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致女儿的信教材分析本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选择回避、敷衍,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通过书信方式,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中启发和培养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能力目标1.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意的方法,提高学
2、生的分析理解能力。2.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2.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青春期教育,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突破方法:通过课前一系列的问题突破重点:如你了解童话中的爱情的含义吗?你敢于描绘一下你心中的爱情吗?你能说出历史上几个著名的爱情故事吗?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理解“爱情”的真正内涵。突破方法: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敏感,使得他们不太愿意就这一话题发表看法。教师及时去
3、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并且采取与父母面对面,倾听过来人谈爱情的方式让他们从生活中、从身边亲人身上认识什么是爱情。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2.熟练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生字词;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3.有条件的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乱世佳人,等等。一、设疑导入,激发探究兴趣设计(一)欣赏歌曲最浪漫的事。这首歌每次我听了都很感动,爱一个人就应该和他一起慢慢变老,直到老得哪里也去不了,依旧把他当做手心里的宝。我想再过若干年,等你们学有所成时,也一定能够
4、收获甜蜜的爱情。这样的人生多么浪漫,多么富有诗意,但是,只有真正懂得爱情的人,才能够拥有诗意的人生!设计(二)厨师说:爱情是一颗洋葱头,你一片片剥下去,总有一片会让你流泪的。医生说:爱情是病,只能用结婚来治愈。据气象学家观察:爱情不怕冷,即使冰天雪地里恋人们照样“轧马路”。历史学家说:原始社会的爱情以生育为图腾;中世纪的爱情框架是骑士救美人;封建社会的爱情模式是才子多情。苏霍姆林斯基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下面就让我们与苏霍姆林斯基一起来交流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设计(三)“哪个少年男子不钟情,哪个妙龄女子不怀春。”我们在长大,我们的心事也在长大。“爱情是什
5、么”这个问题或许萦绕在我们心头,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会给我们智慧的启迪。二、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激情1.询问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突破重点的学习:(1)你能讲几个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吗?(只讲述大概即可)甲:牛郎织女相爱,生子,与天庭对抗,“鹊桥相会”。乙:梁山伯与祝英台不能冲破世俗的规矩,最后双双化蝶的凄美爱情。丙:白蛇传。白娘子与许仙的忠贞不渝的爱情。丁:昭君出塞,为了民族之间不再发动战争,而外嫁匈奴。了不起的婚姻,也有爱情。戊: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对恋人因家族仇恨不能结合,为表示对爱情的忠贞,只能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己:泰坦尼克号中的男主人公杰克为爱罗斯而放弃求生的最后一块浮木的那一种超越生死
6、的伟大爱情。(2)你知道童话中的爱情故事有什么内涵吗?内涵:爱情的力量能征服上帝,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在“爱情”上人人是上帝,而且高于上帝。(3)你敢描绘一下你心中的爱情吗?学生自由谈。2.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激情,体会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3.小组抢答问题:(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2)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提示: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
7、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3)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A.文中的“我”对此态度如何?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B.“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丽娅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
8、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C.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D.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4)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4.面对父母,直言爱情。以小组为单位,真诚地向自己的父母或者同学的父母提出疑问:在他们的眼中,什么是爱情。在家长回答完后,让学生为爸爸妈妈的回答在生活
9、中找到支撑的依据。当然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来谈。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认识到:写信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感情,展开深层次交流的常见方式,它与面对面交谈有着不同的效果。5.名人爱情展示。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如: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入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爱迪生三、走近爱情的本质1.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1)怎样理解作者的爱情观?设题意图:此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较为客观、全面地了解作者的爱情观,从而对本文所持的观点,所述的道理形成较为科学的认识。讨论明确:作
10、者在这封信里谈论爱情,主要是谈“情”与“性”,或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这一思想,可以说是贯穿在作者所有爱情论述中的一个主旋律。另外,爱情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可谓包罗万象。本文及作者其他的爱情论著,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应求全责备。(2)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难点分析:在西方基督文化传统中,上帝是万物的主宰,是弱小卑微的人类的救世主,是人类心灵的最高信仰和最终皈依。本文中的这句话显然和西方的文化传统相悖。理解了这句话的含意,就能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思想观念。讨论明确: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上帝的威严渐趋幕后,人类自己开始登上
11、历史的前台。文中这句话,表现了坚定乐观的人本主义信念。在故事的最后,“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2.回顾一下初中阶段所学的爱情诗歌。多媒体出示,伴随着轻音乐,学生齐诵:关雎、秦观的鹊桥仙。3.讨论早恋现象。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能收获甜美吗?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学生自由讨论、交流。通过思考与讨论让学生理解爱情的含义。先
1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爱情的含义。再围绕爱情的话题,让学生根据要求开展课堂讨论。学生发言,教师小结,明确真正的爱情的含义。(适当渗透青春期教育)小结:早恋如同一枚青橄榄,品尝到的只是苦涩,要想收获甜美,那就等到成熟的时候再品尝。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只有以高尚的人品、成功的事业作为基石,才能到达美好圣洁的爱情殿堂。四、拓展活动:爱,这样说出口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
13、,他垂头丧气地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拣拣,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到底什么是爱情呢?请将你的理解与大家交流。五、布置作业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意,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板书设计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教学反思一、师生在共同创造的和谐、民主的氛围里平等地探究敏感话题。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对于
14、爱情这种既神秘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如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不良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如何面对爱情?爱情的真谛是什么?”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教学中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当中。二、结合一些有关爱情的资料,抓住学生心理让学生深化与拓展所学的知识。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较感兴趣。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学,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
15、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36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家乡所在地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甫雷什中学校长。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
16、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等,已有中译本。(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二、苏霍姆林斯基论爱情他用了多年时间研究这个问题,他认为爱情问题是个性形成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他说得很对。人的全部道德观念集中地表现在爱的情感里,表现在爱的内容和形式里。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即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里也有孩子。他每天观察他们,同妻子安娜伊万诺芙娜一道抚育他们成长。这种情况也为他思考“这个难以给予教育且常被教师忽略的人的心灵深处这一隐秘地
17、方”,提供了不少材料。在各民族的语言里,恐怕只有“母亲”这个词可以同它相提并论。爱的真正实质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一种非同寻常的倾慕、依恋之情,直至情感在意识中排除自己,在另一个“我”中忘却自己,而恰是在这种“排除”和“忘却”中获得了新我,并以新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感情,在另一方的幸福中找到自己的幸福。爱情是人类关系创造的花冠。随着这种关系的建立,眼前出现许多美好事物,但主要是新的生活。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们认为,“爱情属于人的高级感情。年青一代德育的实质就在于培养和建立这种感情”。他呼吁自己的同事们要细心观察这种感情,深深尊重这种感情,并要竭尽全力用人的这种最高尚美德填满年轻人的心田。应当不失时机地教育未来公民懂得这一切。正如从一开始就要教导他们怎样劳动一样,也需要在他们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教育他们怎样去爱。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