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选择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能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做的事情教师包办代替,如阅读理解的题目,老师总是代替读题解释题意,总是牵者鼻子走,生怕学生不按着教师的思路走,这就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教具使用(1)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认为麻烦,没有认识到他的积极作用。(2)还有一部分教师连小黑板都不用,课堂上还是抄题,严重影响了课容量和教学进度,使一部分学生感到课堂空洞,白白浪费时间。(3)还有一部分教师不能使用彩色粉笔,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不能很好地突出重点
2、。(三)、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1)照搬课本,不会合理的使用教材(2)对教材挖掘的不深不透,不能很好的理解教材。(3)不能因材施教,选题单一,使学生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4)板书设计不合理,随意性大,通常是写写擦擦,到本节结束看不出重点,理不出头绪,一堂完美的课堂离不开规范的板书设计。(四)、学生没有课堂反思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反思能力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课题。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机会”,“通过反思所完成的解
3、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可见,反思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课堂反思指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师生共同对本课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认真的总结,它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扩展、延伸和迁移,从而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因此,总结要做到知识准确、概念清晰、语言简明。反思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从未知或知之不全到已知的自主探索追求结论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探索与成功的学习过程;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激活学生有效反思,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
4、思考、主动建构认知的主体位置。(五)、初中生数学学习分化问题严重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后进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严重分化? 1、造成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
5、。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
6、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目标要求。 八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
7、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2、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2)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
8、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课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
9、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六)、教师的课后反思新课程在我市实施已经三年有余,各学校都采取了种种措施,比如:邀请专家讲座、订阅课程期刊杂志、走出去培训学习等等。教师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新课程理论知识,但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分析、调查,最终发现:我们的教师与外地先进学校的教师相比,缺少的就是教学课后反思,现在东马营中学,就有教师的每日教学反思专栏,做的不错。虽然有的有教学反思,但在课后反思的栏目中,有部分教师随意的写了点反思,只是让栏目不空而已,也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还有的教师课后反思还是
10、空白。这就说明课后反思还没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所以我认为,要使新课程能够顺利实施,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有必要谈谈课后反思的重要性。课后反思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师生交流结果的反思。它的重要性有以下三点: 一)、课后反思能使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意识,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能力,如果我们能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细心冷静地思考和总结。并最终能够有意识的、循序渐进地将研究结果和理论知识应用于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突破、超越自我、发展
11、自我、构建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正因为课后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教师就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自已独特的风格。 二)、课后反思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 首先,教师把教学过程中预先设想到的新颖的情境引入法、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或者对偶发事情处理的巧妙方法等,在课后认真记录下来。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总会有点滴疏漏、失误之处。如: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学困生、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实效、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恰当、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探究性学习不够到位等,教师应在课后及时记录下来,并对这些问题作深刻的剖析。
12、为今后进一步的改进作充分的准备。 另外,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要倾听听课教师和学生对这节课的评价,或者认真观看录像全程记录。教师要时时处处注意收集、处理这些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动笔反思,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 三)、课后反思能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有的教师已从教数年,但课堂教学的效果一直没有达到最佳,这与不够重视课后反思有直接的关系,作为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敲,具体地
13、对于某一道数学题的解法、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 通过以上三方面课后反思重要性的认识,我们教师就能找到实现教育实践的创造性与探究性的途径,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使自己走向反思、研究之路,内求于己的专业自主之路。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从一个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在反思学习实践中发展完善,不断成长经常对教学进行自我反思,紧跟数学发展的最新形势,不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明确教学反思是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不断对各种教育观念、
14、言论资料和现象进行优劣比较、价值判断或提出改进意见。 对自己的数学教学进行经常性的自我回顾与小结,积极推广先进的教学模式,努力完善数学教学。 善于与同行交流,学习借鉴他人经验。不断学习新知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把成果应用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根据数学本身的发展和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要求。通过不断学习,顺利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改进教学实践,使自身素质逐步提高并向高层次发展。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的自我检查中修正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实践中根据数学本身的发展和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要求。四
15、)教学反思如何写?(1)你的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达到的标志是什么?如果没有达到的话,标志又是什么? (2)你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你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处理得是否得当? (3)这次课你感到比较得意的地方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 (4)在下次课中你打算如何克服在这次课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有哪些初步的安排?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和障碍才能做到? (5)在这次课上有无对你来说印象较为突出的事件,如果有的话,简单地记录一下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委? (6)这次课上成绩较好的学生表现怎样?成绩中等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表现又怎样等等,总之反思是一种
16、梳理,是对自己已有行为的系统化的,可以使教师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行为中的得当与不得当,从而进一步理清自身课堂行为的方向。(七)、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育评价现状及对策课改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在全国已全面推开。我们曾期盼走进新课程,我们也全身心地投入了新课程的洗礼。几年的实践与探索,留给我们的是取得成功的喜悦,是进一步畅游课改激流的热情,是发自肺腑的感慨,是难以回避的深沉的思索一) 课堂教学中评价现状表1:对全市部分学校的学生问卷调查序号项目百分比1课堂上教师经常指名哪些学生回答成绩好的中等生差生其它49.340.28.522你在小组讨论中担任的角色主角配角从不参与,听听而已51.646.71.7
17、3老师对回答错了的学生一般态度是鼓励讽刺置之不理2320574遇到学习困难时最先想到的是老师同伴家长21.745.133.25你认为现在的课堂气氛怎样宽松平等有些沉闷没有趣味28.767.346你认为学习快乐吗?快乐有时快乐不快乐49.440.240.47你认为老师喜欢你吗?喜欢有时喜欢不喜欢10.452.337.38你能经常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喜悦吗?经常有时从没有30.339.230.59课堂教学中你有机会评价老师的教学吗?有没有59510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吗?能不能29.770.3说明:1.课堂上中差生表现的机会不够多,尤其是差生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爱,或老师失去了对差生的信心。
18、2 小组讨论中学生处于配角地位的比例很大。可见,讨论仅留于形式。3 教师对回答问题出错的学生态度大多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对学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4 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最先想到老师的比例很小,从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孩子惧怕老师,多数不敢问。5 我们大力倡导的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营造得很不理想。6 学生享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7 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不良再现采取了偏激态度,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8 课堂成了老师评价学生的专利。二)学生对公平评价的渴求度表2:序号项目1我希望老师上课多注意我的反应2我希望经常让我们评价老师的教学3我希望老师
19、上课跟我们平等交流4我希望老师上课能幽默风趣些5我希望老师多给我一些鼓励和赞赏6我希望老师不要责怪回答不对的同学7我希望老师能及时将我的学习情况向我反馈8我希望老师上课多让我们进行小组交流,互帮互助排序56213487(按调查问卷中比例高低)说明:从调查问卷中比例高低反映出,孩子迫切希望得到教师的赏识,期盼教师的公正评价,渴望老师成为他们学习的伙伴。主要原因分析:1。 应试教育桎梏着课堂评价。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使教学侧重于甄别。传统的教学评价有一个基础假设,即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学习优秀,而大多数学生都属中等。为此,评价就要把优异的成绩给与极少数学生,其余的只能获得较低成绩。这样,使教学评价无形
20、之中变为一种甄别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2教师陈旧的评价观念阻碍了孩子个性的发展。从以上二表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陈旧的评价观念是影响评价中诸多问题的关键因素。教师为了“良好的课堂纪律”,常常故作严肃,认为孩子给一点阳光就灿烂,故而不经意间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学生虽然渴求教师的赏识和关注,但由于教师将自己置于学生学习引导者的地位,造成和孩子的心理差距,学生因而不可能将教师当作自己学习的合作者。由于一些陈旧观念的支配,教师未能意识到自己做出的不公平评价给孩子带来多少负面影响。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评价多数是为了评定学生在群体中所
21、处位置,而不是着眼于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教师的评价未能关注于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也未能关注于通过评定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的能力。三) 对策针对数学课堂评价现状,我们应努力做到:1、角色转变,实现评价主体互动化。毋庸置疑,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教师再去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地位,只能被课程无情地淘汰。所以,我们要进行角色转变,要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的现状,让学生也成为课堂评价的主体,通过集体、小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实现评价主体的互动化。以布置复习作业为例,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22、的能力,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提高自我反思能力。有的教师就是让学生自己每天出一道题,并解答,此做法就相当好。表3:复习评价表学生姓名:家长签名评价活动的复习内容:日期:备注1今天复习我感觉好的是:2在复习过程中,我发现比较容易,因为3在复习过程中,我发现比较困难的是4在复习过程中,我特别喜欢5在复习过程中,我解决的问题有6在复习过程中,我所面临的挑战是对于这一挑战,我要借助于 来完成它。我将要询问 来寻求帮助。学生通过完成复习作业,填写复习评价表,明确自己较好地掌握了哪些学习内容,还有哪些地方存在不足,进行自我分析,达到能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其学习和认识活动,从而能自学地、积极地、主动地学习,独立完
23、成学习任务。评价角色的转变,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在评价互动中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得到发展。2、更新观念,体现评价内容多元化。泰勒认为,教育评价就是确定教育目标在实际上被理解到何种程度。另一种比较权威的看法认为,教育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性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自我完善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可见,教育评价应该成为一种动力机制。所以,我们要更新观念,体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相
24、对公平评价中实现积极的情感体验,体验和享受学习的快乐。3、 注重发展,着力于评价过程动态化。1967年,美国行为科学家莱曼波特和爱德华劳勒在他们合作的成绩对工作满足的影响一文中提出了成绩对满足的一种理论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内容为:一个人在做出成绩后,得到两类报酬。一是外在报酬,包括工资、地位、提升、安全感等。另一种报酬是内在报酬,即一个人由于工作成绩良好而给予自己的报酬,如感到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对自我存在意义及能力的肯定等。但“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满足”,期间还需要“所理解的公正报酬”来调节。例如设计一份随堂记录卡,具体地评价学生每堂课的当日情况,以展示学生的不断进
25、步提供舞台。表4:随堂记录卡日期 姓名 在这节课上,我做得好的方面有:对于这堂课,我喜欢的是:我参与最多的时候是:我参与最少的时候是:我仍存在的问题有:对不足弥补的办法是:随堂记录卡,让学生学会反思一段时间学业的进步和今后努力方向。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将随堂记录卡随时收集在学生成长档案袋里,全面反映珠学习情况,更好地体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4、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做法是:平均分制,即两个学生结组,好差生各一,二人得分
26、平均,在全班和全校排名。这就促进学生互帮互学的合作意识发展。总之,尽管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只要我们转换角色、更新观念、注重发展性评价,新课程评价体系一定能顺利实施。四、新课改下某些初中数学教学行为和认识新课程改革三年多来,呈现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得活了,学习兴趣浓了,课堂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加了。于此同时广大教师也在不断的解读着纲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并大胆的付诸以实践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但却发现有些教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由此而对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错误的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
27、准对79年级作了如下教学建议:“本学段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数学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和信心”。对此误解有二: 其一,将“问题情境” 狭隘的理解为:问题的现实背景。我认为这里的“问题情境”至少应包含二层含义:1)问题的现实背景。2)问题的知识背景。而很多教师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教学活动就应该直接与实践联系起来,教学的出发点就应该是学生现有的实践经验。这种理解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忘记了学生的一部分知识的获取是在自己知识的“最
28、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而将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即“以旧代新”。而且这种学习方式随着知识的积累而加强,在同一年级中基础好的比基础差的更喜欢这一种学习方式。忽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具有多开端性,显然违背了教育规律。例如:我们在讲授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可以作这样的情境设计: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ABC,并用刻度尺量出边AB,BC,AC的长度,请大家比较AB+BC与AC的大小;AB+AC与BC的大小;BC+AC与AB的大小;再画几个三角形试看,你从中会得到什么结论?但是我们在教授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时就没这个必要了,我们只需从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
29、第三边入手,再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就很容易得出结论,这样既简洁又容易被学生理解。再比如我们在引入认识100万时,就可以从创设数学问题的实际情景出发:有一张足够大,厚度是0.1毫米的纸,将它对折多少次后其厚度将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还高?也可以从创设数学问题的知识背景出:我们知道,23=8那么2的多少次方等于1024呢?我们很难说哪一种方法不好,只能是就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引入方法。 其二,错误的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理解为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不是课堂教学模式而是课堂中的问题呈现模式。或者说这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方
30、法,它是我们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肯定不是全部。因为我们认为“复习”“小结”等也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2、认为“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这种课堂教学过时了。 我看到有些学校提出:课堂教学应从“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转变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首先这种提法是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因为在课堂教学中不存在单一的有效模式。我不认为这两种方法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复习引入”中就可以包含“情境问题”,“复习引入”更象是从目的上界定的,而“情境问题”只不过是着眼于问题提出的方式而已。我们在“讲授”中可以采取“探究反思”或别的方式、方法,同样的“巩固作业”中难道就没有“提高”吗?这样看来两种提法是你中
31、有我,我中有你,不同的可能是划分依据不同而已,我们没有必要厚此薄彼,更何况“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这种方法经过实践检验是一种有效的呢?其次,从实际情况看很多教师错误的理解了“情境”的含义,上课伊始直奔主题而忽略复习这一重要的环节,显然这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复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还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通过复习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最近发展区”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更为有力的环境。 我看关键不是要不要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的问题而是如何去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的问题,只要能够使学生真正的活动起来了,有了生气了,能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哪一种都可以。 3、数学课
32、只有学生没有老师也没有数学,一堂热热闹闹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却不知道这堂课老师要向学生说明什么,老师不敢多讲,既便讲解也只是蜻蜓点水不痛不痒。看着是学生都动起来了,实际上效果却不理想。 这种现象的发生是教师错误的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似乎觉得教师一讲就是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了;教师一讲就变成了课堂的“独奏者”而不“伴奏者”了;教师一讲就变成课堂的“施教者”而不是“引导者”了。更有甚者认为:教师一“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置于一种等级性的关系之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就是接受者。教师就变成了真理的代言人,而学生就只能无条件的接受。前者是理解片面后者是理解错误。 不错,纲要中确定
33、有这样一条: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请大家注意这里强调的是“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不是否定知识的传授,这是由学校条件下的学习特点所决定的,学校条件下的学习毕竟是以学习间接的经验为主,这样过份的强调学生学生的直接经验实际上是贬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生的知识是需要自己建构,但是建构所需的基本的素材哪里来?都是他们自己亲自参与研究探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由此看来讲授是必不可少的,至于讲多少,怎么讲这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整体水平好的就少讲些差的就多讲些;二是课堂类型,
34、是以讲授为主的就多讲些是以探究为主的就少讲些,这是课堂艺术艺问题不是量化就能简单判定的。 否认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实际上是在断章取义。韩愈在师说中不仅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更重要的是他还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传攻”这不是在讲师生不平等,恰恰相反这是在说教学相长,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这是极其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新课程要改的不是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方法。何为师生平等?何为课堂民主化?所谓的师生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是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师必须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学生,但在知识的占有量上和信息获得的渠道上师
35、生是不对等的,否则教师也不可能称为学生的“引导者”。所谓的教学民主是指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给他们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和权力,讲多了是独裁,讲少了就民主吗?该讲的不讲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获取帮助的权力。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于2004年9月16日在北京“外交学院论坛”上指出:“中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并非一无是处,美国的启发式教育也非一好百好,两种教育方法应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点,才有利于年轻人的成长。” 4、重视了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而忽视了课下的合作学习。 突出强调了交流与合作是这次教改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公开课上学生们又是分组讨论又是交流合作,但是在课下却少有动静了。
36、课堂上的交流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它的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我认为单单是课堂上的交流是与合作远远不够的,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给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空间也不大,在思想上产生共鸣的机会就少的多了。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课题学习”这个资源让学生在课下展开充分的合作,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其结果可以以学习报告的形式呈现,也可以是以光盘录像甚至是以网页的形式呈现,这样学生对问题研究的更广更深了,在这过程中交流的更彻底合作的更充分,只有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才能够达到合作与交流的真正之目的,才能
37、够真正的起到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与社交技能的作用。 5、过分的强调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忽视教学思想的现代化。 我看到几乎所上公开课的老师都使用课件。甚至板书也一字不漏的用课件作好,一堂课下来,不在黑板上写一字。似乎上课不用电脑就不是现代化教学。 教学活动是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合理的利用现代化技术的确可以提高效率。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指出的,“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这些新技术正在我们眼前引起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场革命既影响着与生产有关的活动,又影响着与教
38、学和培训有关的活动”;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先进的教学手段如没有先进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其结果更可怕,用电脑来实施“题海战术”是一件更可恐怖的事情。所以课堂教学现代化首先是教学思想现代化,这对一些教学条件相对差的地区就更为重要了。只有在现代化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合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才是真正的现代化课堂教学。计算机辅助教育它毕竟只是一种手段,不是全部的教育手段,能够利用传统的教学工具如: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容易完成的就没必要用计算机;能够用实物演示的就没必要用计算机摸拟。一句话我们的教学设计必本着实效、实用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只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否则就会与新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 总之,这一次的课程改革无疑是对教师的教学思想的一次洗礼和变革,我们抛弃的是过去的陈旧和错误的东西而不是优秀的传统和经验,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建立在对过去的反思、改造和完善的基础之上的。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