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心归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调动知识储备,运用散文的鉴赏方法,深入挖掘主题,阐释文中蕴含的哲理。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筛选信息,诵读感悟,合作探究,质疑思考实现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引导,关注生成,适时点拨;以学生为主,自主探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并为之奋斗奉献的真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四、 教学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合作,以鉴赏方法为主线,挖掘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进而深入探究文中蕴含的哲理。深入探究故乡的内涵及文中蕴含的哲理,思考并解决关联问题。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
2、入新课导语: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首歌曲。播放歌曲故乡的云营造情境。这是一首表达浪迹天涯的游子对故乡无限思念的乡情诗。费翔在歌唱中,将漂泊的游子想要归返故乡的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如果说费翔是用他的歌声来表达对故土的思念,那么作家韩少功则是用自己的文字在抒写思乡之情,从心里发出“我心归去”的呼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我心归去 韩少功)二、 初步感知,预习检查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锁钥 钥匙 汤匙一幢 经幢 石幢 人影幢幢别墅 静谧 贫瘠 悲怆 矫饰 伧俗 寒伧 踉跄惦念 掂量 踮脚 玷辱2、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我心从哪里归去?又是归向何方?明确:法国 圣纳塞
3、尔(异乡) 中国 长沙(故乡)(2)他乡与故乡有何不同?请找出描绘“异乡”及“故乡”情状的形容词明确:他乡雅静奢华、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故乡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板书:相关的形容词)(3)他乡和故乡分别给“我”怎样的感受明确:他乡冷清、虚空、发疯 故乡惦念、亲切、激动 (板书:相关词语)三、 走近文本,品读鉴赏探究活动一:作者如何表现这种难耐的冷清的?划出文中句子并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生成预设以下问题)“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拟人手法,一个“弃”字道出作者在法国受冷落的孤独无助感。“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何方”,两
4、个“不知道”说明这里的一切都那么陌生,人群陌生,环境陌生,这是直抒胸臆。“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用比喻渲染心中的烦闷,熟悉的母语离你而去,就像被囚禁在监狱里无处可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因语言不通寂寞无助的情绪。“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运用重复的手法表现自己极度烦闷和空虚。“悬崖”运用比喻修辞,将抽象的无形的情感孤独与空虚,写得具体化、形象化。“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探究”,用夸张的修辞将自己近乎疯狂的心态表露无遗。总结:这种难耐的冷清超过了优裕生活的吸引力,使作者的心偷偷归去,甚至对唾手可得的移民资格也不屑一顾。探究活动二:作者想念故乡,那里最让他割
5、舍不掉的是什么?明确: 亲人: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候她们睡到天明。(充满温情的想象和描写,与前面描写孤独寂寞的文字形成强烈的反差)故乡: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四、 深入挖掘(教师指导,自主思考“故乡的内涵”)探究活动三:亲人、月夜、小羊这些就是作者心中的故乡的全部吗?故土与其他地方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作者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这时要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比较困难,可以先让学生鉴赏下面的句子,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鉴赏与评价
6、: 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故乡之所以美,是因为你在故乡付出了血、泪和汗水,故乡存留了你成长、奋斗过的证据,你会因眷顾而觉得它美。但是你终究要离开故乡,这种美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甚至消逝,因此你会为此感到伤悲。沈从文说过, “美丽的总是使人愁。”因为人们害怕失去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对美才有“眷顾”之意,美才会使人悲,使人痛,甚至使人怜。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失血的矫饰”是指不带感情的,旅游景区与故乡相比,缺乏一些令人眷顾的“悲情”,少了一些血、泪、汗水。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因为人对故乡的“失望”是对故乡繁荣昌盛的期望,爱之深
7、才会责之切,这种期望会成为对故乡奉献的动力,这种动力能使你为故乡流血、流泪、流汗,然后引发有价值的物质(金麦穗)与精神(赶车谣)的创造。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只有奋斗奉献过,才能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故乡才能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才会有割舍不断的感情牵挂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现在可以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在作者心中,“故乡”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明确:故乡有我们的亲人和我们的过去;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是我们奋斗、耕耘过的地方;是我们为之付出艰辛劳动和奉献
8、的地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心灵归宿。(板书故乡:生命之根、奋斗之地、奉献之所、心灵之源。)五、 拓展延伸老师在阅读中忽然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屡遭贬谪,远离故土,但他却欣然吟咏“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背井离乡却心安于他乡,韩少功身处异地却心归故园,这两者相矛盾吗?补充资料:苏轼为官四十年,任职遍及大半个中国。在杭州,杭州水利失修,旱涝频仍,更为患者是蝗灾。苏轼减轻人民负担,发粮赈济饥民,组织人民兴修水利,西湖“苏堤”为世人称颂。在密州,密州素来盗贼盛行,深为民患,苏轼查出首恶者,斩以徇,密州稍安。在徐州,面对洪涝,苏轼指挥徐州军民日夜筑堤护堤,分头堵水。苏轼每离任一方,百姓都恋恋
9、不舍,扶老携幼,自发送别,场面感人。回答这个问题前,先回答下面的问题:假如你十年寒窗,考取美国哈佛大学并在那里学习工作,它能否成为你的“故乡”呢?(可以,因为你将自己最宝贵青春年华付出在那一片土地上,它可以成为你的第二故乡。)苏轼由于被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他却以积极的心态坚持为民造福,所到之处改革弊制,为民请命,兴修水利,防灾避难。可以说苏轼是“大有作为此心安,此心安处是吾乡”。由此可见,只要我们为之奋斗过奉献过,只要把它视为生命之根,心灵之源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故乡,就像毛泽东少年时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与韩少功“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异邦”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只要是心有所归,便可处处为乡。(板书:心有所归,处处为乡)这才是韩少功笔下故乡的真正内涵。六、 课后作业:推荐阅读篇目:余华 十八岁出门远行柯灵 乡土情结七、 板书设计 我心归去韩少功 生命之根 人在异乡心归故乡 奋斗之地 心有所归处处为乡 奉献之所 心灵之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