鉴这个采光原理,设计建造了一座13层高、按螺旋状排列的大楼,结果表明,每个房间都充满了阳光。人们还从下雨的时候雨滴前圆后尖的形状得到启发,设计制造了
19、阻力很小的雨滴状小汽车。空气从车前轻拂而过,在车后也不会形成空气旋涡,行驶速度每小时可达300千米。 21稻秆和麦秆等植物都是空心的,奥秘是什么?有何好处? 奥秘是用最少的材料取得了稳固的结构。好处有:空心秆有利于将攫取的营养集中到果实上来;空心秆缩短了植物的生长期。 22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列数字、举例子;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动物在发展过程中也贯彻了节约的法则23文章最后一段加点的“这个采光原理”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按照螺旋状排列,夹角是13730的叶序排列使植物的采光面最大 24本文是怎样安排说明顺序的?本文从植物的节约法则,写到动物的节约法则,再写人类根据自然界的节约法则得到的启示。 25下列各句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因为实心秆和空心秆具有相同的抗扭和抗弯能力,所以自然界一切植物的秆都应是空心的。B.恒温动物的体温都在35左右,这就是共同的节约法则起到的微妙作用。C.蜻蜒的翅膀重量仅0.005克,而面积却有4.6平方厘米,这种构造有悖于节约的法则。D.自然界中节约的神圣法则,极大地启发了人类的智慧,如人们设汁制造了阻力很小的雨滴状小汽车。5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