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正确备好数学课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有效的运用。由此可见,要想备好数学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了解知识体系因材施教是指: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等。数学教材和其他各科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几年如一日(使用同一版本)的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这为我们更好地探讨教材与教材、章与章、节与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没有联系就没有数学,缜密的数学体系,有着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内在联系:公式、法则的推导,定理、公理的引入,数与形的结合,立体感的建立等等无一不是普遍联系的
2、经典之作。数学能力通常有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之分,其中,一般能力有:观察、理解、记忆、运用等能力;专业能力包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证明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等。不同能力的培养往往须要用不同的方法。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之前,一定要将能力要求加以明确,做到有所侧重、有的放矢。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方略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想用一个教案来将所有的学生九九归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教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案内容应具有相当的梯度。这种梯度要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得香,不肯走让他们在简单的题目里,找回自信心,拥有
3、成就感。能否因材施教是检查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大小、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也是能否备好数学课的前提条件。二、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合理安排、优化重组、课本内容只能作为讲课的主要参考依据,而非唯一标准。从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学生要学的是知识体系的某些方面,而不是何种版本的教材。因而,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优化重组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按需分配的原则,找准教与学的切入点,激发、培养、并满足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愉快教育、适度紧张、教师备课的过程实质是导演利用多种道具形成多样可观可感的信息源的过程。唯有课程安排巧妙、课堂设置合理,才能给学生以多种感官上的良性刺激,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诱导,使其在愉快教育、适度紧张等心理状态的共同作用下,全面、快速地提高心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决定了数学教学过程的整体性、联通性与有序性。任何一劳永逸、一步登天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只有教师因势利导,学生才能循序渐进。这个势往往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知识结构(同一科目的不同阶段、不同科目的同一阶段、不同科目的不同阶段)、认知水平(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等;导的方法则有:点拨、启发、暗示、互动、表扬、纠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