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 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 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 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 上学时,去的速度
2、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 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 教学例1 (1) 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
3、) 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 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 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3) 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
4、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4) 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 教学例2。 (1) 出示表格(见书) (2) 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 看图回答问题。 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
5、度是多少? 生:9。 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 做一做。 过程要求: (1) 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 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
6、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 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 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教学内容: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 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回答要点: (1) 两种相关联的量; (2) 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
7、(3)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 举例说明。 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理由: (1) 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 (2) 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 (3) 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 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板书: 3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 教学例3。 (1) 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杯子底面
8、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2)出示表格。 高度/ 30 20 15 10 5 底面积/2 10 15 20 30 60 体积/3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
9、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 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2 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1) 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 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3 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1) 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 (2) 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 (3) 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4 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611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