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近代以来我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表现,认识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2)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1)在解读史料的过程中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2)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而引发思考,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文化这一历史发展的趋势,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感受祖国发展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热
2、爱生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突破:通过展示、播放相关实物、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中国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及社会习俗的变化。通过鸦片战争前后和新中国成立前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教学难点:结合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突破: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与材料,从内外因两个方面分析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学情分析: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资料,并结合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
3、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完成知识梳理。(2)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化和发展的反映,因此必须从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及外来文化等方面去分析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操作问题体验、探究目标和效果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提出问题教师总结,导入新课社会环境的变化与人们的礼仪习惯是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在初步理解社会环境和礼仪习惯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思考分析本课内容的方法
4、。学习新课学习新课把握目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师多媒体展示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表现的表格,引导学生总结。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根据课本内容总结回答。变迁表现:衣: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食:西餐 住:中西合璧风俗:断发易服,放足等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对图片内容分析,得出结论。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呈现什么特点?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及教师的讲解分析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点。归纳后小组讨论
5、,然后由部分组的代表陈述。特点归纳:1.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2.土洋并存,中西合璧;3.地区发展不平衡。增强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多媒体展示史料,并引导学生根据史料及课本内容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依据史料和教材,从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原因总结:1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2.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3.辛亥革命的影响;4.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 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师多媒体展示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表现的表格,引导学生总结。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根据课本内容总结回答
6、。变迁表现:衣:列宁装、绿军装、五彩缤纷、多样化食:凭票供应到食物种类丰富。住:住房拥挤困难到极大改善。娱乐及社会风尚:单调到丰富;从勤俭节约,无私奉献到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教师多媒体展示史料,并引导学生根据史料及课本内容分析问题。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依据史料和教材,从中获取信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原因总结: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成立,人们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现代物质生活变迁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与社会坏境的改变息息相关,增强学生的唯物主义素养。本课小结总结语,升华本课主题参与总结,倾听、思考课堂练习见课件思考并作答课后作业完成第14课小练习册补充完善课堂笔记 记作业板书设计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表现 2、特点 3、原因二、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1、表现 2、特点 3、原因改革开放后:1、表现 2、特点 3、原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