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电池课堂教学设计1、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2、了解学情底码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3、明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
2、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过程与方法:通过Pb-CuSO4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4、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5、确定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6、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
3、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板书(便于学生直观记忆、理解掌握):1概念2电极名称3构成条件4原电池工作原理(课件展示微观过程)(3)设计原电池:(板书)活动一、依Pb+CuSO4=PbS04+Cu反应,自主设计原电池。纸上谈兵重温原电池原理。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此原电池反应。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活动三、成果展示:学生写出有关电极反应方程式,进行练习。活动四、学生总结单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形成整体思维模式。活动五、学生评价原电池:电
4、流不稳,引出新发明。(4)改良原电池:(板书)启发分析电流不稳定的原因,引导双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学习课本知识,按实验小组发放盐桥,重新实验。探讨盐桥的作用。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5)盐桥的作用:(板书)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1补充电荷。2使装置形成闭合回路。3提高了能量转化率。(6)结尾的设计:学生谈谈学习本节的感受,情感表达及分享。总体设计思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自主设计,合作评价。在自主提问的过程中推动课的进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意识,学会实验,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学会设计、学会合作、学会评价。作业的正文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5、,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即“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此看来,课堂教学质量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目标的达成;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目标的实现。我们应该更加青睐哪一个层面呢?1变分数评价为发展评价。学习成绩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大家都很关心。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人心,大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理解已经不再狭隘了,但多数人仍然把学生测验分数作为其中的主要指标,好像离了它教学就没有了灵魂,管理就失去了目标,学生学习就迷失了方向一样。更有甚者,直到今天还把它作为法宝,担心哪一天
6、不考试了,学生没有成绩单了,教育就要面临灭顶之灾。有的学生表面看起来,他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却在其他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甚至超过了那些成绩好的孩子;而有的学生虽然成绩提高了,但却不一定是本人能力和素质的真实反映。因为学习成绩充其量只不过是人的某一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表现,绝不能和人的整体发展划上等号,即使学习成绩是客观的、真实可靠的,也只能说明学生当前的情况,并不决定其一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价值和尊严,着眼
7、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意识、个性与情感等方面全方位地引导、培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偏爱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歧视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坚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将来都会在不同的方面大有作为,从而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2变单一评价为多向评价。近年来,我们对如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关注越来越多,但是对教师如何形成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的研究却相对薄弱。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没有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就很难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那么,怎样才能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创设良好氛围呢?关键是必须打破过去那种片面的、单一的评价教师工作
8、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种新的评价体系的特点是:一是评价对象的层次化。因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在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他们工作业绩的时候,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专业成长和自身需要,激励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任何一堂成功的教学,与教师本人丰富的个性化特征以及形态各异的教学风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为了防止单一主体的评价造成偏差,要让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并且特别参照教师的自评。这样
9、,一方面加强了对教师的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又培养了教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三是评价手段的多样化。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的行为表现,更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参与过程、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四是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因为课堂是生命活动的场所,教师随机应变地创造机会,就可能会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大放光彩。因此,评价本身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充满着对创新精神的期待与欣赏。变量化评价为质化评价。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一直是这些年来我们不懈探索的热点话题,同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倡导形成性评价,在小学尝试取
10、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加评语制,加入了口试、面试等改革措施,但这些探索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过多倚重量化结果、以奖惩为评分手段的倾向。这种评价办法虽然也可以产生动力,促使目标达成,但它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却往往是消极的、被动的,缺乏对人的尊重和发自内心的激励。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潜能的开发。这种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思想,要求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重点必须由结果向过程、由成绩向态度、由显性指标向隐性指标转移,即由以量化评价为主向以质化评价为主转移。课堂教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教育现象,纯粹的、过分的量化描述,
11、容易把教师和学生丰富的个性表现泯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字中,把问题简单化、表面化,甚至引导到庸俗的功利追求上去。而质化评价则更多地关注内在的、过程性的东西,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去把握二者相互作用、促进发展的机制,抓住教学中最有意义的、最根本的内容,是一种蕴含着未来教育思想的发展性评价。质化评价的方法正以其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人性化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的欢迎。如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评价方法中,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等等开放性的方法。美国各著名高校在录取学生时不仅要看学业成绩,通常还要求学生提交一份短文(选
12、题通常极具开放性)、有关人士的推荐信等。英国则强调以激励性的评语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在教师评价中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和行为纪录的方法等等。正因为如此,此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质性评价的研究与探索,以便更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学生、教师以及新课程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既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新课题,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所有教师都要毫无例外地经受一场新的考验。毋庸讳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迷茫、困惑甚至是痛苦,但是,我们也将会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研究的快乐与幸福,这就是今后必然经历的改革创新之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回答问题
13、后,总是望着老师,目不转睛当老师给予表扬时,学生脸上一定是灿烂的笑容,充满了自豪感,老师没有给予回答,学生的表情是麻木,一种失落感可见,教师对学生评价的重要性,是它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是它帮助学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是它带给了学生失落与沮丧。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努力做到:一、评价不再是选拔的手段,而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仅用评价来激励他们,还要给予科学评价,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引进评价,实现有效学习,使学生学习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自我监控措施和方案,有自我反思与分享成功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把评价“嵌入”到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中去,建构有效教学与有效
14、学习,全面提高教学效益。二、用适度有效的表扬进行评价,让课堂充满热烈。三、用委婉含蓄的批评进行评价,让课堂洋溢温情。四、多元化进行评价,让课堂变成“伯乐”。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评、他评、互评、师生互评等。将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精准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过度重视一次性成绩,而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与肯定与鼓励。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提高学科兴趣,逐步提高学科成绩。同理,也能关注到学生的退步及原因,及时补救,避免学生在学业测评时成绩一落千丈。还应注意,我们
15、在对评价形式进行创新的时候,不要忘了一些很好的传统评价方式。如:点头、微笑、眼神、口头与书面结合、当众与个别结合等等。总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这种“对话”过程贯穿着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的人本主义情怀。让我们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策略,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各自的发展进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赏识,体验到成功。怎样的课堂是有效的,有效的课堂必须具备哪些特征,在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肯定会有不一致甚至截然不同的答案。传统的评价一般会把有效课堂对照如下的标准去衡量:教学目标明确、讲课内容科学、结构紧凑、重点难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
16、、语言得当、教学效果良好等等。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一课堂里,学生的问题得到重视了吗?老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思考了吗?学生除了学到课本知识之外,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关注了吗?这节课里,学生的活力和热情是不是得到充分的调动?新课程背景下,如果对以上的问题还是比较模糊的话,这样的课堂应该离有效性是有距离的。评价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广大教育界人士共同的倡导的一种新的评价理念,以评促学、以学定教的教学评价强调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它以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主义等作为其理论基石。合作学习把总体成绩作为奖励和认可的依据,把个人
17、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个人竞争转向鼓励大家合作达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评促学,以学定教的价值取向对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相关的教学管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对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的形成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一)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评促教、评价教学”强调对教师“教”的评价要围绕着学生的“学”来展开,它的着力点是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状态表现,它把对教师的评价建立在学生的学得怎么样的基础上,这样就迫使教师要遵循学生的需求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逐步淡化老师在课堂上
18、“演”的功能。而学生的学习也不象以前总被老师的思路牵着走,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二)关注了课堂资源的生成性。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重在观察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忠实于教材,强调教案的预设和完成,上课成为执行教材和预设教案的过程。而对教学的开放和生成性关注不够,如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对教材的建设能力,对预设教案的调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新问题的能力缺乏关注。以评促学,以学论教更关注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能根据学生实际和本地实际状况突破“文本”的规定性,使自己和学生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和最具活力的部分,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学不只是教“文本”,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生成”。教
19、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过程。如果一个教师只会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和知识点,而找不到教学的生长点,不会设计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不能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那么这样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三)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即时评价在课堂中,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观察学生的表现,随时评价并认同学生的进步,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不同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教师的即时评价中,教师要带着放大镜去找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的善意,赞赏学生的质疑;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赏识性和期待性的语言去评
20、价学生。教师对学生积极而有效的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将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学过程中还可组织生生之间的评价,生生的之间的评价不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评价能力。(四)展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课堂教学重心的转移,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应该具备的要素有哪些?以前的那种在课堂里滔滔不绝的“好”老师用新的标准去衡量,说不定变得不合格了;以前那种被听课者津津乐道的漂亮板书,说不定派不上用场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那歪歪斜斜的粉字;以前那种靠“严格”管住课堂纪律的,现在却成了新课堂的障碍,如此等等,让我们的老师伤了脑筋。总之,新课堂更关注教师的课
21、堂调控和组织能力,以往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其内涵正悄悄地在改变。实践证明,“以评促教、评价教学”评价方式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给学生的“学”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和学习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研究学习内容,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参与者,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质疑、主动讨论。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
22、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感受艺术作品的美,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徐悲鸿的群马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作者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
23、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看法,作答时大家基本能各抒己见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学生们对审美意境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树立实践观念,激发美术兴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通过春游踏青,让学生感知对某一种存在的客观世界进行审美,或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习兴趣,儿童喜欢多种形式的游戏,教师可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如,在上美丽的公鸡一课时,让孩子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我感到要用一般的抽象的
24、讲话,孩子们是很难接受的。于是我就考虑出这样一种做法:用水彩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试管内,再拿三个空试管,一齐放在试管架上。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彩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什么是间色和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就拿试管做演示。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试管内一晃动立刻变成间色时,学生边拍手边喊出声来。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形式较为新颖,孩子们象看魔术一样看老师演示,兴趣很浓。让学生做实验,红色+黄色=?色,红色+蓝色=?色,蓝色+黄色=?色,两种原色的量的多少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记得牢,记得深,又证明了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学生又学会调色方法,效果很好,
25、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绘画艺术。培养感知能力,创立美术情境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有观察美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学生绘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认真观察,深切感受。如我的同学在讲人物动态的画法时,学生对人体比例就很难把握,这时光靠老师讲,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室里,老师可通过具体几种实物摆放在桌面,或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具有一定立体感的几件物体,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讨论“你最满意或喜欢的是什么”。当学生置身于对各种物体观察之中时,便可组织他们进行写生,创作。你就会在学生的画中看到形体组成的模仿优美姿势的感
26、知线条,充满了儿童对事物感知的审美意识和创意意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将感到轻松、愉悦,又达到理解人物不同动态时身体各部位变化的目的,容易使学生接受,方便了教学。审美,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我们一学期组织一、二次学生到一些美术展览馆去参观,让小学生直接体验美术艺术的美。这样既解决教学上的难点,又能使具体的美术教学课堂生动有趣,更能诱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新课程的内容更为丰富充实。应用审美能力,启迪美术韵意情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因此,应充分利用小学生已形成的审美意识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富有感情色彩的画面,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视觉和感觉上得到双重的情感感受,引导他们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创造美,以启迪小学生对美术韵意情操。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