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园共育对幼儿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 阜阳市颍泉区泉颍幼儿园 肖素丽 内容概要:本文重点从四个方面阐述家园共育对幼儿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一是家园共育及其重要意义,二是人格及其形成和发展,三是当今社会特别是家长在幼儿人格品质培养方面存在的误区及原因分析,四是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只有携手并进、优势互补,幼儿良好和稳定的人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关键词:家园共育 幼儿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重要性 一、家园共育及其重要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家园共育”这个词,但什么是家园共育,他没有一个死板的定义,我的理解就是,学校根据时代对人才的需要,有目的的施加影响以圆满完成对幼儿人
2、格塑造、知识储备、行为习惯养成等等的教育,教师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幼儿园和家庭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要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种合力,在教育的理念、目标、方法上都要保持一致,达成共识,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一种形式,在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诸因素中,家庭、学校、家长、教师是最主要的因素。 “家园共育”是当今幼儿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最好形式。“家园共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的需要,也是幼儿园和家长搞好幼儿教育的需要。“家园共育”,说的更具体一些,就是充分发挥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的两个积极性,挖掘潜力,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对幼儿的教育目标。 1984年,美国《高质量
3、早期教育标准》指出“幼儿与家庭关系密切,唯有认识到家庭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并与家长有效合作,共商教育对策,才能使教育适应孩子的需要。” 2000年,日本《幼儿园教育要领》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1927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家园共育平台的理念中指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让家园全面互动起来! 可见,无论国
4、内、国外,无论早期、现代,都把家园共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目前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国家对学前教育的不断重视,家园共育在发挥其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家庭和幼儿园两方面必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大家在开展各种丰富的家园共育活动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新的家园共育途径,以期其能发挥更大作用。 二、人格及其形成和发展 在生活当中,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件事情我可以用人格来担保。”“某个人人格很高尚”等等说法,可以说,一个人的人格对我们个体来说很重要,他可能关系到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的信誉、威望、地位、、、、、,还有个人的自尊、价值等等
5、在心理学上,我们把人格分为气质和性格,气质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是表现在心里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动力特点方面的人格特征,性格则是表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它本身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也就是说,人格一旦形成,他就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他在任何时间地点的表现大都是一致的,基本上不会有大的改变,就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这里,他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身没有社会评价的意义。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讲到人格的时候,通常都给他赋予道德评价的含义,上面我们所说的我用人格来担保什么就是指日常生活中所指的道德的含义,毋庸置疑,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人格对我们肯定都
6、是非常重要的,人格不但是遗传的产物,更与后天的教育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人格已经形成,再想有所改变,难度就太大了,“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因而,一个人的人格必然会反应出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他受到的教育的的影响”【1】。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有教育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当然,这里的社会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所处的历史时期、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等,这其中的很多东西是我们个人所无法控制和改变的,但时代总是在前进,我们可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影响和改变孩子,从而实现孩子人格的更全面发展。 而有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的良好的人格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那
7、么,怎么样把握住这个关键期,使各种因素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良好、健全人格的形成、使幼儿受用一生,是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当今社会特别是家长在幼儿人格品质培养方面存在的误区及原因分析 (一)当今社会特别是家长在培养幼儿良好人格品质方面存在许多认识、行动上的误区: 1. “幼儿人格是天生的”。我们时常听到有些家长说:“这孩子天生就那样”其实不然,郑雪教授说:“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遗传素质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它不是人格的唯一决定因素,离开了后天的环境教育,遗传素质不可能自发的演化为人格”。 也就是说,在幼儿的人格发展中,除了遗传因素,后天的家庭教养环境起了决定性的作
8、用。认为人格品质是要靠幼儿自身的自然生成与发展,家庭教育无须太多介入,因此在思想和行动上,未能给予足够重视的做法, 2. “培养幼儿人格品质是幼儿园的事”。部分家长认为幼儿人格品质培养是幼儿园的职责所在,把幼儿送进幼儿园就是要幼儿园来其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抱着这种推卸责任的想法,在家庭教育当中就会忽视幼儿人格品质培养。 3.“一味溺爱”。在当前大都是独生子女的现实情况下,孩子变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尽其所能給于孩子,物质上、精神上,有的要给,没有的创造条件也要给,甚至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在父母的无原则溺爱下,孩子存在着任性、固执、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不懂得关心人、缺乏
9、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行为霸道、自私自利、情感冷漠、胆怯、多动等等问题。而这些,恰恰都是致命的人格缺陷。 4.“学习成绩至上。”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存在着重智育、重分数而轻德育的认识倾向,从幼儿园开始就利用周末时间报名参加各种类型的兴趣班、补习班,对此不惜一切财力、精力,倾注家长的全部心血和热情,然而对幼儿的人格品质培养却被很多家长所忽视。 (二)存在误区的原因 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首先在学校里,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不好品质再好也无法获得老师的青睐和关注,再有,很多单位在招工时先看学历、毕业院校,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就业容易,待遇偏高
10、因此造成家长热衷于孩子的文化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情感态度、道德教育、行为习惯以及责任心、自信心等不给予重视。 二是教育偏离了正常的规道。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的重要宗旨就是“养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人格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完整的人格,它需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实现。如果只单单关注知识的学习和传授,那是不完整、和谐的教育。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方面有着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性的特殊教育功能。 三是家园沟通不够,教育方法不一致。现在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没有充足的时间和老师进行沟通
11、和交流,还有的孩子有爷爷奶奶抚养,由于年龄的关系,沟通上也有很多的阻碍,由此造成家长对幼儿园教育不甚了解,幼儿园对孩子在家情况不清楚,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不一致,家长与老师在许多问题的处理和判断上形成冲突和矛盾,幼儿在园时老师要求一个样,在家时父母要求一个样,以至于常常让幼儿无所适从,从而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品质的培养。 四是家长的懒惰思想。很多家长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认为万事大吉,什么都不用操心了,他只负责孩子好吃饱穿暖就行,教育上的事交给老师好了,从而松解对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教育,从而错失了幼儿健全、稳定的人格发展的最佳时机。 四、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只有携手并进、优势互补,幼儿良好和
12、稳定的人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一)明确责、权、利,促进幼儿人格全面发展 首先,在培养幼儿健全人格,促进人格和谐发展,实现人格品质化的这一目标中,受益最大的当然是孩子,这是家长的愿望,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目的,因此教育中幼儿园和家庭各付其责,明白各自的权利、责任,共同为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努力,而不是相互推诿或者把责任都推给幼儿园,对此,我觉得幼儿园和家庭应该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给予家长更多的参与权,参与幼儿园教育和管理。反之,这也是家长应该履行的义务。由于传统的尊师重教的原因,和现实条件的原因,大多数的家长很少积极主动参与幼学校教育,大多是被动地参与,而且参与度明显不够
13、我们应该让家长全方位了解幼儿园教育理念、宗旨、教学方式和方法、教育过程及责任等,树立家长的参与权威,增强家长的参与意识,赋予家长更大的发言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正是基于此,我们现在的幼儿园时常搞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亲子活动开展互动式的座谈会、研讨,深入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亲子活动,纠正家庭教育误区,树立新型家园观,把培养幼儿健全人格成为家长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同时,让家庭教育更多地承担起幼儿人格品质培养的责任,履行家庭教育的主要职责。另一方面,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在职培训,特别是要改变教师传统的家园观,树立新型家园观,以实际行动主动引导家长、示范家长、激励家长,等
14、等,就是为了实现家长的参与、互动,以促进了解,加强合作,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共同为实现幼儿的人格健康发展努力。 其次是实现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我们说想法决定做法,家长的教育理念不改变就无法进行由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以教师为主向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教育转变,也无法进行从以教师主动、家长被动的不平等家园关系向家长和教师双方共同配合的关系转变。因此,很多幼儿园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等形式,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实现和谐家园共育的常态化,促进家园教育理念的统一,从而为幼儿形成稳定、健全人格提供可能。 (二)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应优势互补,促进幼儿人格全面发展 我们知道,幼儿园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
15、计划向幼儿施加影响的教育,教师根据时代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的精心组织活动,言传身教,使孩子潜移默化的接受影响,从而把孩子培养成社会所期望的人格素质,向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就幼儿园教育来说,无论是孩子的在园一日生活,还是教师组织的每一个活动,都有其目的性,都会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幼儿一日生活也叫幼儿一日常规,说它是“常规”,就是因为孩子入园到离园,每一个时间段的每一项活动都是为了形成和发展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生活的良好规律,为孩子今后能有条不紊的去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做一个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条理人,也是为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础。另外,我们教师组织的每个活动
16、都是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去操作、去完成的。就拿幼儿中班的一节健康课《围巾真好玩》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吧,在这节课当中,活动的目标:1探索围巾的各种不同玩法。2、有规则意识,注意安全。3、知道感恩。那么教师在带领孩子活动时就紧紧围绕目标去操作,可以先让孩子想想围巾除了保暖,还能干什么?还能怎么玩?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也可以让孩子与别人合作来玩,发展孩子的合作意识,活动前教师会交代清楚活动规则,让孩子有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守规则的意识,犯规就要出局,另外,在活动前教师会要求孩子,活动中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有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还有情感教育,妈妈给我们织的或买的围巾很温暖,妈妈很爱我们,我们也要爱自
17、己的妈妈等等,这些有目的的教育都对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积极影响的作用,这些都体现了学校教育的作用。而家庭教育则不同,它目的性不强但渗人了更多亲情的成分,更多的体现在言传身教中、孩子从一出生最先接触到的是父母,最先受到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后天的家庭教养环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多年观察总结我发现,孩子父母的职业、文化水平、性格、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甚至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孩子的人格发展都会有差异,比如,父母脾气暴躁,孩子往往也是急性子,父母爱体罚孩子,孩子在幼儿园对同伴也往往有暴力倾向,如果孩子是由年轻且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父母所带,孩子明显在礼貌待人、
18、自理能力、自信程度、行为习惯等等诸方面要好,如果在家庭中,家庭和睦、家庭成员之间相处融洽、家庭民主氛围较浓,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一般都宽容,阳光,等等都说明,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是非常大的,另外,孩子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相对很长,它又是一对一的去影响和教育,因此,对孩子的影响也更大,而幼儿园教育则不具备这样的优势,它只能在一定的环境和师资条件下去影响和教育幼儿,因此,可以说,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双方应该发挥优势、克服不足,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幼儿良好、健全的人格特征的形成关系幼儿一生的幸福。无论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去帮助孩子,让我们家园携手,共创孩子健康、美好的明天。 【1】、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编写.-2版(修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