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一、爱比知识重要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当然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有高超的教学智慧,有高明的课堂驾驭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颗爱心。“小学有个老师,姓薛,教我时已是年逾花甲的老太太,她脾气好,平时从未对谁发过火。有天放学,湖面结冰,我沿着冰面走,被她看到,跳下自行车疯狂的把我拽上岸,数落了我一路,那是家人一样的愤怒。学生终会长大,用足够成熟的目光审视老师当年的行为。我始终认为,对于老师这个职业,爱比知识更重要。”同样,教师的伤害,不管有心还是无心,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中刻上一道永远的伤痕,即使愈合了,也会在某个时刻隐隐作痛。老师,既是知识的引导者,又是学生的朋友,更要像慈爱的母亲那样
2、去关心他们,爱是一缕阳光,让他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春天般的温暖,让他们的灵魂即使遇到电闪雷鸣依然仁厚宽广。但并不是说对于其错误加以袒护,指出错误也很重要。现在网上炒作的沸沸扬扬的李天一案实际就是一个孩子被溺爱结出的恶果。列宁说,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连母鸡也能够做到的。教师的爱比之于父母之爱,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理性的爱。因为它是理性的爱,所以必须严格管理,但是处理学生的错误时,又忌讳简单粗暴。部分父母往往相反,不是过多溺爱,有求必应,就是蛮横粗暴,拒绝沟通。要最先考虑学生的自尊,以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改正错误,走向成功。实际上这也和教学相
3、关。拥有学生的理解和他们的爱,弥足珍贵。如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人奔钱看,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囊中羞涩,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有谁能像我们一样,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切的话语,就能拨动一个个美妙的心弦,就能带给他们无限欢乐?因为有了爱,地更阔,天更蓝;因为有了爱,花更艳,草更芳。心中的那份爱,将激励着我们用热血和汗水去浇灌幼苗,用爱心去托起明天的太阳!让我们带着对绿叶精神的追求,确立执着的信念:努力工作,不断进取,尽我所能,让每一个学生成人,让每一个家长放心。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1一桶水和一把火的区别(1) 如何理解“一桶水”一直以来,教育界流行着这么一句
4、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对于这句话,如果从量的方面解读,要求教师知识储备一定要大于学生,激励教师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无疑是正确的。据报载,两名中学生对“超导”现象产生了兴趣,去请教老师,老师不屑地说“这也不懂,就是超级导弹。”学生愕然。教师,一般来说,经过师范院校的学习和培训,在专业知识领域里,大多是有“一桶水”的。在知识增长相对缓慢的年代,也许可以较长时间地吃老本。但是现在所处的时代不同了,“知识生产”的速度快得惊人。学生渴求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了。如果教师们仅仅满足于“一桶水”,不及时“充电”,还老是让学生喝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就装在那里的“陈年老水”,恐怕只会倒人胃口
5、。因此,教师要主动、积极地学习,在学习中吸收各方面的知识。那些思维僵化、孤陋寡闻、不善于学习的人,不但会误人子弟,而且自己也将被时代所淘汰。 ( 2)在课堂上“点燃一把火”更值得推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作家叶芝形象地说:“教育不只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育不是灌输,一个人如果想获得知识,现在空间和平台很多,他随时都可以查阅、下载,进行自主学习,学校要做的是去启迪他,去“点燃一把火”。因此,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就是教化每个人的潜质,培养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教育不仅是培养
6、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心灵,唤醒学生自身潜在的力量。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教育者能把被教育者的兴趣调动起来、启发出来,他就会自发去学习、去努力奋斗。因此,老师就是要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出来,激励学生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在课程教材改革、实施研究型学习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传授者的身份正在发生淡化,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从讲师变为导师,从教育学生学会转变为会学。在这种情况下,再用一桶水去应付学生,显然是不够了。一个善于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品质。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
7、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就是说教法源于学法,教法要为学法服务。教师教给学生“汲”水本领的关键,就是采取“开源”的教学方法,开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之源。源头一旦开通,知识的泉水便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学生心田。实际教学中,错误之一是注重备教材,不注重备学生、备教法。有些教师不光对教材内容力求精深研究,而且系统地阅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专业和科普著作,以及教学法参考资料,捕捉新的科学教育信息。然而当他们真正接触教学实际时,却发现不切实际,表现在:教学内容过深,课堂上涉及的知识面过宽,又没有依据学生的具体年龄特点做到条理清楚、深入浅出地给学生传授。学生感觉如同天书,似懂非懂,如同消化不良。因
8、此,我们教师要特别研究学生,根据学生具体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因素为他们提供最能促进其“生长”的“营养”。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思想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年龄及心理特征等,要研究教学规律。教师掌握住教学规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这样打过一个生动的比方:“假如我们拿一只小口的瓶子(因为我们可以把它比作一个孩子的心智),把多量的水猛烈地倒下去,而不让它一点一滴地滴进去,结果会是怎么样呢?无疑,大部分的水会流到瓶子外边去。有些人在教学的时候,动作同样的愚蠢。”教师在备课时钻研教材,翻阅参考书,掌握了不少资料,所以希望把自己掌握的全都讲给学生听。殊不知,如此倾盆大雨,学
9、生接受不了,势必引起消化不良。也有些教师为了腾出较多的时间复习而赶教学进度,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匆匆赶路”的状况,而不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其结果必然是欲速不达。2几个问题课程改革中的数学课堂教学,老师注意让学生动起来,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更是“动”得眼花缭乱。但是,不少数学课堂让人感受到只是形式之动,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回答问题不需要思考,简单的问题指向简单的回答,简单的要求构成简单的数学课堂活动,学生的思维在同一水平或低水平上重复,缺乏实质性参与,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游离于文本的热闹活动,不是真正的数学活动,为了表演的课堂活动,表现的是数学课堂的虚假繁荣。形式的互动不能跟心灵的互动画等
10、号。形式为内容服务,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指向的是学生心灵,指向的是数学的学习。学生能够站起来发言并参与数学活动是好事,但仅仅满足于这种行为的参与还不够,重要的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有自己的见解,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别人的问题能否进行独立的思考。由此,数学课堂要追求学生从内而外的主动学习,强化学生的思维活动,辅之以必要的活动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新课程特别强调合作学习,数学课堂中常见的合作学习形式就是小组学习。如果问题适合小组讨论,如果时间分派合理,如果小组讨论热烈有效,如果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那么,这样的小组讨论值得推动。如果流于形式,有时问题没有
11、深度,学生无须讨论已经胸有成竹;有时问题有点难度,讨论时间却给得不够,没讨论几句,就被叫停;有时小组无人管理或组长无法管理,学生各说各的,或各做各的事,互相不配合,不能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小组讨论失去了价值。小组讨论的问题的选择特别重要,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选择有利于学生研讨的内容,选择恰当的讨论时机。小组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只不过是数学学习诸多方式的一种,绝不是唯一的方式。不是所有数学教学内容都适合小组讨论,不是每一节数学课都要搞小组讨论,不是所有数学教学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才能完成。总之,小组讨论是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的,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提高。不少老师觉得课程改革提倡多鼓励学生,应当在数学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这样想有道理。但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只要学生回答总是就说好,怎么好、好什么不说,有没有问题也不说。如果学生回答了问题,有的教师会问“怎么样”,同学说“很好”,老师再问“要不要鼓励一下”,于是,课堂里响起掌声。这样的鼓励和鼓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没有多大作用。随意性鼓励和鼓掌,会使数学课堂缺失对学生的公正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容易产生惰性,结果造成数学学习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面对学生的见解,教师应当有准确的判断和具体的评价,当学生的理解偏离数学学习时,应恰当加以引导。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