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寻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则与范式广东教育学院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胡继飞在国家课程逐步得到落实之后,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通过理论演绎和实践总结,可以寻找到校本课程开发应该遵循的某些规则和范式。把握校本课程建设的一个核心什么是校本课程的核心价值?简言之,就是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可以说,培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校本课程的灵魂和生命。在任何一个教育系统中,课程都是居于核心位置教师为落实课程而教,学生为掌握课程而学,领导为优化课程而管理,社会为促进课程而评价。所以课程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是为全国所有的某学段学习者都应达到的基本素质标准而设计的,
2、难以承受全面而富有个性的素质教育之重,故需要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补充。因为离开了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也就不存在整体的全面发展。认清校本课程形成的两条路径校本课程的形成和开发,主要有两种路径,即演绎式和归纳式。一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基本过程为:确立学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进行具体校本课程的开发。它是由学校管理者来推动科任教师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二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基本过程为:教师自发进行课外活动实践课外活动课程化确定校本课程整体结构提炼学校课程文化和特色确定学校教育哲学指导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它是在科任教师自发实践活动的推动下,学校管理者组织进行的校
3、本课程规划与开发。兼顾校本课程价值的三种取向对校本课程进行分类是学校课程整体规划的需要。从涉及领域看,有科技类、生活类、社会类、人文类、艺术类等;从内容特点看,有知识型、活动型、研究型、技艺型等;从学科范围看,有主题融合式、主题平行式和单一学科式等。但不管如何分类,都不外乎以下三种价值取向:一是目标主导,即学校想做什么。校本课程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为自己的发展正确定位。学校教育哲学反映的是学校信奉的教育理念,应该渗透在学校环境、学生日常生活、课程设置、教育教学过程和学校管理当中,是成熟型学校的重要标志。二是需求主导,即学生喜欢什么。校本课程要尽量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这就要求学
4、校应通过调研来了解学生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调研的项目应包括喜欢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喜欢的理由和希望达到的学习目标等。三是条件主导,即学校能做什么。这有两层含义:其一,学校想做的和学生喜欢的,最后都还要通过学校的现有条件来实现,即所谓量力而行;其二,学校要根据自身在教学设施、文化传统、师资力量、社区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来考虑自己能做些什么。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种价值取向在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既不能顾此失彼,又不可能平分秋色,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突出其中一个方面同时兼顾到其他两个方面。明晰校本课程叙事的四大要素校本课程叙事,既可以作为一种研究的范本,又可以作为一种交流的手段。学者一般认为,案
5、例应包括真实的背景、具体的行为、完整的过程和隐含的思想这样四个基本构成要素。一是要陈述真实的背景,即说清为什么要开发该门课程。毫无疑问,学校都是基于一定的理由才开设某门校本课程的,这个理由可能来自学校的教育传统和办学特色,可能来自地域性的文化或自然资源,也可能来自教师的特长或学生的需要。案例的叙述要能够说明课程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和前因后果,将具体的课程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之中。二是要说明具体的行为,即说清课程事件中的行为方式。案例的叙述要让他人体会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复杂性,以便从中获得感悟和受到启发。因此,案例的描述要具体详细,要把改革的目标设计、涉及的人和事等行为叙述清楚。三是要展示完整
6、的过程,即说清课程开发的程序和策略。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复杂过程,问题的提出总是基于一定的指导思想,解决问题必然要经过科学决策、制订方案、实施控制、结果分析等步骤,最后还要进行总结和评价。案例叙述要对具体课程事件进行完整描述,要让人们了解该课程的来龙去脉。四是要发掘隐含的思想,即说清课程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形成新思想、产生新理念的过程。我们在叙述实践者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的同时,要注意发掘其中隐含的有价值的课程思想和教学理念。这些思想又常常隐藏在事件细微之处,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和提炼,善于引导他人一起来品味和分享。抓好校本课程开发的五个环节课程开发包括了
7、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或阶段。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意落实好下面的每个环节:明确选题背景。每一个校本课程的形成,都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是否有值得发掘的地域文化?是否有较具特色的地域自然资源?是否有特殊的地域经济结构?学校的教育传统和办学特色是什么?本校学生有什么样的兴趣和需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哪些方面需要补充?本校教师有何专长?社区是否有可以借用的能工巧匠?确立课程目标。校本课程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或艺术素养,在这个总目标下要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既要全面又要突出个性,既要准确又要具有可操作性,一般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来进
8、行发掘和细化。设计课程内容。围绕校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来逐步展开,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内容的组织可以采用章节结构、主题结构、课题结构、层级结构等。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应使课程内容呈现出地域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关注课程实施。校本课程的实施涉及到课程的管理、师资的配置、教材的编写、器材的准备、场地的选择、时间的安排等诸多具体问题。比如需要哪些教学资源,应通过调查研究来联系学校内部条件、外部环境、人文地理、风俗民情、历史典故、旅游资源、特殊经济、能工巧匠等来进行资源整合。重视课程评价。对实践效果进行检测,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还包括对课程设计本身和实施效果的评价。评价校本课程的成败应主要
9、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素质是否因此而有所发展?教师素质是否因此而得到提升?建立的校本课程是否可以继续循环滚动?自己的经验是否可供他人学习和借鉴?重视校本课程实践的六个问题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这里仅强调以下几点。注意立足“校本”来开发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时要进行基于学校现实的教育学分析和需求评估,要综合考察学生自发的个体需要和素质发展的教育需要、学校的教育传统和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因素,逐步实现内容的地域化和校本化。课程就是要具备课程的基本要素,比如要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计划、教学建议和学业评价方案等。避免校本课程被过度“文本化”。传统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不
10、太适应校本课程所应具有的时效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要求。建议学校编写教师指导用书,或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义和活页式的学习材料,使课程内容在实践中滚动生成,而不能是“一次性买卖”。所以,校本课程原则上不主张为学生提供正式出版的教科书。重视改进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和大自然,教学形式除了必要的知识讲授和专题讲座外,应多开展科学实验、社会调查、小制作、小创造、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技能训练、生产实践、公益活动、观摩考察、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头脑风暴等形式,同时应注意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元素。注意建立相应的教师激励机制。在调研中发现,中小学教师对校
11、本课程的教育价值是普遍认同的,但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却不高,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学校没有提供制度性的支持。教师一方面要保证国家课程教学的量与质,另一方面又要自主开发新的课程,这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学校应主动建立激励机制和营造创新氛围,比如为校本课程开发出台奖励措施等,让教师因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而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并逐步引导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注意建立校本课程的学业评价制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了抓好选题和改进教学方式之外,将校本课程的学习成绩纳入学业评价考核的范围,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建议学校就校本课程的学业评价问题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并重视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在学业考核中的作用。注意处理好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的关系。校本课程是一种选修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并非每个科目都要开发出一个校本课程来。学校可以开发出多门校本课程,学生具体学习哪门校本课程,在完成学校规定基本学分的基础上应有自主选择权。同时,校本课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过去课外活动的课程化,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存在交叉性,彼此可以包含对方的课程内容,依据新的课程计划,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以结合起来安排和使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