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开电大2023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考任务大作业试题(论述题4题)附答案供参考【目 录】1. 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 试述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 请试述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的失败分别说明了什么?4.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哪些特征?它的本质要求是什么?国开电大2023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考任务二大作业试题3: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是什么?【附答案】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0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伟大
2、光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答: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
3、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重大而庄严的日子里,习近平总书记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圆满实现,具有重大的世界影响和国际意义。(1)中国共产党将“小康”从理想变为现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改革开放以来,党使用“小康”概念来确立发展目标,将老百姓过好日子的朴素愿望与国家的发展进程联系起来,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小康”一直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一个美好梦想。无论在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还是在积贫积弱的近代,小康对百姓来说,都只能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下,这一梦想才逐渐从理想变为现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彪炳史册的答卷,兑现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承诺,中国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小康梦”是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共产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根基,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实现了从大幅落后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新跨越。(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
5、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世界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使得世界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的人口数量翻了将近一倍,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开拓了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探索,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给世界上那些既想加快发展又能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国开电大2023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考任务二大作业试题2:试述为
6、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附答案】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0分)对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中共中央在1945年的历史问题决议中有明确的论断:“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在1981年的历史问题决议中又指出:“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任何重要历史事件都必须把它放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来考察,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试述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答: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被认为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背景下召开的,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然而,通过遵义会议,中
7、共中央实现了从错误路线到正确路线的转变,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下面将从几个方面阐述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一、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导致了红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这种错误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下,使得中共中央无法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给革命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遵义会议上,中共中央批判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承认了这种错误给革命带来的损失,并结束了这种错误路线的统治。这一决策对于中国革命的生死攸关具有重要意义。二、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
8、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重点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在军事方面,中共中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主张,使红军的军事行动逐渐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在组织方面,遵义会议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领导集体,使得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加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这些措施为中国共产党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主张,批判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这一决策标志着中共中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
9、线在领导地位。此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逐步走出了困境,实现了从错误路线到正确路线的转变。这一转变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四、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没有盲目跟从共产国际的指示,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内部的问题。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这一标志对于中国革命的生死攸关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0、中更加坚定地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综上所述,遵义会议之所以被称为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因为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并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决策和措施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开电大2023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考任务二大作业试题1:请试述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的失败分别说明了什么?【附答案】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0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
11、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过程。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实现民族复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探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出路,掀起了生生不息、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请试述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的失败分别说明了什么?答:清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内部矛盾,为了寻找国家出路,各种力量和思潮不断涌现。其中,三次重要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这三次探索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成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些失败的经历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首先,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了单纯依靠技术引进并不能解决民族危机。19世纪中期
12、清朝政府开始推行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来提升国家的实力。然而,这场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虽然洋务运动在军事、工业、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它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制度的本质问题。因此,单纯依靠技术引进并不能解决民族危机,必须从制度上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其次,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并不可行。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试图通过改革来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然而,这场变法运动最终被镇压,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并不可行。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根深蒂固,资产阶级力量还不足以推翻封建制度。因此,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依靠更为强大的力量和更为深入的
13、改革。最后,清末新政的失败说明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我改革无法解决根本问题。20世纪初,清朝政府开始推行清末新政,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来应对民族危机和内部矛盾。然而,这场改革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反而加剧了内部矛盾和民族危机。这主要是因为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我改革并没有触及制度层面的问题,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总的来说,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的失败分别说明了技术引进不能解决民族危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并不可行以及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我改革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这些失败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首先,这些失败的经历告诉我们技术引
14、进并不能解决民族危机。在洋务运动中,虽然中国引进了西方的技术和设备,但在制度上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这导致了洋务运动最终的失败。这让我们认识到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不能仅仅依靠技术引进,更需要从制度上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其次,这些失败的经历也告诉我们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并不可行。在戊戌变法中,资产阶级改良派试图通过改革来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但最终被镇压。这表明中国的封建制度根深蒂固,资产阶级力量还不足以推翻封建制度。因此,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依靠更为强大的力量和更为深入的改革。最后,这些失败的经历还告诉我们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我改革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在清末新政中,尽管清朝政府试图通过政治、经济、
15、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来应对民族危机和内部矛盾,但这场改革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我改革并没有触及制度层面的问题,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综上所述,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的失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这些失败的经历告诉我们技术引进不能解决民族危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并不可行以及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我改革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这些教训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023年国开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作业试卷3: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哪些特征?它的本质要求是什么?【附答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3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党的二十大
16、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哪些特征?它的本质要求是什么?答: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一、是人口规模巨大。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
17、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主要涉及人的问题,即现代化的主体,就是众多的人口,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说明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现代化呈现为要素众多、结构复杂、功能多样,收益被众多人口分摊就会摊薄,而一个小的震荡如果波及面广就会引发巨大的灾难,因而必须考虑“国之大者”。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涉及社会领域,是着眼于现代化的结果,是人人享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与贫富差距悬殊不同,我们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目
18、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拉下,要完善分配制度,逐步缩小行业差别、地区差别,促进机会公平、结果公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我们不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涉及经济和文化领域,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活动中,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我们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强调二者的协调、平衡,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
19、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主要涉及生态领域,大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强调共生、生命共同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走和平发展道路。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我们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主要涉及政治领域,考虑国内和国际环境,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
20、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处于世界体系之中,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一起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五个中国特色,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主要体现在9个方面: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领导力量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
21、会主义,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区别。三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本质要求;四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五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六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七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八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交往的本质要求,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九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的本质要求,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9个本质要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探索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