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亭中 顾婷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右图为春秋时期铸造的牛尊,许多历史学家以它来证明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观察此器时,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 ( ) A牛尊的制作材料上 B牛尊的腿上 C牛尊的鼻子上 D牛尊的背部2春节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过春节”又称为“过年”。“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 B小农经济在我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 C为了纪念神农氏 D农业生产是我国古代立国的根本3据国语记载
2、,春秋战国时期“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种现象对当时生产方式带来的变化是 ( ) A私田开垦的规模扩大 B精耕细作的程度提高 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D土地国有制转变为个人土地所有制4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 )“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 B C D5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
3、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古代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6右图瓷瓶为宋朝的钧瓷。钧瓷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以天青或月白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这种瓷器最有可能产于 ( )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瓷器工场7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中国因此被西方国家称为“瓷器大国”。下列有关我国古
4、代瓷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夏朝时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B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涌现出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等名窑 C唐朝有唐三彩,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彩瓷和珐琅彩争奇斗艳 D在欧、亚、非地区都曾有中国古代的瓷器出土8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C劳动力的商品化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9“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最能够说明明清时期的江南手工业 ( ) A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B地
5、区、行业间存在社会分工 C织造技术领先全国其他地区 D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10.古代中国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 ( ) A青瓷、粉彩瓷器 B粉彩瓷器、白瓷 C青瓷、白瓷 D白瓷、青瓷11.“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垄断”一词反映了 ( )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 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C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追逐名利 D春秋战国时期注重文化娱乐生活 12.下图为北宋末年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
6、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 ) A B C D13.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 )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14.古代中国的城市与商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与前代相比,明清时期工商业取得新进展主要表现在 ( )纺织业手工工场的出现 沿海外贸港口城市走向兴盛制瓷业中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政府垄断盐、茶等商品的经营 A B C D15.乾隆南巡扬州,得知徽商资产多达5 000万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最富时存银也不过七八千万两,发出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的感慨。徽商团体的出现反映出 (
7、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雇佣关系发达 D出现成熟的手工工场16史料记载我国农业税的征收始自公元前594年的“初税亩”,它含有极其重大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17.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 ( )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 往往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与封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封建政府能够彻底消除土地兼并 A、 B C D18.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出现了 “百姓康乐,户
8、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 A土地兼并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不抑土地兼并政策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19.成书于明代的拍案惊奇总结的社会通则是:“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材料在本质上反映了 ( ) 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B抑商传统不再实施 C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D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20. 16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人海”,并严惩一切“私下诸番互市者”。这一
9、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 ) A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 B直接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C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D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21题14分,22题12分,23题14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材料二(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 大农上盐铁丞孔仅、成阳(向汉武帝)言:“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钬(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五(明朝时广
10、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4分) (2)材料三反映的现象与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3)材料四表明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2分) (4)材料五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其发展的因素。(5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15731620年,
11、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明神宗的年号)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日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据清朝小说豆棚闲话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
12、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孙春阳的店铺的特点。(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二,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3分) (3)材料三反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2分) 23.“城市,让
13、生活更美好”,不仅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中国从古至今城市变迁的写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荼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
14、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 材料三 “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在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里,有两幅清明上河图惊动全场,令人遐想无限:一幅是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制作的“动”版清明上河图。这幅长128米、高6.5米、面积达832平方米的清明上河图,分为日景和夜景两部分,每四五
15、分钟轮回一次。另一幅是中国国家馆“国之瑰宝”文物展区中的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取法宋本,画作长987米,比宋本长近一倍,高0.3米,画中人物超过2 000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风格与宋版迥异,是后世众多版本的鼻祖,也是历代再创作版本中最好、价值最高的一幅。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并分析其主要原因。(7分) (2)材料二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2分) (3)宋版清明上河图原本是没有夜景部分的,但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国家馆在原版基础上增加了夜景。试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其合理性。(2分) (4)综合上述
16、材料,简述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3分) 第一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1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出现。在牛的鼻子上拴有物件,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耕牛。 2D【解析】解题关键在于抓住“根本原因”这一关键词。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已经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故排除B项;A、C两项不是根本原因。正确选项是D。 3C【解析】抓住本题关键词“生产方式”。“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大意是宗庙祭祀的祭品(这里指牛)现在作为田间的畜力。这说明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
17、形成。 4A【解析】精耕细作是指人们通过提升耕作技术水平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反映的都是精耕细作的内容。 5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状态下的农民始终过着贫穷的生 活,所以选择B项。 6A【解析】钧瓷无论是质量还是艺术价值都是首屈一指的,这样的产品最可能产生于官营手工业,因为官营手工业代表了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7A【解析】瓷器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成就,商朝时烧制出原始瓷器。 8C【解析】从题干信息看,当时出现了雇佣关系,劳动力开始成为商品,故选C项。A项只是表面现象;B项不符合史实;这个时期,雇佣关系谈不上“普及”,故D
18、项说法错误。 9B【解析】由“松江”“芜湖”可知,明清时期的江南手工业存在地区间的分工;由“织造”“浆染”可知存在行业间的分工。 10C【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唐朝越窑生产的秘色瓷极为名贵,秘色瓷是青瓷的一种。从“白碗胜霜雪”判断出大邑生产白瓷。 11A【解析】从孟子生存的年代并结合“网市利”,可以得出商业发展的结论。 12D【解析】北宋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夜市、晓市开始出现;同时,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中国开始出现彩瓷是在元朝,故错误;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于明清时期,故错误。 13.D【解析】从题干所给材料可知,这体现了城市商业功能增强。本题易误选B项,关键是没有
19、全面理解题干材料。 14.C【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的表现。根据所学,“沿海外贸港口城市走向兴盛”说法错误,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对外闭关锁国,排除;“政府垄断盐、茶等商品的经营”不属于明清时期的新进展。符合题意的是“纺织业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制瓷业中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故选C。 15.B【解析】题干体现不出雇佣生产关系及其相关内容的信息,故排除A、C、D三项。徽商团体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 16.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时期“初税亩”的实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所以正确选项是A。 1
20、7.D【解析】在封建社会,土地可以买卖。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是土地兼并的主要原因,封建政府不可能彻底消除土地兼并。排除含的选项,故D项正确。 18D 【解析】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兼并是长期无法根治的问题。但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如题干材料所述。A、B、C三项说法错误,也未从题干中体现。 19D【解析】很显然,B项是不正确的,重农抑商是古代社会的主要政策;A、C两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拍案惊奇成书于明朝,结合时代背景和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反映了封建专制统治对商业的压制。 20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的理解。根据严禁
21、“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可判断此政策为闭关锁国政策。其最大的影响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导致近代中国被动挨打。选C项。 21(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 (2)不同。原因: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材料二体现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关系。 (3)盐铁官营。 (4)特点:规模大;分工细;雇佣劳动。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第(1)问考查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
22、(2)问从材料二中的“机户”出资、“机匠”出力看出其关系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从材料三中“以织助耕”和“女红”这些关键信息可以看出是小农经济。第(3)问考查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政策。材料四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盐铁官营”。第(4)问考查明朝矿冶业的特点及对其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碍的因素的理解。根据材料五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2(1)规模大;发展快;重视商品质量;管理规范;注重商业信誉。 (2)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因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如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等或答出其他符合题意的内容,同样给分) (3)观点: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影响
23、: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4)正确处理好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关系;诚信为本。(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第(2)问材料二反映的是晋商情况,回答第一小问需结合材料归纳“现象”;第二小问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根据材料二中的谚语可以概括。第(3)问材料三强调农业的发展,回答“影响”时应着重指出消极方面。第(4)问综合三则材料回答即可。 23(1)表现: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政府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等服务设施;货币经济发展,出现纸币。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
24、;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政治中心的影响;东京处于汴河附近,交通便利。 (2)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城市的夜间也非常繁华热闹。所以,中国国家馆对宋版清明上河图增加夜景的创新设计是合理的。 (4)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解析】本题通过几个具体的城市现象,考查了我国古代城市及商业的发展状况。第(1)问的“表现”应从材料一中总结归纳;“原因”应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交通等角度考虑。第(2)问应从材料二中几个城市的不同特点来分析概括。第(3)问中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景象,当时已经出现夜市,这是回答本问的关键。第(4)问应结合材料,从城市的功能、规模及市民的生活等角度回答8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