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周 星期 10、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教学难点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方法读中悟,自学生字教学准备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自学生字新词。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
2、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课题)二、抓住“回忆”,整体感知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3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3、?2交流讨论:a 被捕前:“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指导朗读。b 被捕时: 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分角色朗读。C 法庭上: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
4、什么? 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指导朗读。四、回归整体,提升感情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五、课堂练习1、 填空。( )地问 ( )地回答 ( )地跳动 ( )地握着( )的枪声( )的喊叫 ( )的脸 ( )的小屋( )的眼光( )的匪徒 ( )的头发 ( )的力量2、 写近反义词。含糊( )( ) 粗暴( )( ) 慈祥( )( ) 沉着( )( ) 严重( )( ) 怒气冲冲( )( ) 单调( )( )宽敞( )( ) 隆重( )( )六、作业。 1熟
5、读课文。 2抄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板书设计:10、十六年前的回忆李星华教学反思: 第 周 星期 10、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教学难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教学准备课时课件教学过程(一)指导学生分段。1默读课文思考: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成四
6、段。被捕以前:(17自然段)被捕经过:(818自然段)在法庭上:(1929自然段)被害以后:(3033自然段)2如果按时间分段,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来。找出“那年春天”,“4月6日的早晨”,“十几天过去了”,“28日黄昏”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小结:段落的划分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可以找一些明显的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分清段落后逐段学习。(二)学习第一段。 1让学生小声自读第一段。思考: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知道出了什么事?边画边思考。学生自由读,边画边练说。 “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出去了。”可以体会出李大钊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在外面为革命事业奔忙。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
7、,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埋头”指工作很专心,体会出李大钊在家里也在紧张的工作,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怕党的机密文件落入敌人之手。表明他忠于党的事业。2你还有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找出来。(1)“被难日”指什么意思?指李大钊被敌人杀害的日子。(2)为什么平时慈祥的父亲这一次却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作者奇怪地问父亲为什么把书和有字的纸片烧掉时,平时对儿女总是那样“慈祥”、“耐心”的李大钊,竟“含糊”地回答作者的问题,这件事突出地说明李大钊在这一阶段中工作紧张的程度,同时也怕泄露了党的机密。(3)工友阎振三的被捕为什么让我们替他着急呢?“阎振三”是我们党北方革命指挥机关
8、的交通联络员。他的被捕,预示着敌人将疯狂地镇压革命,共产党人处境非常危险。 3读“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的话,这里写了几层意思?表现了李大钊什么精神?写了两层意思:(1)“我哪儿能离开呢?”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明他坚持到底,忠于党。(2)“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他明白自己的处境很危险,但他更知道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为了革命工作,他早已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表现了他高度的革命责任感,舍身为党的革命大无畏精神。(三)指导朗读。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7自然段父亲的讲话。(四)学习第二段。1“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指什么?指李大钊被捕的那天,4月6日清晨。(1
9、)“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这句你读懂了什么? 说明他对敌人早有准备,从容不迫。(2)用“”画出描写敌人的词句,再读一读你能体会出什么? “沉重的皮鞋声”和“粗暴的吼声”、“一拥而入”、“挤满”、“像一群魔鬼似的”、“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满脸横肉”、“冷笑”、“搜了一遍”可以体会出敌人的凶狠残暴,从反面衬托出李大钊沉着、机智、临危不惧的英雄形象,也反映出李大钊对敌人的极度的蔑视。2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及对李大钊的临危不惧的敬佩感情读这一段。3思考:这一段写敌人逮捕李大钊时,干嘛带来了工友阎振三呢?实际上敌人为了要从阎振三口中得到李大钊的情况。但是
10、,敌人的打算落空了。阎振三同志身受酷刑,可是仍摇头表示不认识李大钊,说明共产党人忠于组织,不出卖同志。4“阎振三”在这一段出现,与上一段有什么联系?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局里去了。5打出两组句子分别让学生读。这叫什么句子呢?(这叫前后照应的句子。)6反复读这两个句子。(1)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2)体会前后照应的句子好处在哪?使文章结构严谨,使读者对内容不致产生无头绪之感。(五)学生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李大钊在敌人的法庭上,表现坚定
11、、沉着、毫不畏惧。(六)教师指名读第三段,找出与下面这句话照应的句子来。“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从这两句话中,看出什么?(讨论)看出敌人在审讯中理屈词穷,只能使劲地敲着惊堂木,为自己壮胆。(七)分析重点句:1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伟大的力量指什么?) 指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2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体会出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3比较三组句子,哪个好,为什么?(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2)我看到了他那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脸。从李大钊的外
12、貌上看出李大钊在狱中受到了非人的折磨,短短十几天头发就乱蓬蓬的,可见敌人多么凶狠毒辣。但李大钊的神情仍旧平静而慈祥,说明他对革命事业有必胜的坚定信念,不畏惧敌人,不怕牺牲的从容态度。4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一段。大家评一评谁读得最好?好在什么地方?(八)学习第四段:1默读最后一段,讲了什么意思? 全家人得知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心情无比的悲痛。2指导朗读。(1)指名读,说优点、缺点。(2)老师范读。(3)跟读,体会感情。(4)再指名读,评一评,议一议。3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1)读开头和后三个自然段。(2)讨论问题。(3)发言总结。内容上首尾连贯、
13、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谨严,表达清楚;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沉痛心情。(九)课堂练习:7练习。A 读下面的句子,再从课文中找出和它照应的句子。 (1)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2)“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B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来?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4月6日早晨,妹妹换上了新衣,母亲带她去散步了。答案: (1)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
14、2)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C课文围绕李大钊讲了哪几件事情?讲了四件事。第一,李大钊在局势十分危急时刻,仍然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第二,李大钊被捕经过;第三,李大钊在法庭上所表现的坚定与沉着的意志品质;第四,全家得知李大钊被害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D李大钊的表现怎样? 李大钊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板书设计: -被捕前(17)- 形势严峻 工作紧张忠于革命 -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817)- 不慌不忙 态度严峻视死如归-(忠于革命,为国捐躯) -被审时(1828)-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坚贞不屈- -被害后(2932)-
15、 伤心过度 记住日子为国捐躯- 教学反思: 第 周 星期 11*灯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学重点:体会郝副营长生前所说的话,从而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教学方法:发现法、探究法教学准备:灯光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在哪见过灯光?在灯光下你有何感受?(课件展示各式各样的灯)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板书课题)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认识。二、引导自读,感悟“多好啊”1、听课文朗读,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篇回忆性的
16、文章,以作者回忆为主线展开叙述,以“灯光”贯穿全文,叙述了郝幅营长在战斗中的感人事迹,表达了革命先烈对未来新生活的美好憧憬,歌颂了他们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说明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2、认真读读课文,思考:“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动笔画一画有关语句,可在相关地方做简单批注。(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17、。)3、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标出相关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火柴,借着微弱的光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他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突击连马上冲了进去,后续部队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那本书,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4交流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崇高美好的理想坚贞不屈、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同时关注作者善于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表达方式。)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读写结合,深化
18、“多好啊”1、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2、伟大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换来了这盏照亮黑夜的灯,可是仅仅是照亮黑暗的灯吗?(实际上是照亮我们新中国的灯)3、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以“多好啊”为题买篇小短文吧,体裁不限。4、集体交流四、领悟表达,课外拓展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前后呼应、以一句话贯穿全文、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等表达方式。)2、好书推荐:我们课下可阅读王愿坚短篇小说七根火柴五、课堂作业一、比一比,组词语。歼( )倚( )憧( )扭( )纤( )椅( )撞( )钮( ) 微( )漆( )振( )爆( )徽( )膝( )震( )暴
19、(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宽阔( )暴露( )挺进( )璀璨( )黑暗( )漆黑( )三、在词语解释后的括号里写出词语。1、自己对自己说话。( )2、一根头发上系着千钧的重量,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3、本指集中众人的智慧,现专指一个人的精神高度集中。( )4、震动了天地,形容事物本身极为重要,也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或声音响亮。( )四、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作业。我打开门,雾便窜了出来。我站在门口,好像从天空降下了一个既厚又宽的大布帘。我的视线被雾挡住了,好像空间只有眼前这么大。大雾在天地间弥漫着,我如同置身于茫茫的雾海中,又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雾越来越浓了,真像一位仙女披着洁白
20、的纱裙。雾在我周围缭绕,浸润着我的脸。啊!我感到一切都是那么舒服。这茫茫的大雾,真是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啊!1、画出作者描写的具体事物。2、画出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板书设计引起回忆灯光“多好啊”憧憬未来教学反思: 第 周 星期 12、为人民服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彻底、鸿毛、送葬”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4初步掌握围绕主要观点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1学会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彻底、鸿毛、送葬”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演讲稿的特点。教学难点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
21、蒙教育。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教学准备课件、课文录音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1、在省个人民政府的办公大楼里都镶着五个字,在每个公安厅里也镶着同样的五个字,在很多的政府部门里都镶着同样的五个字你知道是哪五个字吗?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为人民服务。2、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3、指导:这源于毛主席的一次演讲。一九四四年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主席发表了作了著名的演讲,题目就是为人民服务。这篇著名的演讲,是毛泽东民本思想和伦理思想最灿烂的展示,这篇著名的演讲从一九四四年以来都深刻的影响着我们。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质疑一:一个字“死”1、 提问:我认为全文大部分内容是围绕一个字来写的
22、,你觉得是哪个字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课文,想一想:2、 老师范读课文。3、 学生思考、回答:4、教师正面肯定之后引入“死”字(如果没有学生提到老师可以直接给出)。提问:你想一想老师(这位同学)为什么用这个字来概括呢?从哪些方面考虑的呢?5、学生思考、交流、讨论;6、教师指导:1、文章是为了追悼张思德同志的,本文是因“死”而来的; 2在文中重点讲了“死”的意义; 3在文后谈到了“死人”的是经常发生的,“死”得其所,还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4在文章最后还谈到了以后我们“死”人了怎么做的问题。7、小结:文章是在追悼会上的演讲,引导人们正确的看待死的问题,并从这个问题深化到为人民服务以及全
23、党全军以后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上来。三、再读课文,深入学习:(一)质疑二:两个方面1、提问:文章写到了死的意义的两个方面,是哪两个方面呢?2、学生思考,点名回答;(死的意义的两个方面:1、有价值的死;2无价值的死。)3、提问:关于死的这两个方面的意义,毛主席是怎么说的?在书上划出来。4、老师指导:死的意义的两个方面:1、有价值的死重于泰山;2无价值的死轻于鸿毛。5、指导: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介绍张思德同志);指导读最后一句。6、小结:只要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不怕牺牲,因为为了人民死了也是光荣的。7、齐读第二自然段。(二)质疑三:三个人物1、提问:在毛主席的演讲中一共提到了三个人物,是哪三
24、个人呢?2、点名上黑板来板书三个人的名字:张思德、司马迁、李鼎铭(指导写字)3、提问:这三个人物分别是在什么地方出现的呢?请你划出所在的句子。4、点名回答。3、提问:毛主席提他们的目的又何在呢?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交流;5、归纳、指导:(1、张思德:指出他的死是光荣的,追悼他;同时也给全军树立了榜样,号召全党全军向他学习为人民服务,读两句提到张思德的话,体会毛主席的赞扬和号召;2、司马迁:引用他的话来说明人死的目的(讲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指导读这一句3、李鼎铭:是用他提出来的“精兵简政”的意见,来证明我们是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引例:周总理也提出了很
25、多为人民的好建议,怎么不提他呢?) 学生在思考回答毛主席提李鼎铭的目的上可能有难度,围绕“李鼎铭”重点讲解第三自然段:(1)指名读第三段。学生思考: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先说出这段话中的关联词,并在书上点上着重号。因为所以(因果)如果就(假设)只要就(条件)每句说的是什么?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第三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2)这段的中心句是?(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指导本段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逻辑严密的一
26、组复句加以论述和通过举例。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这段话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先讲不怕批评再讲不讲究批评的对象和方式方法。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4)所以,毛主席提到“李鼎铭”先生就是为了说明“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的这个观点。四、复习巩固:提问:第二自然段中心句是哪句?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个主要意思进行论述的?(第一句是中心句;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这一段是讲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观。小结:我们可以借鉴围绕这一个主要的
27、意思进行一步一步的论述,把自己的观点说明清楚。结束语:大家说老师我今天是干什么来了?(为人民服务了!)五、作业:1、 看拼音写词语ch d hng mo xng wng m bio sng zng( ) ( ) ( ) ( ) ( )chushyun smqin ldng mng jngbngjinzhng( ) ( ) ( ) ( )2、 解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 。 或: 。 于: 。全句意思: 。3、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不管都 只要就 只有才 只要都 虽然但是(1)不管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群众,()他做过违反法纪的事情,()要受到法律的惩罚。(2)()是什么,我
28、们()不能搞特殊化。(3)()他是做过一些有意的工作,我们()要给他们送葬开追悼会。(4)( )人人都来关心班集体,我们的班级( )一定能评为“文明班级”。(5)( )付出辛勤的劳动,( )会有成功的收获。板书设计: 12、为人民服务“泰山” 张思德死的意义 三个人物 司马迁“鸿毛” 李鼎铭教学反思: 第 周 星期 12为人民服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第一、四、五自然段;学习课文,整体把握;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继续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重难点: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教学方法陶冶法、探究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
29、程:一、复习导入1、 听写:彻(ch) 底(d)、鸿(hng) 毛(mo)、司(s) 马(m)迁(qin)、李(l)鼎(dng)铭(mng)、精(jng)兵(bng)简(jin)政(zhng)2、 我们要把自己提出的观点说明清楚可以围绕一个主要的意思进行一步一步的论述,就象第二自然段那样。二、继续学习:(一) 质疑四:四个层次1、 这篇课文共讲了四个层次的内容,请你用四个词语或者四句话来说说是哪四个内容呢?2、 学生小声读全文,思考、讨论;3、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指导:1、为人民服务宗旨2、为人民服务就不怕牺牲3、为人民服务就不怕批评4、为人民服务就不怕困难(看到成绩、团结起来)开追悼会(团
30、结起来)在概括第四点的时候,学生会出现一点问题,借此机会讲解第四、五自然段:学习第4段。(1)指名读第四段。“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解放全民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2)为实现这一革命目标应该怎样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并分别把这三部分内容读出来。)(3)默读这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第一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还要团结更多的人。第二层:讲怎样对待困难,要看到成绩、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灰心。第三层:讲正确对待牺牲。一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第四层: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爱
31、护、帮助。学习第五段。(1)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做过一些有益工作的)(2)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讲解:所以可以把这两个段落合起来当“为人民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提问:我们来看看这四个内容,其中有一个比其他的三个特别,想一想是哪一个?说说你的想法。(总的写和分述) 4、文章是怎样围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一层一层的叙述的呢? 5、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讲解“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让学生读,去掉“完全”、“彻底”再读,说说不同,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百分之
32、百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二) 质疑五:五个字1、 提问:最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五个字,你想是哪五个字呢?2、 学生回答:(为人民服务)3、 提问:那你在来想想,我会和大家对这五个字探讨些什么呢?4、 生答,引导:1、这是文章的中心2、按照毛主席所说的怎样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呢?3、政府部门为什么要在大门里镶上这五个大字呢?4、作为一个小学生怎样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三、总结升华同学们,在你们的汇报中,我
33、知道了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还知道了张思德同志我们队伍中的一员,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重)。这时候,我想起了臧克家写的纪念鲁迅的一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让我们谨记党的宗旨及毛泽东爷爷的教导,从现在起,好好掌握本领,将来服务人民,造福社会!设计意图:语文教学的升华环节尤为重要,师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使学生在心里埋下一颗“要活在人民心中”的种子。四、指导背诵1、 齐读课文。2、 你喜欢哪些部分呢?3、 指导背诵方法:分层分句理解记忆。4、 学生背诵。五、作业: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困难( ) 完全( ) 支持( ) 光明( )兴旺( ) 批
34、评( ) 集中( ) 痛苦( )2、 把你觉得课文中需要记住的语句抄下来。 板书设计: 12、为人民服务 我党宗旨(完全、彻底) 死的意义为人民不怕牺牲 面对批评为人民不怕批评 面对困难为人民搞好团结教学反思: 第 周 星期 13*一夜的工作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辞辛劳忘我工作的高尚品质和简朴的生活作风。 2、体会课文透露出对周总理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用词确切,说话得体,记叙真实生动感人。 3、学会生字、新词,体会课后第三题三个重点句的意思,用“简单、简朴”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具体分析,进而感
35、受到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忘我工作的高尚品质。 教具准备 幻灯、课件、录音机、彩色粉笔若干支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书指导、发现法、探究法教学全程 一、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曾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文学评论家、诗人何其芳同志写的文章,题目叫一齐说(教师揭题)。 这篇文章是何其芳民志亲自陪周总理审阅稿子,亲眼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那么,他这“一夜的工作”效果怎样样?我们还得来听一听课文录音。(边听录音边看课件) 二、播放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你觉得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怎么样?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个重要句子来回答。 三、根据思考线路加深理解 1、师:课文
36、录音听完了,也看了课件,谁能说说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答师概述。 3、师:你觉得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可用文中哪句话来概括? 要求回答:“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A、理解什么叫“劳苦”?平时我们通常说的叫劳苦?(工作劳苦)。 B、理解什么叫“简朴”?平时我们通常说的叫简朴?(生活简朴)。 4、师:好!作者写总理的一夜工作,就是从这些方面来写的。 现在请大家再细细读读课文,想想总理工作劳苦表现在什么地方?生活简朴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四、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1、学生各自细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 2、重点细读“工作劳苦”方面的内容。 3、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反映
37、了总理工作劳苦? 生答师书:厚厚的一叠文件 师:这,要在这一夜间审阅完,说明总理工作任务很重。 师接着说:这么厚的一叠文件,是不是一目十行,粗略地看,或者叫浏览(让学生回答),什么叫“浏览”?(学生回答)。师:对了,而是一句一句审阅(板书)。他不仅是一句一句地审阅,还怎么样?生答师书:看完一句画一小圆圆。(板书) 师引:小圆圈画了以后就算审阅完了吗? 要求学生继续找句回答,师书:一边看,一边思索。 想一想,问我一两句。 师引:这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这叫咨询(学生接着答)。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生答后)师:是啊!可见周总理审阅稿子是极端的认真。(板书) 4、师:周总理工作劳苦,你还从什么
38、地方也可以看出来? 学生答:师书公鸡叫明了彻夜 上午下午工作(点题) 5、师引:同学们:你们受过熬夜的滋味吗?请你们谈谈。 学生谈(自由地) 师:是的,熬夜真的比什么都难受,这难道总理不难受吗?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句子来说说) 生答师书:他每夜都是这样工作的! 6、理解“他每夜都是这样工作的一句话”。 读句:形式:齐读:抽读 突出重点词语读。(每个夜晚) 师引:熬夜是难受的,然而总理他每个,可见他习惯了。 (二)1、小结方法、师引、学生归纳好,学到这里为止,你们看出来了吗?总理工作劳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你们从这些字里行间体会到了什么? 生答师指点: (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态度极端认真,工作时间相当长) 2、教师: 我们的总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人民、为了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忘我工作。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之所以能变得如此美好,就是因为有这一些革命前辈这种忘我工作,不辞劳苦的心血凝结而成的。没有他们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的国家肯定是落后的,肯定是要挨打的。那么,人们的生活也是 (三)、深究总理生活简朴方面的内容。 1、过渡:是的,他辛辛苦苦通夜末眠整整工作了一夜了,然而他在生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