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年级数学学科教案第五单元 课题:线段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总第 个教案执教者: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60页。教学目标:1. 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2. 在操作、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3. 通过折、画等活动以及趣味的练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4. 通过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画线段。教学难点:建立线段的表象。教学准备:直尺、毛线;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平面图形,谁愿意给大
2、家介绍介绍?说说这些图形有几条边。观察这些边,你有什么发现?(都是直直的)2揭示课题。二、探究交流模块一:认识线段。自学提纲:(1)拿出自己准备的一根毛线,随意放在桌上。然后捏住两端,把它拉紧。与同桌说说这根线拉紧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书上是怎样描述这样的线的?(2)书上是怎样用图来表示这样的拉紧的线的?在小组内说说线段的特点。(3)说说生活中你见过的线段有哪些?你又发现了线段的哪些特点?学情分析:学生对线段是直的,这个最直观的特点可能都能发现。通过比较,寻找生活中的线段,也能发现线段有长有短。但画一条直的线段时学生可能对画端点,不太重视,在交流时需突出引导。后教预设:先学交流一:1. 一条毛线,
3、随意放在桌上与拉紧,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比较拉紧与放松时的不同。学生交流出:线拉紧后,它就直了。书上的描述: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教师注意帮助学生:(1)操作时,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2)对线段的描述中“两手之间”一词的理解。学生展示两手之间的线段。2线段的图形。学生交流书上线段的表示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在黑板上画线段。追问:图上的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什么?突出线段有“两个端点”。学生拿出拉紧的毛线说线段的特点: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3说说生活中见过的线段。小组集体上台汇报。学生边观察边补充。我们观察发现了那么多的线段,你发现这些线段的共同特点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4、你还发现这些线段有什么不同地方?交流发现:线段的方向不同,长短不同。4巩固提升。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说清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为什么?模块二:画线段自学提纲:(1)在小组内折一折。用正方形纸对折,说说这条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再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和比这条线段短的折痕。(2)独立画一画,沿着直尺的边画一条线段。在小组内比一比,画出的线段是否体现出线段的特点。学情预判:用正方形纸折出不同的线段,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后能独立完成并理解。但画线段可能有的学生画不直,也有的会漏画端点。后教预设:1小组上台交流折的线段。2展示学生画出的线段,让画不直的学生说说所遇到的困难,让画得直的学生帮忙
5、教方法。先画两点,再用直尺连接两点;或先画一条直直的线,然后点上端点;或者先点上一点,再由这点引出一条线,最后点上另一点都可以。3展示画得不规范的线段,追问:这些是线段吗?为什么?强调:线段的两个端点与线段是直的。4展示画得长短不一的线段,追问:这些都是线段吗?为什么?再次体会线段的特点,直、两个端点、有长有短。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我们知道了线段的特点有: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的长有的短。三、反馈完善1数线段。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呢? ()条()条()条()条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围成图形的边就是线段。2画线段(完成“想想做
6、做”第3、4、5题)(1)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并思考: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2)有3个点,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思考:能画几条?画出的是什么图形?(3)有4个点,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思考:能画几条?学生独立画线段,并思考。集体交流体会: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即两点确定一条线段)3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3条,画出的是三角形。4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出6条。四、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五、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第33页思考与调整二年级数学学科教案第五单元 课题:认识厘米 第2课时 总第 个教案执教者
7、: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63页。教学目标:1. 初步培养观察、操作、空间想像和和推理能力。2.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3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4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学会测量。5.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及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建立厘米的长度概念,学会测量。教学难点: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学会测量。教学准备:师生人手一把直尺,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量课桌。手的大拇指与食指张开,从大拇指指尖到食指指的距离叫一拃。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量一量我们坐的课桌的长。师生一起量出课桌的长有几拃。说一说量出的结果,再说说课前用
8、铅笔盒与书本量的结果。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测量情况:用书量2次多一些;用手量4次多一些;用作业本量3次多一些;用尺量3次多一些讨论:为什么我们测量的结果有不同呢?如果要使测量到的结果一致,我们该怎么办呢?要用统一的计量单位去测量,就能得到一致的结果了。2揭示课题: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二、探究交流模块一:认识厘米先学提纲:(1)小组内一起先认一认直尺,再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2)在小组内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3)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学情预判:学生对尺子上的刻度可能比较熟悉,但平时可能不是很
9、在意 “0”起点与长短刻度线之间的不同意思。从0至1是1厘米,学生感知不是陌生的,但从尺子的中间找1厘米对中等以下的学生可能有困难。后教预设:1交流一:认识尺子。关于尺子,我认识到了些什么?小组上台交流,其它小组补充。一齐认一认尺子上的刻度、刻度线。追问:你知道尺子上的0有什么作用?表示测量的起始点。为什么尺上刻度线有长有短?短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有更小测量单位。2交流二:认识1厘米。厘米是这把尺的长度单位,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小组汇报。上台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还能找出另外的1厘米吗?引导学生发现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一段就是1厘米长。3交流三:生活中的1厘米。集体说一说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东
10、西。4认识几厘米。大屏幕出示放大的直尺。从刻度05是几厘米呢?从刻度08呢?从刻度36呢?同桌一起在尺上找一找,并指一指,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2厘米、5厘米、10厘米?模块二:量一量、画一画。先学提纲:(1)观察书第62页例3,填一填:蜡笔长()厘米,线段长()厘米。(2)照着书中例题的样子再量一量蜡笔和线段,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量物体长度的方法。(3)量一量。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填一填,红线长()厘米,蓝线长()厘米。红线比蓝线长()厘米。(4)自己尝试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学情预判:学生对用直尺测量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操作又是比较盲目的,往往测量的方法不够正确。在交流中要进行重点分析引导。后
11、教预设:1指名说出提纲一的填空。蜡笔长8厘米,线段长5厘米。2观察书中的测量方法,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说一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1)小组交流,相互补充。要把0刻度线和物体或线段的一端对齐,并使直尺和物体或线段保持一致的摆放位置,再看物体或线段的另一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2)判断。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说说哪一种量法对。为什么?强调:从0刻度起,尺与所量的物体一样平。3交流先学提纲3,红线的长,蓝线的长,红线比蓝线长多少厘米。4提升认识:(1)讨论:如果我的直尺在0刻度处坏了就不能再便用它进行测量了吗?交流体会可以再找个其它刻度作起始,然后数一数有几个1厘米或用看到的后一
12、个刻度数字减前一个刻度数字。教师相机演示。一条确定的线的长度,移动直尺,数几厘米或算出几厘米。体会线段的长度不会因为直尺位置的改变而改变。(2)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测量长方形与三角形边的长度。学生独立测量并填空,再集体交流测量结果。5画线段。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请学生讲讲分别是从刻度几画到了刻度几。三、反馈完善: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红线比()厘米长一些,蓝线比()短一些,这两条线段的长大约都是()厘米。学生独立测量、填空,再交流。体会接近整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2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量出自己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并填一填。刚才量出的课桌的长有()拃
13、,根据一拃长()厘米,你能很快说出课桌大约长几厘米吗?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填一填每条线段长几厘米,再集体校对。教师注意巡视观察指导。4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独立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同桌帮助测量检查。四、课堂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呢?五、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第34页思考与调整二年级数学学科教案第五单元 课题:认识米 第3课时 总第 个教案执教者: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5页。教学目标:1.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 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会用米尺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3. 在多样化的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估计意识和能力,发
14、展空间观念。4. 在经历用米尺进行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及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体会1米的实际长度,正确使用长度单位。教学准备:米尺和剪刀每组各一、毛线若干、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说一说你自己的身高是多少?2老师发现了有学生都用了一个字“米”。(板书课题:米)“米”是我们经常用的长度单位。二、探究交流先学提纲:(1)认识米尺与1米的长度。(2)思考: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学情预判:学生对米并不陌生,通过课前的先学能知道1米的长度。但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学生在理解上可能有困难。后教预设:1交流对米尺的认识指名上
15、台指一指米尺的刻度。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2交流1米有多长。(1)量一量张开双臂,大约是1米长。课桌的长大约1米。1米大约从地面到孩子们的胸口。1米大约有5支整铅笔的长。(2)米的表示法: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成“1M”。3交流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每个小组观察米尺,发现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再在米尺上找出1厘米。数一数,1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知道1米也是100厘米。从而引导学生发现:1米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3 测量物体。活动1: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大约是()米。学生分组上前测量,并记录下数据。活动2:量出教室的门大约高几米?先估计教室的长和宽大约有多少
16、米,再量一量。学生分组上前测量,并记录数据。活动3:每人量一量身高比1米还多多少厘米?量出一庹大约长1米几厘米。分组量后集体交流。三、反馈完善: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集体交流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读题后,列式计算。集体交流:你是怎样求出消防救生绳长多少米的?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从科学实验室到气象观测站,小明与小红谁走的路近?为什么?学生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四、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五、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第35页思考与调整二年级数学学科教案第五单元 课题:练习十 第4 课时 总第 个教案执教者
17、: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67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进一步巩固对线段以及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2会利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米或厘米”作单位,应用所学的线段、厘米、米的相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对常见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正确应用米或厘米作单位。教学难点: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知识系统整理1说说线段有哪些特点?2说说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1米( )厘米。3说说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方法。二、查漏补缺训练1在()里填“米”或“厘米”。床长2( ),粉笔盒高8( ),一条黄瓜长20( ),旗杆高1
18、5( )。学生独立填完后交流。比较2厘米与2米,8厘米与8米,20厘米与20米,15米与15厘米的长度,感知具体物体长度的确切单位使用。2在里填“、或”。8米( )8厘米 1米( )100厘米 90厘米( )1米学生独立填写后,集体交流。说清每小题判断的理由。第1小题比较了单位,第2小题根据进率可知1米100厘米。第3小题因为1米100厘米,所以90厘米100厘米。3完成“练习十”第3小题。先估计图中的线段哪一条长一些,再量一量,看估计得对不对。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并测量验证。三、综合运用提升1一根绳子长60米,用去32米,还剩多少米?学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交流。说清数量之间的关系。2
19、完成“练习十”第5题。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完成。指小组上台汇报。说清解决问题的思路。3完成“练习十”第6题。每幅图的高度学生独立计算出。集体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这样列式计算?4实践操作:(1)先估计再测量橡皮长、粉笔长、数学书长,并记录数据。(2)测量长方形纸的上、下边的长,左右边的长,并记录数据。(3)任意折一折长方形纸,再量一量抓痕的长度,并记录数据。学生独立操作后,再集体交流。5完成“动手做”。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初步感知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及当折痕的两个端点在长方形的对角上时,折痕最长。四、全课总结通过本他课的练习,你对认识的长度单位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五、布置作业补充习
20、题第36页思考与调整二年级数学学科教案第五单元 课题:我们身体上的“尺”(实践活动) 第5 课时 总第 个教案执教者: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69页。教学目标:1经历认识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一脚等“身体尺”,学会用“身体尺”进行测量和估计。2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提高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感受“身体尺”的实际应用价值。3. 在自主测量、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测量经验,发展动手能力,增强估计意识,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教学重点:了解“身体尺”,用“身体尺”测量长度。教学难点:用“身体尺”进行正确测量。教学准备:直尺,要测量的物体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在日
21、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测量或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可又不能随时带着尺去量。所以劳动人民有着自己丰富的测量经验,你们想学一学吗?2说说你在生活中曾看到的人们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来测量和估计的现象吗?步测、庹测等。3揭示课题。二、实践活动(一)认识“身体尺”。1说说人们常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测量?一一揭示出:一拃、一步、一庹、一脚。2小组合作测量认识自己的“身体尺”。你的一拃、一步、一庹、一脚大约各是多少厘米?一庹大约比1米多多少厘米呢?先观察书本图中的测量方法,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出每个人的一拃、一步、一庹、一脚的长度,并记录在表中。交流各自的测量结果。体会不同的人,一拃、一步、一庹、一脚的长可能是不
22、一样的。(二)探讨“身体尺”与米的关系。知道了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一脚的长度,也知道每个人的一拃、一步、一庹、一脚长度有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一脚的长度与标准的米相联系。请算一算,1米大约有自己的几拃?几步、几脚呢?注意:1米的长度不会正好是几个整拃的长,测量时要看剩下的部分是比半拃长还是半拃短,比半拃长的要按一拃计算,比半拃短的就舍去不算。集体交流汇报。如:1米大约有7拃,1米大约有2步、1米大约有5脚等。(三)用“身体尺”测量。1我们要测量课桌的长,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你准备用哪种“身体尺”来测量呢?为什么?交流得出:用拃测量课桌的长,用庹测量黑板的长,用步测量教
23、室的长。通过交流选择理由,体会: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庹来量。比较短的地面可以用脚来量,比较长的地面可以用步来量。2小组测量活动。活动要求:用你的身体尺测量课桌的长,黑板的长,教室的长,篮球场的长,宽等并记录下测量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观察测量结果是否一致。 在小组内说说在测量中遇到的问题,请教同伴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集体交流: 说说你测量了什么物体的长?你选择了哪种“身体尺”?你的测量结果与同伴一致吗? 测量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三、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用“身体尺”测量很方便。“身体尺”能帮助我们记住长度单位和解决实际问题。用“身体尺”测量的结果不是很精确,要得到准确的结果,还要用尺量。思考与调整94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