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1、要尽可能的保持和留守儿童的密切联系和沟通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作为老师要把学生看成朋友,主动接近他们,拿出更多的时间与他们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他们谈话沟通,对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把他们的困难放在心上,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给予特别的照顾,让他们把你当作知心朋友,愿意跟你说心理话、说真话,将心中的苦恼、愤怒、悲伤向你倾诉;平时多创造一些愉快融洽的场合,如和他们一起唱歌、游戏、劳动等
2、,这也是与他们进行联系和沟通的最好时机,真正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2、尊重、理解、宽容与激励教育孩子毕竟还是未成年人,他们需要别人的尊重、理解和宽容。留守儿童更是如此。孩子是被教育者,而老师是教育者,每个教师都要认识到:教育学生是国家赋予教师的职责,教育好学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1)教师只接受学生的优点和成绩,对孩子的缺点和不足难以接受,采取粗暴、压抑、禁锢的教育方式效果只能适得其反。缺少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认为,打骂、惩罚是为了让他有出息,的旧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与尊重、理解、宽容学生是背道而驰,是绝对不可取的。尊重、理解、宽容学生不仅仅因为他们年纪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
3、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好动,无论谁都无法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学生对自己的名誉很看重,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因而教师不宜宣扬学生的过错,若教师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会越淡薄。事实证明,受到教师良好的尊重、理解、宽容的学生大多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教师谈话没有一点局促感,自我独立意识强。(2)激励教育,以其触动心灵,让留守儿童在跌倒后爬起。无国不需良民,无校不需良生,无人不需成功,无业不需用心。用催人向上的引导来激励留守儿童,从人性的本质和原动力出发,以治心扶志为本,借助
4、特殊的音乐和环境氛围,用极具感染力和震动力的心声心语,引导他们如梦境般回想过去,重温往事,反思自己,遥挂父母,感念恩情;忆往日雄心,念今日心态,使他们麻木的心灵觉知痛苦蒙昧的知得以唤醒,迷失的自我重新找回,又以情理交融、催人奋进,让他们在落泪之余振作之后仍回味再三,点燃心中的激情,重树成功的信念,重塑全新的自我。3、以良好心理品质对留守儿童潜移默化感染(1)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身教重于言教。一个成功的教师,应既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应有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如果老师自身教育素养不高,教育方法不当,就会伤害学生,甚至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必须具备
5、良好的心理品质,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率。 (2)在孩子犯了错误后,有的老师方法不当,当着其他人的面前或讽刺,或挖苦,或严厉指责,甚至破口辱骂等,只能造成他们害怕老师,害怕学校。在心理压力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燥、紧张、暴怒、嫉妒、猜疑等,产生逆反心理,自尊心特别强的,就会不肯接受老师提出的任何意见,反正父母不在身边了,老师你对我无可奈何,并学会了应付老师的,欺骗术,。常常会因为一点芝麻小事而愤怒,生活失去了色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厌学的情绪与日俱增,给教育带来更大的不利。总之,留守儿童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我们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正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防止他们因缺乏父母之爱和管教而误
6、入歧途。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接触的是父母,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满足了子女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同时,儿童在与父母互动中相互之间的亲情关系日趋加深,成了其他人际关系很难替代的一种亲子关系,这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在整个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这种依恋关系使他们获得一种心理的支撑力量,能够很好地面对外部世界发生的各种情况,他们的内心始终是安全的、充实的。而对于每一个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得不到满足的恰恰是再正常不过的亲情需要。有专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所无法替代的川。面对父母外出务工的现实,他们之中绝大部分人充满了无限的惆怅、思念和哀怨,同龄孩子和父母
7、的亲密关系是他们最羡慕的。已有研究表明,越是和父母关系密切且感情交流丰富的孩子,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越是明显。根据杜会比较理论,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与他人进行比较,尤其是与自己相仿的人比较,比较的结果则强化了原有的某种心态。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的比较使他们因缺乏亲情而产生更多的失落感和心理失衡。留守儿童的种种情绪问题如抑郁、不安、惆怅、愤怒等,其根源更多地归结到对于亲情的需要。 已有的调查表明,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和同学的关系较差,尤其是父母双双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爱说话,不愿和别人交往,比较孤僻,特别是女生表现突出图。透过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是不平衡的,这种失衡往往会以两种
8、形式表现出来:一是封闭自己,以伤感的心态来看待外部世界和他人,自怨自怜,倍觉不幸,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尤以女生为多;二是向他人宣泄内心的不满,多表现出寻衅心态,惹是生非,严重地干扰和破坏了人际关系,这种状况以男生为多。无论上述哪种情况,其本质是相同的,均以与他人不同的种种表现来显示内心的不平衡,同时希望能够得到某种关注。留守儿童的交往问题不能从表面存在的问题去看,而应该看到其问题的实质,交往障碍是渴望交往、缺乏交往的外部表现,当他们无法平衡自己的内心世界时,就会以外部行为方式来表现,有时是自己意识到的,有时是自己根本无法意识到的。 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
9、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由于这些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当事人也会感到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长期的比较,加之情绪体验,逐渐产生了这种心境。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当事人的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越明显r2,。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他们普遍反映的是生活上的艰难和不便相对比较容易对付,真正的困难来自心理上的压抑,感到心里头有话没处诉说,尤其是遇到了挫折和委
10、屈的时候,哪怕在父母面前哭一场也会轻松些。 有文章提到留守儿童的境遇堪忧,他们中大多数人表现为任性、冷淡、内向和孤僻,而且逆反心理严重,他们对待批评容易采取逃学甚至出走等过激行为to。这些行为使人们感到他们难以教育和管束,要么采取高压政策,要么放任,然而均无实质性效果。我们课题组在和这些留守儿童的密切接触中发现,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反映实际情况并不是有意要表现出种种逆反和对抗。有时也不知道为什么心里似乎憋了一股火,甚至不明白火是从何而来的,但是只要遇到可以发火的场合都会表现得有些过分;有时事后也会后悔,但是后悔的时候有谁会知道呢?留守儿童的这些心里话说出了他们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一个人内心不平衡的时候会采取各种手段来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这些手段中有些是合理的,是被允许的;有些是另类的,是不符合约定俗成的要求的;有些是具有一定破坏性的,是必须严格禁止的。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当他们感到压抑难平而又无法正常宣泄时,往往会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而此时的宣泄更多是以负向的方式表达的,代表了一种情绪,也代表了某种无奈的反抗。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