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鹤楼送别教案 谭 霖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二)重难点分析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三)设计理念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
2、“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2指名口头概括
3、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1出示词: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按捺不住脍炙人口誉满天下浩浩荡荡永世不绝。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1朗读古诗(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读,当堂背诵)。(1)暮春三月
4、,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辞()下()尽()唯()(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李
5、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
6、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谭 霖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中的设
7、计理念是: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 组句”“ 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较为快捷、有效、集中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我一步步地缩小、再缩小,从全文落到小节,冉从小节落到句子,再从句子落到词语,留下了四个词:“饯行”“依依”“伫立”和“凝视”。 “饯行”,出现在课文的第一小节。它的近义词是“送行”,与“送行”的不同之处在于:“饯行”是摆了酒席相送。李白又是在哪里摆酒席相送呢?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与湖南岳阳
8、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中国三大名楼”。它是怎样的呢?尽管课文只写了一句话,“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却也足以看出它的气势。李白送孟浩然,不是一般的“送”,而是摆了酒席相“送”,不是在一般的地方摆酒席,而是在最著名、最豪华的酒楼里相“送”,这就是题目“黄鹤楼送别”的“送”。 “依依”出现在课文的第二节和第四节。第二节出现在“依依惜别”这个成语里。“惜别”的意思是“舍不得分别”。“依依”是什么意思?学生大都不知道。现代汉语词典上的注解:1舍不得分别;2杨柳树随风摆动的样子。显然,此处的“依依”是第一个意思。“惜别”已经表示“舍不得分别”了,“惜别之情”已经够通顺了,作者觉得不够,还要加
9、一个“依依”,再来一个“舍不得分别”,这是怎样的“别”啊?这就是“黄鹤楼送别”的“别”。 “依依”还出现在第四小节的“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一句中,这里的“依依”又是什么意思?学生初看,一口咬定第二种,即“杨柳树随风摆动的样子”。不妨让学生再吟咏一番,提示:此时此刻,在李白和孟浩然的眼里,“依依”的杨柳,仅仅是“杨柳树随风摆动”的感觉吗?学生自然豁然明白,这个“依依”既有“杨柳随风摆动的样子”的意思,也包含着“舍不得分别”的意思,仿佛杨柳也在为友人的分别而“依依”。这就是一语双关,这就是借景抒情,这就是语言运用的精妙。 伫立”和“凝视”都出现在第四小节。“伫立”的近义词是“站立”,是“长
10、时间的站立”的意思。李白站了多长时间呢?直到孟浩然的船走了,看不见了,还“伫立”着。古时候的船,靠人划,靠风吹,速度慢,长江又很开阔的,能看得老远。李白一直站着,站着,直到船的影子都看不见,他还站着、站着,看着、看着,用目光来送友人。这就是“黄鹤楼送别”的“送”。 “凝视”,意思是专注地看。李白看什么?先是看孟浩然,再是看孟浩然的船。孟浩然的人和船都不见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了,他还在看,还在凝视,凝视着“滚滚江水”。不妨让李白转过身来,让他“凝视”的目光对着你,你会看到他的眼里满是离别情,留恋,惆怅,不舍,失落,空虚这是一种怎样的别啊?这就是“黄鹤楼送别”的“别”。李白伫立着,“凝视”着,一动也不动,可是他的内心,一定像滚滚的长江水,波翻涛涌,情不自禁,于是有了一笔挥就的、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黄鹤楼送别,抓几个词,这就够了。抓住词,将词的内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比较、联系、替换、吟诵、点拨等方式,一点点地放大,词的内涵丰富起来的同时,文的内涵也立体起来。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