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孩子的错误观念: 不理会孩子的任性
常听有些家长诉苦:“我们那孩子真任性。这不,告诉她天还冷,
别那么早穿裙子,她连哭带闹,真没辙!”“我们这个更要命,犯起性子
来说也不听,打也不成。要不,就给你哭得闭过气去!”孩子常常通过
哭闹来表达他们的要求,对此不少家长采用了这样两种方式来对待:一
是通过恐吓、打骂来强行“镇压”,另一种是软下心来答应孩子的要求。
实际上,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前者令孩子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合理
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后者则是纵容孩子用一种无理方式来获得自我
满足。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难以达到,产生逆反心理
和抵
2、触行为,久而久之,变得任性。也有一些家长不尊重孩子,动不动
就训斥孩子,甚至在外人面前也随意责备。孩子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
产生了任性的对抗行为。
一般来说,孩子任性是家长惯出来的毛病。孩子小时,常常有不合
理的要求,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迁就他。几次下来,孩子就形
成了心理和行为定势。比如,有的孩子偏食现象很严重,只吃自己喜欢
的,别的一概不吃,家长怎么说也不行。这种任性的表现,就是
以往家
长迁就的结果。孩子的任性是为了引起父母的不安,他知道父母疼爱
他,一哭一闹就会使父母心软而满足他的要求。
不过,恐吓、打骂也好,满足孩子的哭闹也好,总比一些家长对
3、孩
子的任性行为不理强。那些对孩子任性行为置之不理的家长,认为“孩
子大了就好了”,甚至还有的认为“你看我的孩子多厉害,他就是有办
.法”。他们会认为孩子嘛,任性一点很正常。其实这些想法都是不正
正确的。
比如,小可很聪明,学习总是在班上排前十名,她是妈妈的骄傲,
也是妈妈的公主。可是小可很任性,想要得到的东西一定要到手。自己
认准的事,谁也拿她没办法。有一次,她看上一套价值500元的芭比娃
娃,要妈妈买,妈妈有些犹豫,因为家里已经有好几十个芭比娃娃了,
妈妈就与小可商量买些别的东西,为此母女俩有些别扭地回到了家。可
是晚饭时不见小可的身影,原来因为妈妈不给她买芭比
4、娃娃,小可就用
绝食抗议。妈妈心疼地说:“宝贝,先吃饭,明天妈妈给你买回来。”可
是小可还是不答应,非得让妈妈今天就买。没有办法,妈妈饭也不吃,
打车去商场买了回来。小可终于眉开眼笑了。妈妈也知道小可任性,可
是妈妈说:“小可这孩子其实挺懂事,学习又不需要我们操心,就是有
点任性。不过任性点也不是什么坏事,比如在学习上任性就能让她保持
前十名,以后在社会上任性点,也并不是什么坏事。”爸爸则说:“女孩
子哪有不任性的,这样挺好,长大以后谈恋爱不吃亏。”
看看这是什么道理,可是这样想的家长还不在少数。他们不知道任
性的孩子很倔强,只要是他想要的,就一定会用他能想得出来的办
5、法来
让家长屈服,让家长最终答应他的要求。任性极具渗透力,会蔓延到孩
子的各项行为中去——吃饭、睡觉、看电视、玩耍,一旦实现愿望时遇
到阻力,孩子就会拿出任性的本领。任性的实质是“自我中心”,孩子
当时的行动原则只有一个,就是“我想要……”或“我不想要……,,不
管实际情况怎样,不论当时的场合是什么,孩子是不会用“我应该
……”、“我可以……”,或者“我不应该……”、“我不可以……”来思
考的,是不会考虑父母、同伴或其他人的愿望的。家长无视孩子任性的
行为会助长孩子的任性,目前发生的多起学生自杀的事件,其根本原因
就是孩子极度地以自我为中心,最终导致的心理不平衡、心理失落。也
6、
有不少孩子由于极度地以自我为中心,变为犯罪分子。这一切一定程度
上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任性行为不理会,甚至助长任性的错误做法造
成的。
一、专家教育观点
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曾经说:“少年期的教育主要是让儿童懂
得事物的特殊关系,以便他们以后能够明白事物的内在统一性……”他
的观点就是通过培养孩子坚强的、经久不渝的意志,让孩子纯洁的人性
得以实现和表现,这是指导少年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父母应该及时预
防或改善孩子的“任性”,有时做出一些牺牲和克制也在所不惜。否则,
“任性”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力量。因为一旦任性成为孩子的习惯,那么
即使长大成人后,他也会被“任性”
7、的行为方式限制。只知道要求别
人,不知道自己想办法;只知道不能满足需要就发脾气,却不会动脑筋
进行思考。所以,对于任性的孩子,做父母的不要总是认为“孩子大
了,会好的”,而是要积极地帮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阶段,改变
“任性”的不良习惯,不能坐视不管。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对于孩子的任性“在方法上行动多于口
训,才易于为儿童接受,口训会养成儿童听命于大人指挥的习性,反而
有害于他们的思考力……最好是利用儿童自身不良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
果使他们接受教训,这样无需大人的教导和禁止也能使儿童感到十分公
正而自行改正过失,且不容易忘记。”这就是卢梭有名的“消极教育”
理
8、论。也就是说,对于孩子的任性,家长不能仅仅是口头教育,或者是
指责,而应该采取行动,比如,孩子在商场看见一件名牌上衣,吵着闹
着要家长买,家长只需说:“我们的家庭承受不起这样的名牌衣服,如
果你实在想买只能自己好好努力,自己赚了钱后,自己买,不要闹,否
则我们不再理你了。”如果孩子还是任性,那么就让孩子自己承担任性
的后果,家长立即采取行动,离开孩子哭闹的现场,在不远处看看孩子
的反应。这样孩子接受了大家都不理他的教训,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任性
是不对的。不需要家长的责骂,更不需要家长讲什么大道理,孩子从父
母的行动中知道自己的错误,为了避免父母以后出现类似行为(不理
他),孩子明白一旦父母说了不买就不能再任性地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