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289 ,大小:2.37MB ,
资源ID:5601522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56015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华严经浅释-07.pdf)为本站上传会员【xrp****65】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华严经浅释-07.pdf

1、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7 7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十五 贤首品第十二之一 卷十五 贤首品第十二之二 卷十六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卷十六 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 卷十六 十住品第十五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七)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七)目 录 卷十五 贤首品第十二之一 一 卷十五 贤首品第十二之二幕幕 一 卷十六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一九四 卷十六 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 二三 卷十六 十住品第十五 二六七 开经偈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

2、义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浅释大方广佛华严经卷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十四卷十四 贤首品第十二之一贤首品第十二之一 贤首品第十贤首品第十二之一二之一 贤是圣贤。圣贤人,时时回光返照,反求诸己。自己不生无明烦恼,也不令他人生无明烦恼。自己的业障,要空要照破,也不给他人增加业障,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加在他人身上。时时约束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令其清净,所以叫体性至顺。体性就是自己的本体和光明妙性,至顺就是最顺,不违背一切理和一切法。一举一动,都要合理合法,绝对不障碍他人修行,也不障碍

3、自己修行,这叫贤而有德。如果有人来障碍你修道,要作如是想:啊!我在往昔时,曾经障碍他修道,所以他来障碍我修道,这是如是因如是果的报应。应当把他视为善知识,是来帮助你修道,来成就你的道业。要用忍耐心来处理这种逆境,便能风平浪静,切不可生出敌对心,要心安理得来接受考验。这个世界上,就因为人和人之间,互相敌对,没有忍让,所以才发生种种战争和种种灾难,而造成种种的恶劫。我们修道人,无论行住坐卧,都要约束自己的自性,这叫调善身心,这样就叫贤。首是领袖,作为首领,是因为有吉祥的圣德,并不是争强论胜,压倒他人,得到胜利,而作为第一。而是有吉祥的智慧、有殊胜的德行;也就是人不能修我能修,人不能行我能行,要超过

4、他人所没有的德行。是以德来服人,不是以力服人,所以叫超绝,这样才堪称为首。贤首菩萨,有超过其它菩萨的胜德;不但殊胜,而且吉祥。菩萨是利益他人,不是利益自己,只要对他人有好处,便尽力而为之。所以有菩萨心肠来行菩萨道,有舍己为人的精神。这一品在本经为十二,所以叫贤首品第十二。这一品是文殊师利菩萨问贤首菩萨的问题。而贤首菩萨用三百五十九句半偈颂来答复。这一品是华严经里最重要的一品,希望大家聚精会神听讲,一定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好处。尔时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欲显示菩提心功德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欲显示菩提心功德故故,以偈问贤首菩萨曰。以偈问贤首菩萨曰。这段经文,是阿难

5、尊者在结集经藏时所说的。这是承前,是指前边所说的净行品。净行就是无浊乱,欲显示菩提心功德故;又是启后,开启后边的经文。在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说完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之后,复愿意显示出来发菩提心的功德缘故,所以用偈颂来请问贤首菩萨。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时,没有污浊、没有散乱。什么是污浊?就是有无明烦恼,有贪瞋痴三毒,或者故意障碍他人修道。什么是散乱?就是放逸不守规矩,一天到晚打妄想,精神不集中,修行不认眞眞。我们修道人,首先要没有自私心。若有自私心,那么,什么功德都没有了。你想没有自私心,首先要没有我。如果有我,就有自私心;没有我,就没有自私心。自私心能障碍修道,这一点,每个人都要知道。我们出家

6、人,一定要尊师重道,不可轻师慢法,不但对师父尊敬,就是先我而出家的师兄们,也要尊重。在道场的规矩,不可贡高我慢,比丘必须尊敬师长,比丘尼必须行八敬法,恭敬比丘,不可轻慢比丘。沙弥一定要听比丘指挥,沙弥尼一定要听比丘尼的教法。优婆塞和优婆夷,一定要尊敬三宝,恭敬出家人,不可批评出家人,不可诽谤出家人。这种规矩,大家要知道要了解。能遵守就是清净行,不能遵守,就是浊乱行。我今已为诸菩萨我今已为诸菩萨 说佛往修清净行说佛往修清净行 仁亦当仁亦当于此会中于此会中 演畅修行胜功德演畅修行胜功德 文殊师利菩萨是智慧第一,贤首菩萨是胜德第一。文殊菩萨代表众生来请法。他说我现在已经为诸大菩萨,说完十方诸佛在往昔

7、因地所修的清净行门。仁者(贤首菩萨)你也应当在这华严法会中,宣说修行殊胜功德的法门。应当演畅说出来,怎样修行才能得到殊胜的功德?才能帮助菩提心?才能圆满大功德?尔时尔时,贤首菩萨以偈答曰。,贤首菩萨以偈答曰。文殊菩萨为众生请法,贤首菩萨为众生说法。这两位大菩萨,都具足慈悲心肠,一切为众生,因此贤首菩萨用偈颂来答复文殊菩萨所问的问题。善哉仁者应谛听善哉仁者应谛听 彼诸功德不可量彼诸功德不可量 我我今随力说少分今随力说少分 犹如大海一滴水犹如大海一滴水 很好呀!仁慈大士,你代表众生来问法,代表众生来听法,那么请你注意聆听我所说的道理,显示菩提心的功德,是无量无边。虽然不可测量它能有多少。但是,我现

8、在随着有限智慧的力量,来演说最少的一点点,好像大海中的一滴水,我只能说出这样少的菩提心功德。佛法之广,犹如大海。只要尝一滴海水之味,便知四大海之水是同一味,都是咸的。佛法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只要专一修成一个法门,便可解脱。所谓一通一切通,一法能彻底明白彻法法都能了解。若有菩萨初发心若有菩萨初发心 誓誓求当证佛菩提求当证佛菩提 彼之功德无边际彼之功德无边际 不可称量无与等不可称量无与等 假设有人开始信佛,发菩提心,想行菩萨道的时候。应该先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做畜生,这是信佛刚开始的仪式。然后,再受五戒。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

9、语不饮酒。受五戒之后,一定要严守戒律。在每一条戒中,都有五位护法善神。如果能守五戒,便有二十五位善神来保护,令行者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若是犯戒,这二十五位善神,都会离你而去。受三皈依的仪式,必须在僧人面前举行;在家人没有资格替人授皈依的仪式。皈依佛,就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皈依法,就是皈依是所说的三藏十二部一切尊法。皈依僧,就是皈依所有的贤圣僧。皈依三宝,才是佛的弟子。出家人,其中沙弥要受十戒,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戒,还要受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这些戒具足,才是眞眞正的出家人。在家人,要受五戒、八戒、菩萨戒,才是眞眞正信佛人。这就是初发心的菩萨,但不一定是菩萨,就是向

10、菩萨路上走而已。不可以有鱼目混珠的想法:我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那是错误的观念。初发心的菩萨,好像比喩把菩提种子,刚刚播种在地下,生出一棵小菩提幼苗。并不是圆满的菩萨,而是没有长成的菩萨,没有修成的菩萨。不但人人是菩萨,而且人人可以成佛。只要修行,无论什么人,都可成佛。因为人人有佛性,就是阐提(不信佛)也可以成佛,不过,时间比较迟而已。有的初发心菩萨,半途而废,生退转心,这时菩提芽干枯了。因为没有大悲水来灌溉,便变成焦芽败种。有首偈颂云:鱼子奈摩罗,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如期结果少。鱼所产的卵很多,可是很少变成鱼。奈摩罗树开花很多,可是结果很少。初发心的菩萨很多,眞眞正能行菩萨道者很少。为什

11、么?因为没有坚诚恒三字。坚是坚固,要发坚固的菩提心,不要只有五分钟的热度,以后就凉了,这样就不会有成就的。所谓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有这种精神,才能成功。诚是诚心,要有虔诚的心,念兹在兹,时时刻刻用功修行,不懈怠、不放逸。恒是恒常。修道人,要有恒心,时时修行、年年修行、生生修行。海能干,石能烂,修行心不干不烂,这样的发奋,才能走到菩萨道路上。初发菩提心的菩萨,要发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想要成佛果,必须先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先要教化众生,度脱众生。要教化众生,先要断烦恼,把烦恼化为菩提。法门虽然很多,可是都要学,学成佛的方法。假设有菩萨初发心,发

12、四宏誓愿,将来一定能证得佛菩提。他的功德是没有边际,也不可用秤来秤,不可用斗来量,没有任何的数目能和它相等。何况无量无边劫何况无量无边劫 具修地度诸功德具修地度诸功德 十方一切诸如来十方一切诸如来 悉共称扬不能尽悉共称扬不能尽 初发心的菩萨,修六度万行,发愿一定要成菩提道果。这种人的功德是无量无边。何况又修行了无量无边劫那样长的时间哩!他具足圆满修行十地六度法门,以及所有一切法门,都圆满了诸功德。这时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来称扬赞叹,永久不能穷尽。如是无边大功德如是无边大功德 我今于中说少分我今于中说少分 譬如鸟足所履空譬如鸟足所履空 亦如大地一微尘亦如大地一微尘 像在前边所说以长劫来修行六度

13、万行,发愿证得佛果,这是无量无边的大功德。我(贤首菩萨)现在于无边大功德中,只说少分。少到什么程度?好像飞鸟在空中所走的路,无论多少里路,可是找不到鸟的足迹,所谓如鸟飞空空无迹。我说出的功德,也好像在大地的一粒微尘那样少。菩萨发意求菩提菩萨发意求菩提 非是无因无有缘非是无因无有缘 于佛法僧生净信于佛法僧生净信 以是而生广大心以是而生广大心 菩萨所发的心意,是为求菩提道,都是有因缘,不是无因无缘而发起。而是遇到善知识,承蒙开示,发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对佛法僧三宝都生清净的信心。佛是三觉圆,万德备的圣人。法是了生脱死的方法。僧是聚集四个比丘以上,才能称为僧。所谓五比丘从此之后开始有僧。以

14、信佛信法信僧这种因缘,生出广大的快乐心,这不是世间的快乐,而是出世间的快乐。什么是出世间的快乐?就是涅盘四德常、乐、我、净。所谓二死永亡为常,解脱受用为乐,证眞眞法身为我,绝无染障为净,这是常乐我净的解释。不求五欲及王位不求五欲及王位 富饶自乐大名称富饶自乐大名称 但为永灭众但为永灭众生苦生苦 利益世间而发心利益世间而发心 发菩提心的菩萨,不是为求财、色、名、食、睡这五种欲的享受。因为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都是趣向地狱的五条路。虽然当皇帝,有权有势、富饶四海、自享其乐、名扬天下、四海皆知,但是无常,所以菩萨也不求。菩萨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因为要救众生出苦海,永久灭除苦恼。为利益世间一切众

15、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所以才发菩提心。常欲利乐诸众常欲利乐诸众生生 庄严国土供养佛庄严国土供养佛 受持正法修诸智受持正法修诸智 证菩提故而发心证菩提故而发心 菩萨常常要发愿,利乐一切诸众生,用自己的血汗来利益一切众生,甚至舍身心性命来利益一切众生,这才是行菩萨道的表现。所作的功德,要回向诸佛的庄严。回向偈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意思是:愿意以修道的功德,来庄严诸佛清净的国土。要报答在上边的四重恩:天地:天地有覆载之恩。父母:父母有养育之恩。师长:师长有教育之恩。国王:国王有保护之恩。还要救济在下边的三种苦地狱饿鬼畜生,

16、令他们脱离苦海。假设见到讲经的法会,或者听到说法的音声,都要发菩提心。尽了这个报身(色身),然后大家一同往生极乐世界清净的国土。那里是莲华化生,华开见佛,只有快乐,没有苦恼,所以称为极乐世界。不但要庄严佛国土,还要供养诸佛。有一分力量,就尽一分力量;有十分力量,就尽十分力量,还要受持正法。什么是正法?就是佛所说的四谛法、十二因缘法、六度等,要依法修行,修一切的智慧。为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所以要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深心信解常清净深心信解常清净 恭敬尊重一切佛恭敬尊重一切佛 于法及僧亦如是于法及僧亦如是 至诚供养而发心至诚供养而发心 修道要有坚诚恒的深心和信解心。有了信心之后,才能了解佛法

17、的眞眞实义。想要清净,必须相信诸佛所说的法,又要恭敬诸佛、尊重诸佛、供养诸佛、亲近诸佛。不但恭敬一切佛,还要恭敬一切法,更要恭敬一切僧。三宝是平等的。恭敬佛,就是恭敬法。恭敬法,也应该恭敬僧。为什么?想要成佛,一定要明白佛法。不明白佛法,就不会成佛。想要明白佛法,一定要跟僧人来学佛法。所谓法赖僧传,无论到什么时候,佛法都是由僧人来传;而非有学问者所能传。要想学佛法,一定要恭敬三宝、尊重三宝。所以要用至诚恳切的心,供养三宝,不要有我相、我见、我执,要把这三我都空了。菩萨发心,就是发这种至诚眞眞实的心。深信于佛及佛法深信于佛及佛法 亦信佛子所行道亦信佛子所行道 及信无上大菩提及信无上大菩提 菩萨以

18、是初发心菩萨以是初发心 学佛法,一定要深信、誓愿、实行。这是信愿行三资粮,也就是到佛国的旅费。学佛的人,没有信心,是不能成佛的。有了信心,而不发愿,也不会成佛。发愿而不去实行,也不能成佛。这信愿行三资粮是成佛的本钱。既然深信佛和佛法,还要相信菩萨所行的道路。还要相信无上大菩提法,也就是成佛的方法。初发心的菩萨,以前边所说种种功德和种种因缘而发菩提心。修行是最平等的法门,谁能看得破、放得下,眞眞正依法去修行,谁就有所成就。反之,谁就没有成就。这是平等,绝对没有侥幸,也没有投机。修一分得一分,修十分得十分,所谓一眞眞一切眞眞,一了一切了,一悟一切悟,就是这个道理。信为道元功德母信为道元功德母 长养

19、一切诸善法长养一切诸善法 断除疑网出爱流断除疑网出爱流 开示涅盘无上道开示涅盘无上道 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有了信心,才能入到佛法大海中。没有信心,犹如电灯没有开关,不会有光明。对佛法没有信心,是得不到智慧的光明,所以信心是很重要的。信为道元,道元就是修道第一个方法。有信心,才能修道;没有信心,不能修道。信是修道的根本。这个元出在易经。易经一开始就说:干,元亨利贞。干卦属于阳,是阳中之阳,阳到极点。元就是善法之中第一法,也就是修道一个开始。亨就是万事亨通,也就是好的集会。利就是利益一切物,要合乎一切义理。贞就是正正经经去做事,不要马马虎虎。这是元亨利贞四德。君子有这四种德行,所以才能利物、处事

20、、吉祥等。什么是功德?功是立功,德是作德。怎样立功?例如有人建道场,帮助道场做一切事情,这就是立功。怎样作德?无论大善小善,都要去立功。功圆满,德成就,也就是道业成功,这就是作德。若不立功,不做有益众生的事,就没有德行。没有德行的人,修道不容易成功。所以修道人,要有大德行。什么是大德行?就是没有贪瞋痴三毒心,没有嫉妬障碍的心、没有贡高我慢的心。信是修道第一件事,也是修道的母亲。母亲能生育能教养,所以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也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十二因缘,以及六度等法。有了信心,才能培养一切善法;没有信心,当然不能培养一切善法。好像在春天播种五

21、谷的种子,若是没有水份、阳光种种的因缘,它便不会生出来。信对于佛法,也是这种情形。有助缘,才会生善根。修道人,最要紧的事,不要生怀疑心。应该对佛法深信不疑,断除一切怀疑。所谓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生起路途迷。如果生怀疑,便有迷惑,误入歧途了,就不能和佛的智慧合而为一。那么,本有的智慧,就不能现出来,所以要断除疑惑的网,才能出离情爱之流。一切众生,都离不开这个情爱二字。有情就有爱,有爱就有情,情爱不能分开。如果能断情去爱,那就有办法了。可是这个情爱之阵是不容易攻破的,好像铜墙铁壁一般的坚固。所谓酒色财气四道墙,许多迷人在里藏,有人跳出墙边外,就是长生不老翁。有很多人,把人绑缚着,不得自在。如果有人

22、能跳出这四道围墙外,也就是看破放下了酒色财气,这时候,就会了生死,也就是长生不老翁。我们修道人,不怕有爱欲,只怕不认识爱欲。若能认识清楚爱欲的面目,就不会被它所迷。一切众生,都因爱欲而生,因爱欲而死。要想了生脱死,一定要把它看破放下,不被情爱所迷,自然得到自在。佛开示众生出离三界的涅盘无上道果,成就常乐我净四种德行。佛告诉我们众生,要入佛法大海,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有愿心,第三要有行心,这就是成佛的三个条件。信信无无垢浊心清净垢浊心清净 灭除憍慢恭敬本灭除憍慢恭敬本 亦为法藏第一财亦为法藏第一财 为清净手受众为清净手受众行行 要信眞眞正的法,就是正知正见的法。不可信天魔外道的法,也就是邪知邪见

23、的法。这种外道法,越信越迷,越信越不清净。为什么?因为他们是染污法,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清净法。若有眞眞正的信心,就会现出本有清净的自性。为什么我们的自性光明不现出来?就因为有垢浊心的缘故。垢浊就是不干净的思想,也就是染污的思想。有所染污,心就不清净;不清净,自性光明就不能现出来。有了信心,心就清净了,智慧现前,就没有骄慢心。没有骄慢心,就生恭敬心。恭敬三宝、恭敬父母、恭敬师长,所以说信是恭敬的根本。信能消灭一切骄傲和轻慢。信为法藏中第一种财,也就是十藏中的第一藏。十藏是: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信又是七圣财中的第一种财。七圣财就是信财精进财戒财闻舍财惭愧财忍辱财定慧财。因为身心

24、清净,所以手也清净,能修持一切佛法。我们所修的大悲法,四十二手眼法门,每只手都是清净手。有了四十二清净手,才能利益众生,教化众生,能以受持一切法。这个法门是不可思议的!信能惠施心无吝信能惠施心无吝 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欢喜入佛法 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增长智功德 信能必到如信能必到如来地来地 要有信心,才能布施,内而身心,外而世界,都能惠施予一切众生,没有吝啬的心。要有信心,才能欢喜学习佛法,不会因为佛法太深太妙而生退转心。有了信心,只有精进,没有后退,而能深入佛法大海中。要有信心,才能增长智能和功德。若是没有信心,智慧和功德不但不增加,反而减少。为什么?因为没有信心来培养、来灌溉,所以它便逐渐减少

25、。要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自己将来一定会证得佛果。成佛之后,可以度脱他人也成佛。一定有这种事法现出来,一定有这种道理,所以信是最重要。有信的力量,才能达到如来的觉地。信令诸根净明利信令诸根净明利 信力坚固无能坏信力坚固无能坏 信信能能永灭烦恼本永灭烦恼本 信能专向佛功德信能专向佛功德 信能成就一切德,所以六成就之中,第一种成就,就是信成就。六成就就是: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没有信心,对佛法便无法明白。信能令诸根清净而明利。多行善事,栽培善根,六根自然清净、明利。信心的力量要坚固,才能发生作用。不是信了五分钟,就不信了。不信又信,信又不信,反复无常,这是信力不坚固,信力坚固的人,

26、做一件事,从始至终,本着一贯的宗旨去做。例如,修道人想成佛,这种宗旨要坚固,也就是信力坚固。任何的逆境来了,都能克服,不生退转心,所以说无能坏。无论什么样的魔来了,也不会被境界所转,而摇动其心。始终抱定宗旨,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有了信心,才能把根本烦恼消灭了。为什么会生烦恼?因为没有信心,贪瞋痴三毒乘虚而入,兴风作浪,使你起惑造业受报,所以信是永远消灭烦恼的根本。有了信心,才能将所有一切的功德,都回向给诸佛,作为佛的功德。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以佛功德来成就自己的功德,所以要专一回向诸佛。信于境界无所著信于境界无所著 远离诸难得无难远离诸难得无难 信能超出信能超出众众魔路魔路 示现无上解脱道示

27、现无上解脱道 境界有的是善境界,有的是恶境界,有的是顺境界,有的是逆境界,有的是欢喜境界,有的是烦恼境界。要有信心,对一切境界无所执着,所谓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对境界认识清楚,就出离三界;对境界认识不清楚,就堕三恶道。信心坚固,对顺逆善恶诸境界,处之泰然,无所执着,任运自在,无丝毫烦恼,这就是信的力量。有信心,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远离诸难,也就是远离火难、水难、罗刹难、王难、鬼难、枷锁难、怨贼难等,或者远离天灾刀兵种种灾难,所以说得到无灾难的境界。信力胜过魔力,能超出一切魔路,不会误入歧途。有信心,诸佛会示现无上的解脱道,令你得到自在,不会被魔所迷惑而恼乱。信为功德不坏种信为功德

28、不坏种 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生长菩提树 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增益最胜智 信能示现一切佛信能示现一切佛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是菩萨的五十位。在每一位,都以信心作为基础。古人说:人无信不立。老百姓若是对皇帝没有信心,而不拥护他,国君就不能立。我们学佛法,要生信心,把信根生长犹如金刚似的,永远不会摇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作的功德便不会坏。要想影响他人令生信心,必须依教修行,知道多少就去做多少。知道杀生是犯戒,那么就不杀生,乃至不饮酒等等,处处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本身作得正直,作个榜样,不令人行,他人也会去行。如果自己不依法修行,而教人依法修行,没有会相信你。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眞眞

29、实的德行,只会用口头禅来教化人,令人不佩服,所以说信是功德不坏的种子。有信心的力量,能使菩提树(心)生长,一天比一天增高。信的基础坚固,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信心不够,是不会增益最殊胜的智慧。有信心,一切佛的刹土就在你的面前示现出来。是故依行说次第是故依行说次第 信乐最胜甚难得信乐最胜甚难得 譬如一切世间中譬如一切世间中 而有随意妙宝珠而有随意妙宝珠 在前边所说的偈颂,要是眞眞有信心,生出深信、誓愿、实行。那么,你也能示现在诸佛面前,诸佛也能示现在你的面前,互相示现,这就是信心感应道交的力量。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依照修行次第来说修行的法门。这种坚固的信乐,是最殊胜的、最难得的。这种信譬如在所有一切

30、世间中,而有随意的妙宝珠。由这如意妙宝珠中,能流出一切妙宝。由信的宝珠中,能流出一切妙法门,所以说信是修行最根本的法门。我们学佛法,一定要有眞眞正的信心。什么是眞眞正的信心?就是不自私不自利,没有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这是具足眞眞信的根本条件。若常信奉于诸佛若常信奉于诸佛 则能持戒修学处则能持戒修学处 若常持戒修学处若常持戒修学处 则能具足诸功德则能具足诸功德 学佛的人,要常常对佛生信心,不可将信将疑,一定要时时信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样,就能持戒精严,依法奉行,修行一切法门。假设能常持戒而不间断,依佛所说的法来修行,久而久之,就具足一切功德,就有早成佛的希望。所以要信心不退,向前精进,持戒修行

31、。戒能开发菩提本戒能开发菩提本 学是勤修功德地学是勤修功德地 于戒及学常顺行于戒及学常顺行 一切如来所称美一切如来所称美 戒就是止恶防非,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若能诸恶莫作,就是息灭贪瞋痴;众善奉行,就是勤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就是开发菩提的根本。若想觉悟,一定要持戒。若想持戒,一定要有信心。信才能持戒,持戒才是开发菩提觉路的一个根本法。学是学习,学习一切法。要想明白一切法,必须勤加学习。在论语上说:学而时习之学完之后,要时时温习,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温习以前所学的,然后便知新的学识。我们学佛法,要勤劳栽培功德,灌溉功德。好像栽培菩提树,增长菩提果一样的道理。要尊重戒律,依照戒律去修行。要

32、学常顺行,不犯戒律、不破戒律。能这样持戒修学,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会来称扬赞叹,常来护持你。若常信奉于诸佛若常信奉于诸佛 则能兴集大供养则能兴集大供养 若能兴集大供养若能兴集大供养 彼人信佛不思议彼人信佛不思议 信佛的人,要常常信仰诸佛、事奉诸佛,不可间断。如果忽进忽退,就无功德,也无成就。或者用种种香烛来供养诸佛,或者用种种华果来奉献诸佛,天长日久,便成大供养。假设有人发广修供养的心,供养十方诸佛,将来成佛时,也有众生来供养。如果发广大心,修无量行,兴集大供养,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所以在佛教的国家,有人供养千僧斋,所谓一位罗汉一分斋,罗汉不来斋不来。供养一千僧人,其中一定有一位罗汉来应供。若供

33、养一位罗汉,胜过供养百千万出家人,因为罗汉是出世的圣人,所以能有无量功德。这个人,信奉诸佛的的功德,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有说不完数不尽那样多的功德。若常信奉于尊法若常信奉于尊法 则闻佛法无厌足则闻佛法无厌足 若闻佛法无厌足若闻佛法无厌足 彼人信法不思议彼人信法不思议 前边的偈颂,是信奉佛宝。现在的偈颂,是说信奉法宝。要信佛就应该信法。为什么?因为法是佛所说的。只信佛不信法,不能入佛法大海中。假设有人,常常信奉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因为有信的力量,所以闻佛法没有厌倦和知足的时候。听经闻法,不是天天能得到什么利益,能开什么样的智慧,不是这样的。眞眞正信佛法的人,不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利益,什么

34、样好处。心想得到利益、得到好处,还是有个贪心。应该在没有贪心的情形之下,而能常听法,把听法当作生活必需品一样,如同吃饭穿衣睡觉,那样的重要,不要有所企求。如有所求,便是妄想。妄想生出来,便和道不相应。若能相应,便和道合而为一。那么,一切妄念都没有了。这时,能止住一切妄念,不动一切妄念,那就是清净。听经闻法,不要起分别心,这部经我已听过,不要再听。那部经我未听过,我要听,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要晓得讲经的人,各有各的智慧,各有各的见解。多听一遍,便有一遍的好处,切不可生厌倦的心。假设听闻佛法,没有厌足的时候,那个人这样信奉一切尊法,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境界。在没有得到之前,不可有所希望、有所贪求的心,本

35、有智慧就能现前。若常信奉清净僧若常信奉清净僧 则得信心不退转则得信心不退转 若得信心不退转若得信心不退转 彼人信力无能动彼人信力无能动 清净僧是没有妄想、欲念、三毒的心,而有戒定慧三种力。不被境界所转,而能转境界,可以把不清净境界转为清净,把染污法转为清净法。又能把五浊恶世转为五种清净善世。十方世界的清净僧,包括菩萨、罗汉、缘觉在内。浅言之,凡是没有染污思想,就是清净僧。假设能常常信奉亲近清净僧,以自己的性命来供养三宝,以身口意三业清净来供养三宝,有了这种的信心,就不会向后退转。得到三不退的境界:念不退:不生退转的念头。行不退:只向前修行,不会向后退转。位不退:入菩萨的位,不退到二乘的位。假设

36、能得到信心不退转的时候,那个发菩提心的人,他的信力是无法可以摇动。修道人,无论遇到什么境界而不动心,这就是信力坚固的证明。若得信力无能动若得信力无能动 则得诸根净明利则得诸根净明利 若得诸根净明利若得诸根净明利 则能远离恶知识则能远离恶知识 信力是五分之一。有信力,不会见异思迁。有精进力,不会半途而废。有念力,念念不忘菩提心。有定力,能够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不被境界所摇动。有慧力,就能认识境界。五力就是五种力量,来帮助五眼(信、进、念、定、慧)生长。假设得到信力无能动,就得到种种的善根清净而明利,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没有毛病。如果得到诸根清净明利,这时,眼观色,不被色尘所迷。耳听声,不被声尘所迷。

37、鼻嗅香,不被香尘所迷。舌尝味,不被味尘所迷。身觉触,不被触尘所迷。意知法,不被法尘所迷。这样,就得到大智慧,就能远离旁门左道、天魔外道,和一切恶知识。什么是恶知识?就是邪知邪见,自私自利,一切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什么是善知识?就是正知正见,大公无私,能舍身救众生,不为自己私人的利益打算。普徧教化众生,以众生的苦为自己的苦,代表众生来受苦。所谓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没有成佛,就不到常寂光净土去休息。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早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善知识的作风。若能远离恶知识若能远离恶知识 则得亲近善知识则得亲近善知识 若得亲近善知识若得亲近善知识 则能修集广则能修集

38、广大善大善 得到诸根净明利的人,就有择法眼,能分别那个是善知识,那个是恶知识,这样,就能远离恶知识。而能亲近善知识、亲近清净福田僧。若能亲近善知识,就能修集广大无边的善事,而成就广大的善业。若能修集广大善若能修集广大善 彼人成就大因力彼人成就大因力 若人成就大因力若人成就大因力 则得殊胜决定解则得殊胜决定解 能亲近善知识,要听善知识的教导,就能修习广大善。修广大善的人,能成就大因力(成佛)。这个人,能成就成佛的大因力,就得到最特别最殊胜的决定解(大智慧)。也就是说只有一种的解法,没有两种解法,是决定的解,不可怀疑的。若得殊胜决定解若得殊胜决定解 则为诸佛所护念则为诸佛所护念 若为诸佛所护念若为

39、诸佛所护念 则则能发起菩提心能发起菩提心 假设能得到殊胜决定解的智慧,就有信心,而没有怀疑心,就能感到十方诸佛来护念。佛的光和你的光相通达,就把黑暗的愚痴破了,得到大光明藏。假设能为诸佛所护念,就将八识转为大圆镜智,物来则映,物去则净。能这样子,为十方诸佛加持,就能发起广大的菩提心,修无上道,成无上果。若能发起菩提心若能发起菩提心 则能勤修佛功德则能勤修佛功德 若能勤修佛功德若能勤修佛功德 则得生在如来家则得生在如来家 若能发起广大菩提心,就能勤修十方诸佛在因地所修的功德。若能勤修佛功德,就能生在如来家,作法王的眞眞子。我们发心修道,不要有个希望的妄想。希望得到什么,那就是贪心。有了贪心,就会

40、障碍修道。这样的妄想,什么也得不到,反而耽误了开悟的良机,所谓有心是妄想,无心是感应。古德说:无心便是道。这种境界不容易做到,可是我们一定要做到。要自然做到,打破一切困苦艰难,无论什么的逆境,都要打破它。打破一切逆境,一定会成就佛果。若得生在如来家若得生在如来家 则善修行巧方便则善修行巧方便 若善修行巧方便若善修行巧方便 则得信乐心清净则得信乐心清净 假设得到生在如来家,作为佛的弟子,为法身大士,就能善于修行一切权巧方便法门,来教化一切众生。如果能善修权巧方便法门来度脱一切众生,就能得到信力的快乐,心常清净,没有一切的烦恼。我们修道人,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有烦恼。如果不断烦恼,就是修八万大劫,

41、也不可能成就道业,也得不到清净信乐心,更得不到六根清净。六根不清净,天天颠颠倒倒,天天在打妄想。如果六根清净,就有妙不可言的境界。若得信乐心清净若得信乐心清净 则得增上最胜心则得增上最胜心 若得增上最胜心若得增上最胜心 则常修习波罗蜜则常修习波罗蜜 假设得到信力,就常常快乐,心也清净。一点烦恼没有,一点无明也没有,就得到增上最殊胜的菩提心。我们修道人,要常生快乐心、慈悲心、喜舍心,用这四无量心来利益他人。不但外财能布施,就是内财也能布施,这样,才是眞眞正勤修佛法的人。不要学外道的阴险行为,处处想要增加自己的势力,只知利益自己,不知利益他人。凡是对自己有利益的事,不管怎样,都去做;对自己没有利益

42、的事,怎样也不肯去做。这样的表现,根本谈不到是眞眞正教化众生的人。如果能得到增上最胜的菩提心,就能常常修习十种波罗蜜,到彼岸的法门。要想修这种法门,首先要没有自私心、我慢心、嫉妬心、障碍心。有人说:自私是人的天性,怎能不自私呢?就因为人人自私,所以把世界弄得乌烟瘴气。如何能使世界清净?就要觉悟一切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样的想,便不自私了。要反迷归觉,不跟六尘去跑。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种道理,人人都明白,可是人人都不会做。说的时候,什么都懂;做的时候,什么都迷了!我们希望大家把烦恼无明放下,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也不着急、也不上火,顺其自然,处之泰然,这才对佛法眞眞有所得。如果脾气比世俗人还

43、要大,那么,还修个什么?修道就是修没有脾气。各位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不发脾气、不生烦恼。若常修习波罗蜜若常修习波罗蜜 则能具足摩诃衍则能具足摩诃衍 若能具足摩诃衍若能具足摩诃衍 则能如法供养佛则能如法供养佛 假设常常修习种种波罗蜜,能利益一切众生。这样,就能具足摩诃衍,也就是大乘法。如果具足圆满大乘法的法门,就能如法(懂得供养的规矩)来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若能如法供养佛若能如法供养佛 则能念佛心不动则能念佛心不动 若能念佛心不动若能念佛心不动 则常覩见无量佛则常覩见无量佛 假设能按规矩来供养诸佛,就能念佛而心不动。如果如法供养三宝,念佛念法念僧不动心,就能常常见到十方无量诸佛。无量诸佛放光来照

44、耀你的心光,光光相照,智慧融通。若常覩见无量佛若常覩见无量佛 则见如来体常住则见如来体常住 若见如来体常住若见如来体常住 则能知法永不灭则能知法永不灭 假设修行有了感应,常见到无量诸佛放光摄照你,就能见到如来的法身本体,常住于法界,无来无去。如果能见到如来法身常住不变,就能知道佛法是永远不会消灭的。佛法虽然分为三个时期:正法时代:佛在世的时候,所说的法,圆满无缺,能住世五百年。像法时代:此时期,佛法的精神不存在,但文字尚存在,住世一千年。末法时代:佛法的眞眞理隐匿,正法衰落,此时期长达五千年之久。可是,法的本体是永远不灭的。若能知法永不灭若能知法永不灭 则得辩才无障碍则得辩才无障碍 若得辩才无

45、障碍若得辩才无障碍 则能开演无边法则能开演无边法 因为众生的业惑,所以才有正法、像法、末法的分别。若能知道法是永远不灭,便会得到辩才无障碍。如果得到无碍辩才,就能演说无量妙法,开示众生。因为有这种妙辩才,所以讲经说法,没有障碍,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分析事理,有条不紊,妙不可言,任何人也辩论不倒你。若能若能开开演无边法演无边法 则能慈则能慈愍愍度众度众生生 若能慈愍若能慈愍度众度众生生 则得坚固大悲心则得坚固大悲心 假设能开示演说无量无边的妙法,就能发慈悲而怜悯的心,来度脱一切众生。如果能有慈悯心,就能得到坚固大悲心。这种大悲心,犹如金刚一般的坚固,永不会破坏。若得坚固大悲心若得坚固大悲心 则能

46、爱乐甚深法则能爱乐甚深法 若能爱乐甚深法若能爱乐甚深法 则能舍离有为过则能舍离有为过 假设能得到坚固的大悲心,就能爱乐甚深微妙法。如果能把爱乐甚深法的心,超过情爱的心,就能舍离一切有为法。世间法就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所作为,也就是有相。出世间法就是无为法;无为法就是无所作为,也就是无相。有相是虚妄,无相是眞眞实。我们修道人,要了解眞眞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眞眞空的道理,所以要时刻回光返照,要修自性圆明。如果到圆明的程度,就是舍离有为法。有为法所造的过错,就是贪。贪多了,就堕地狱、或作饿鬼、或转畜生,所以说要舍离有为过。若能舍离有为过若能舍离有为过 则离憍慢及放逸则离憍慢及放逸 若离憍慢及放逸若

47、离憍慢及放逸 则能兼利一切众则能兼利一切众 假设能舍离有为的过错,就能离开一切骄傲、我慢、放逸等。骄傲就是自大,总觉自己比任何人都强。我慢就是贡高,看不起任何人。放逸就是不守规矩。要学佛法,就要守规矩。如果能离开骄慢和放逸的行为,就能兼利益一切众生,也就是广度众生。若能兼利一切若能兼利一切众众 则处生死无疲厌则处生死无疲厌 若处生死无疲厌若处生死无疲厌 则能勇健无能胜则能勇健无能胜 菩萨为行菩萨道,虽然没有了生死,但是不厌倦生死。为兼利一切众生,愿生生世世来娑婆世界教化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的思想。如果对生死不疲厌,就能勇猛向前,绝不向后。有健壮的力量,就能百战百胜,所向无敌,战胜一切天魔外道和

48、魑魅魍魉。若能勇健无能胜若能勇健无能胜 则能发起大神通则能发起大神通 若能发起大神通若能发起大神通 则知一切众则知一切众生行生行 假设能有勇猛健壮的力气,就能战胜一切敌人。也就能发起大神通的力量,降伏天魔,制诸外道。大神通就是感应道交。如果能发起大威力大神通,就知道一切众生所行所作,然后才能教化他们改恶向善。把不守规矩的行为改变过来,成为奉公守法的规矩人。若知一切众若知一切众生行生行 则能成就诸群生则能成就诸群生 若能成就诸群生若能成就诸群生 则得善摄众则得善摄众生智生智 假设知道一切众生的行为,又能观机说法,教化一切众生,随顺众生的根性,来说种种方便法门,就能成就诸群生的愿力,帮助他们得到利

49、益。如果能成就诸众生的愿力,就得到善巧摄持众生的智慧。什么是善摄?就是用种种法门,来教导众生信仰心和欢喜心,使其生出智慧。摄持好像吸铁石,能把一切铁吸收在一起。教化众生的智慧,就是吸铁石;被教化的众生,就是一切铁。若若得得善摄众善摄众生智生智 则能成就四摄法则能成就四摄法 若能成就四摄法若能成就四摄法 则与众生无限利则与众生无限利 假设能得到善于摄受一切众生的智慧,就能成就四摄的法门。如果能成就四摄法,所谓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然后才能给一切众生无限量的利益。四摄法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无形无相,是看不见的,也听不到的。布施:因为众生都有都有贪心,贪而无厌,所以

50、要送礼物,便能有感情。有了感情,便可以借机向众生说妙法。如果不给众生好处,那就没有说法的机会。布施有三种,就是财施、法施、无畏施:(A)财施:用财物来布施于众生。财又有内财和外财两种。内财就是皮肉筋骨、头目脑髓和手足、五脏及六腑等,这些东西,都可以布施给需要的众生。这是伟大的布施,眞眞正行菩萨道。不要像舍利弗尊者,行菩萨道不彻底,曾经布施一只眼睛,可是舍不得布施第二只眼睛。而生退转心,这是我相没有空。如果没有我相的执着,什么都可以舍的,这就是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说它空又不空,说它有相又无相,这才是如来眞眞正的教义,这才是无上的布施。外财就是金银财宝、国城妻子,这是身外之物,更要布施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