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126.01KB ,
资源ID:5556043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55560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兰亭集序》教案.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兰亭集序》教案.doc

1、兰亭集序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书序的特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学习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时间安排】3课时自主学习一、阅读后面知识链接,课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1-4题。1、兰亭集序是什么文体?有什么特点?你知道兰亭集序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序是一种

2、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51岁的王羲

3、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居三大行书作品之首,其余两篇作品是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宋代苏轼的寒食帖,因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这篇序文他用蚕茧纸、鼠须笔写成,字字遒劲妩媚,压倒了同代的一切书法。总计三百二十四个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写得各不相同,其中“之”字有二十几

4、个,变化迥异,没有两个相同的。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2、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你知道他的故事吗?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祖籍琅琊,(现山东省临沂县)。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写下兰亭集序,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5、,世称王右军。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法,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其楷书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出于前师但有所创新,“潇洒纵横,何拘平正”。创造了雄逸流动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有“书圣”之称。梁武帝赞其书:“字势雄逸

6、,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十六岁时,担任太尉的郗鉴派遣门生向王导求婿,王导嘱咐这位郗家的门生迳向住在东厢房的那些子侄辈中寻觅,王家的众公子听到郗家派人选婿,个个兴奋异常,纷纷梳洗妆扮一番,唯独王羲之却若无其事地坦腹东床,选婿的使者回去後便将所见据实禀报,结果王羲之雀屏中选,後来郗鉴把女儿郗璿嫁给他,郗璿生了七男一女,活到九十多岁,是一个很有一福气的女人。王羲之特别喜爱鹅,常常观察鹅的行走姿态,并将此与书法结合起来,水平便日趋成熟。会稽有孤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弭日。山阴有一道士,为求写道德经,当举群鹅相赠耳。羲之欣然

7、写毕,笼鹅邙归,甚以为乐。王羲之桥头题扇 一天傍晚,王羲之在一座石桥上散步,正走到桥头的时候,看见一个老婆婆愁眉苦脸地提著一篮子竹扇,拄著拐杖,站在桥头叫卖。王羲之看到没人买老婆婆的扇子,十分同情,就走上前去说:“老婆婆,你的扇子上没有画,也没有字,当然没人要。我来给你的扇子写几个字好吗?”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但是觉得他很热心,就把扇子都交给了他。王羲之立刻去借来了笔、墨、砚,然后靠在石桥的栏杆上,拿著扇子题字,不一会儿,就给每一把扇子题好了字。老婆婆看到这些龙飞凤舞的字,把扇子弄得黑一块,白一块,脸上露出不高兴的样子。王羲之安慰老婆婆说:“你放心,你只要说字是王右军写的,一定会有人来买的。”

8、 果然,人们听说字是王右军写的,都抢着要买,一篮子竹扇很快就卖完了。 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其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兰亭“三绝”:君民碑,父子碑,子孙碑。君民碑:过鹅池边的三折石桥,绕过土阜,便到了小兰亭。亭内有石碑一块,上刻“兰亭”二字,为清康熙帝的手书。此碑字经无数游览者抚摸而稍平,因此这碑被称为“君民碑”。父子碑:相传王羲之当年在会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兴致勃勃在书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皇帝圣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他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这两字“鹅”瘦“池”肥,这块碑成为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子孙碑:兰亭有块御碑,正面

9、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写的一首七律兰亭即事。祖孙两位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人称“祖孙碑”,这在国内绝无仅有,说它是国宝并不为过。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了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他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这些感慨的?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

10、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4、古人记年月时间与我们现在不同,你知道有哪些方式吗?A干支纪年(岁在癸丑)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例如:辛亥革命 B帝王年号纪年(永和九年)C王公纪年(赵惠文王16年)D年号干支并用(顺治二年乙酉四月)二、课前预习课文(1)反复朗读全文,读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揣摩作者感情,做到有感情地朗读;画出疑难问题;(2)利用文下注释解决字词问题,记录重要词义。(3)给下列加线汉字注音。癸(gu)丑会稽(kuij)修楔(x)事也激湍(tun)流觞(shng)

11、曲水感慨系之(x)齐彭殇(shng)为妄作(4)积累成语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5)找出通假字并解释悟言一室之内(“悟”同“晤”,交谈。) 趣舍万殊(“趣”同“取”,取舍、爱好。)合作探究1、结合课文,体会本文句式特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我发现本文的句式特点: .骈散结合 骈句,即骈偶句,即对仗句。两马并驾为骈,二人并处为偶,意谓两两相对。古时宫中卫队行列月仗(仪仗),仪仗两两相对,故称对仗。骈句是一种讲求对仗艺术,重视声韵和谐,结

12、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用这种形式的四六句写成的文章,晚唐时称作“四六”。2、朗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和情感脉络,划分层次。讨论:(1)哪些段落向我们介绍的兰亭集会的盛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感情基调如何?明确:一二段:叙宴集盛况。以记叙、描写为主。乐。(2)第二部分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部分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作者抒发的是哪方面的感慨?明确:由“乐”转为“痛”。以议论、抒情为主。死生亦大矣。发人生的感慨。(3)文章最后部分的感情又有什么变化?作为序言,本段哪些句子体现的文体特点?据此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第三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哪些?明确:由“痛”转为“悲”。交待将诗成集

13、之目的语句是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第三部分段:明作序要旨。本段表达方式是叙述、议论、抒情结合。小结:全文共三部分,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思考,深深地烙上了主观情感的印记。文章情感脉络清晰可循,以“乐”起笔,以“乐”生“痛”,以“悲”作结,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3、学习第一部分。(1)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字词。群贤毕至 (贤:形作名,贤才;毕:全) 少长咸集(少长:形作名,年少的贤才和年长的贤才;咸:都) 茂林修竹(修:高) 清流激湍(流:动作名,水流;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 (映带:映衬,围绕;带:名作动,围绕

14、) 引以为流觞曲水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流:使动用法,使流动;觞:酒杯;曲:使动用法,使弯曲)列坐其次 (次:旁边)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之:定后置标志或者助词的;盛:繁盛,此处形作名,盛况) 一觞一咏 (觞:名作动,喝杯酒) 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指自然界万物;之,定后置标志;盛:形容词,繁多)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用来;游:使动用法,使游,纵展;骋:使动用法,使驰骋) 极视听之娱(极:副作动,穷尽,尽享;视、听:动作名,视觉,听觉)(2)找出一二段的古今异义词,并释义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其次:它的旁边;今义:次第靠后。品类:指自然界万物;今义:种类。可乐:值

15、得高兴、快乐;今义:一种饮料。(3)指出下列句子句式特殊之处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C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 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4)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指出其用法A群贤毕至 (贤:形作名,贤才;) B 少长咸集(少长:形作名,年少的贤才和年长的贤才) C清流激湍(流:动作名,水流)D映带左右 (带:名作动,围绕) E引以为流觞曲水 (流:使动用法,使流动;曲:使动用法,使弯曲) F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盛:繁盛,此处形作名,盛况;)G一觞一咏 (觞:名作动,喝杯酒)H 所以游目骋怀 (游:使动用法,使游,纵展;骋:

16、使动用法,使驰骋)I 极视听之娱(极:形作动,穷尽,尽享;视、听:动作名,视觉,听觉)(5)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摘录写景句,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第一部分,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明确:首先交代聚会的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也”),然后交待聚会的人物(“群贤少长”),接着交代环境(“此地有,又有”)、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最后交代感受(“信可乐也”)。来源:学科网ZXXK(教师可提示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

17、、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3、课文第一部分紧扣“乐”字行文,作者为何而“乐”? “乐”在哪些方面?明确:在这两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可谓人贤,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以极视听之娱,是谓赏心,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

18、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良辰、美景、乐事、赏心(四美并具)来源:学_科_网Z_X_X_K也可概括为:名士相聚之乐,环境优美之乐,气候宜人之乐,活动欢娱之乐。4、学习第二部分(1)填空:第三段以抒情、议论为主,引出了 死生 这一重大问题,抒发了 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之感。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夫人之相与 (夫:发语词,不翻译;与:交往)俯仰一世 (俯仰:一俯一仰之间,形容时间短暂。)或取诸怀抱 (或:有的;诸:兼词,之于;怀抱:胸怀抱负。今义:抱在怀里,胸前)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悟言:对面交谈。) 或因寄所

19、托 (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指所爱好的事物) 放浪形骸之外(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虽趣舍万殊(虽:虽然;趣:趋向,取向;舍:舍弃) 欣于所遇(欣,感到高兴;于:介词,对;遇:接触) 暂得于己(暂:一时;得:得意,满足) 所之既倦(之:往,到达;既:已经) 感慨系之(系:附着) 向之所欣(向:过去,以前)以之兴怀(以:因;之:代词;兴:发生,引起) 死生亦大矣(大:形作名,大事)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修:长,指寿命长;化:造化,指自然;期:至,及) (3)阅读课文,思考并用原文填空:第三段在第一、二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交待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先由社会人事的应酬周旋

20、谈起,其语句是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正是这种共同的感慨,引起人们写诗的欲望,用诗记下这种感慨,其语句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4)本段是作者情感变化,由乐到痛。写法上由叙事变为抒发人生感慨。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话概括第3段所议论的问题。明确: “死生亦大矣”。提示:汉朝崩溃后,儒家思想统治瓦解,政治社

21、会陷入混乱。大局的不平稳加深了人们对生命得不到保障得恐慌,而晋代名士尤甚。他们感到时光飘忽,人生短促,生,乐莫大焉;死,哀莫大焉。于是,即使沉醉诗酒、潇洒淡然,及时明了“修短随长,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同时,作者仕途的坎坷、知音的难觅也加深了这种体验的深切体会。(5)结合时代背景讨论作者为什么“痛”?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

22、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

23、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5、学习第三部分(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兴感之由(兴感:发生感慨)若合一契 (合:契合) 临文嗟悼(临:面对;嗟:感叹;悼:悲伤) 喻之于怀(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固:本来,当然。一:数词活用为动词,把看做一样。虚诞:虚妄荒诞;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看做相等;彭:彭祖,传说活了800岁;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妄作:妄造

24、,没有根据) 列叙时人(列叙:一个一个地记下) 所以兴怀(所以:用来 的东西) 其致一也(致:情致,思想情趣。) 有感于斯文(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也指文化和文人。)(2)第4自然段,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这种情感从何而来?参考:由“痛”转为“悲”。为此而悲: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若合一契(死生亦大矣); 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所以作者悲,为古人、为时人、亦为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 补充提示: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情真意切。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3)

25、第4自然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参考: 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权贵。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他们认为,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觞”。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

26、所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名士,不要让自己的生命轻易的悄悄逝去。ZXXK拓展延伸你做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小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达标检测1、解释文中“之”的用法。(1)暮春之初(助词,的)(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助词,的)(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标志)(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27、之盛(两个均为定语后置标志)(5)足以极视听之娱(助词,的)(6)夫人之相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悟言一室之内(助词,的)(8)放浪形骸之外(助词,的)(9)不知老之将至(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0)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到达)(11)感慨系之矣(代词,它)(12)向之所欣(助词,的)(13)俯仰之间(助词,的)(1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它)(15)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16)不能喻之于怀(代词,它)(17)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均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8)后之览者(助词,的)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修禊事也(古代的一种风俗)(2

28、)俯察品类之盛(繁多)(3)所以游目骋怀(用来)了 (4)足以极视听之娱(副作动,极尽、穷尽)(5)夫人之相与(交往)(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有时)(会面交谈)(7)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形作名,寿命的长短)(8)死生亦大矣(形作名,大事)(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本来)(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10)齐彭殇为妄作(意动用法,把看成平等)(1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12)亦将有感于斯文(于:对)(斯:这)(13)引以为流觞曲水(以:介词,把)(14)信可乐也(信:副词,实在)(1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夫:发语词,不翻译)(16)虽趣舍万殊(趣:趋向,取向)(17)及其所之既

29、倦(所,助词,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组成所字结构;之:往,到达 )(1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以: 因)3、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列坐其次( 其次:它的旁边;今义:次第靠后。 ) 引以为流觞曲水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 俯察品类之盛(品类:指自然界万物;今义:种类。) 信可乐也(可乐:值得高兴、快乐;今义:一种饮料。) 是日也(是:代词,这;今义:表肯定的判断词。) 向之所欣( 向:过去,以前;今义:对着 )4、 指出下列句中词语活用现象 极视听之娱(极:副作动,穷尽,尽享)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数词活用为动词,把看做一样。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看做相等;

30、)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形作名,贤才; 少长:形作名,年少的和年长的贤才) 映带左右(带:名作动,围绕)5、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义1)所 所以游目骋怀( 助词,与“以”组成固定短语,这里是“用来”之意 ) 或因寄所托( 助词,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组成所字结构 )录其所述(助词,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组成所字结构 )2) 夫 悲夫(句末语气词,可翻译为“啊”)夫人之相与(句首发语词,不译)3)修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形容词,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形容词,指寿命长)来源:学科网ZXXK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动词,兴建,建筑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 动词,整治)4

31、)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名词,情趣,情致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动词,到达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动词,招致,招纳 )5)临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动词,面对)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动词,对着)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副词,临近 )6)次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名词,旁边 )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动词,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动词,驻扎)6、指出特殊句式类型:(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2)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

32、后置)(5)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 (6)死生亦大矣。(判断句)(7)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 (8)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判断句) (10)其致一也。( 判断句 )7、翻译句子:(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抬头仰望广大无边的宇宙天空,低首俯视兴盛繁茂的天地万物,借以放眼纵观,抒发胸臆,足以尽享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译:(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心里感到暂时的得意,快乐而自足时,竟不觉得暮年即将到来。(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译:何

33、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都要消灭。(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译:(我)本来就认为,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虚妄的。(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译:尽管时代不同世事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怀的原因,大致是一样的。8、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请判断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景)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景)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抒情)临文嗟悼(抒情)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叙、议论)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A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34、。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10、下列句子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A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清澈而浪花四溅的急流,像带子一样在左右流淌B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舒畅C不能喻之于怀不能明白于心D足以极视听之娱足可用来享受尽视和听的乐趣11、下列句子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A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因此寄托自己的情怀,而不受自身肉体的束缚B所之既倦对(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C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用以抒发内心感慨,人们的这种情趣是一样的D趣舍万殊(人们)所好所恶,各不相同12、对兰亭集序分析解说有误的一项是(D)A本文是王羲之的旷世之作,不仅文辞

35、优美,而且在书法史上也获得盛誉,又称“兰亭序”。B文章表现了对大自然优美景象的赞美,同时又流露出对人生“修短随化”的无限感慨。C本文先记叙了这次集会的时间、地点、缘起、盛况和个人感受,由景生情,缘情入理,景、情、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D本文语言华美典雅,叙议结合,使人读后如含醴酪,回味无穷。课外阅读儒道交融的生命理想兰亭集序赏析世人皆知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又因史上众多的真迹传说故事,这篇行书真像蛟龙般飘渺,恍如天上之物了。然而除了在书法艺术领域里享有的神圣地位,兰亭集序的内容思想也为古今书评家们所赞赏推崇,字里行间流露的哲学思考深沉而洒脱,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悲喜交加,在悲凉的感

36、慨中却有力地表达出对生命的执着眷恋,实为魏晋文学史、思想史上的精彩篇章。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与这种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住了舞台的中心。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烦琐迂腐的经术在时代动乱和农民革命的冲击下终于垮台。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各种思潮纷纷涌起,同时已在中原有相当基础的佛教也对士人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样,一种思辨的、理性的哲学精神被重新发现,思想上的自

37、由给文学带来清新的气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正是这种思潮的其中一位代言人。序文交代了宴集的时间地点事由,紧接着描绘周围的自然风光。王羲之的笔下,会稽山充满了生机:温暖的暮春,崇山峻岭如披着嫩绿丝绸的美人,茂林修竹,春意黯然。近看眼前的流水,清澈明亮,在脚下欢快地流着。这一切生命如此活泼昂然,人在其中,一觞一咏,仿佛也融入了会稽山。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作者的影响: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与人平等的生命,自然与人和谐同在。作者由身边的景色联想到作为万物存在之所的宇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时作者已不是着眼于具体景物的表现了,而是主动地去亲近自然,表现自然。神思徜

38、徉于浩淼的宇宙中,侵染在绚丽多彩的自然生命里,作者的个体思考已然在和天宇对话,当中所产生的惊异、快乐、陶醉使得作者仿佛感受到了此时此刻的珍贵,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重量。 作者在这里以哲学家的视角直指生命的本质,探究生命存在的境遇。由生到死原来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生命如何绚丽都逃不过死的悲剧终极处境。那么,是不是就应该如老庄所言,消极无为,是不是应当信奉谶纬宿命?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把短寿和长命等量齐观?王羲之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虽然生命总会走到终点,但有的人活着碌碌无为,甚至有害于人;有的人活着却轰轰烈烈,随心所欲,这样的生命也许只是广袤的宇宙中无限渺小的一颗尘沙,但依然有它的价值存在。正如臧克

39、家诗中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王羲之以文章为例,前人的生命已逝,但他们留下的文章往往使我们“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能引起后人的共鸣,能跨越时空找到知音,这就是写文章的前人生命价值的所在死去了的人在尘世并非已毫无痕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命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人还活着的时间里,去创造生命的价值;在无限的死去的时间里,生命的价值将通过后人彰显。这种入世的哲学分明带着儒家学说的影响:摈弃虚无,不让生命轻易流逝。然而这种入世与儒家的入世是有很大区别的: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多少带着功名和集体的羁绊,而兰亭集序的入世却是以生命意识的觉醒为依托,强调个体的存在

40、价值。 此时再回头去看,作者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宇宙的放怀思考实际上是在展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与朋友亲切地交谈,摆脱尘世琐事的侵扰,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放飞精神,追逐心灵的自由,尽情享受生命。 兰亭集序正如王羲之的行书般,接纳道家的自然和谐,却不流于虚无飘渺,不像草书般洋洋洒洒漫无边际;追逐儒家的入世哲学,却使个体从中解放出来,多了可贵的自由,不至于严谨木讷如楷书。飘逸与力度的完美结合,正是王羲之的生命理想,兰亭集序的精髓。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

41、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2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