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如梦令,按要求回答问题。 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鷺。(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答案】 (1)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2)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鷺”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的语句进行分析,诗歌的语言往往都非常凝练,
2、而这首诗中的语言非常的没有华丽的辞藻,非常的质朴,像平时说话一样,富有一种自然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感情,词人日暮之时在溪亭一边饮酒,一边欣赏周围的美景,不知不觉时间很玩了,诗人也是尽兴而归,但却把船划到了藕花深处,怎么办呢,词人此时非常的惊慌,就使劲划船,想把船从藕花深处花出去,但由于用力过猛,动静太大,却惊起了一滩鸥鹭。鸥鹭在空中飞舞,那种景象简直太美了。据此理解答题。 故答案为: 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鷺”惊起的豁然开朗
3、,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点评】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语句分析诗歌的语言是怎样的风格、特点。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等。 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满江红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
4、,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乙】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靖康二年(1127年),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极力反对,带领群僚仓皇南逃,建都临安,本诗即作与南渡之际。(1)【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地讽刺了赵构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
5、。B.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C.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不肯”一词,将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答案】 (1)“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2)
6、B 【解析】【分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 “秋瑾的“青衫之泪”,绝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寻。
7、词中蕴含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之后的革命起到了思想上的推动作用。 B项“ 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有误。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慷慨雄健、掷地有声,一反 她“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风格。 故答案为: “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B【点评】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
8、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3阅读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完成下面小题。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1)说说“草满花堤水满溪”中“草满”一词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2)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
9、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分析】(1)“草满花堤水满溪”的意思是“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 (2)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变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
10、爱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 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点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注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景)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意境、感情) 通过抓关键要素来推断诗歌的情感类型,关键要素有:一、抓住诗题;二、抓住关键词句;三、抓住意
11、象特点;四、注意诗歌给出的注释。4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A.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B.“欲渡”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的矛盾、痛苦的心情。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D.末尾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答案】
12、 C 【解析】【分析】C项有误,“垂钓碧溪上”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乘舟梦日边”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借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明作者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2)唐宋
13、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2)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解析】【分析】(1) 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从自然现象来说,杨花落尽,子规啼鸣是在暮春时节,
14、因此“杨花”“子规”点明时令。另外,“杨花”“子规”都是古诗中非常重要的意象,“杨花”含有飘零之感,“子规”含有离别之恨,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分析,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整首诗里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切、担忧之情。因此诗人选择这两种景物就烘托出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感情,自己的朋友被贬到龙标,诗人非常同情朋友的遭遇,担心朋友路途的安危,自己又不能随同朋友前去,只能把这种感情寄托在月亮身上,希望月亮能代表自己一直伴随着友人到遥远的地方。因此,诗人的感情比较复杂,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
15、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故答案为: “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
16、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
17、”极言塔的高峻。B.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D.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答案】 (1)B(2)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分析】B项有误,“闻说”即听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选项中“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有误。 赏析句子,要结合诗句的
18、内容分析,并进一步理解其深层含义。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面对“浮云”,“不畏”二字,写出了态度:不能躲避,更不能妥协,而应与之抗争。哲理:喻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故答案为:B; 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理解诗句的大意,要注意诗句中写作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7阅读下面两
19、首古诗词,完成两小题。 春光好(唐)欧阳炯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夜泊钱塘(明)茅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寸,风前一雁秋。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1)欧阳炯笔下的初春最显著的特征是_,夜泊钱塘末句“微吟寄短愁”的“愁指的是_之愁。(分别用一个词语加以概括) (2)两首诗中各有一个“迸”字,请分别加以赏析。 【答案】 (1)生机勃勃;羁旅(思乡)(2)“笋迸苔钱嫩绿”一句写笋使劲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突出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
20、命力。“离心迸落叶”一句中的“迸”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而这种力量来自“离心”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解析】【分析】(1)春光好通过诗中“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等句子可以看出词中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夜泊钱塘中“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寻“酒市”,是想“借酒消愁”,可是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消愁愁更愁”,“杯酒”哪能化解浓浓思乡之情?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据此作答。 (2)“笋迸苔钱嫩绿”意思是“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
21、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笋儿”的生机和蓬勃的生命力。“离心迸落叶”“迸”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以致迸落了树叶。 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动魄,百感交集。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生机勃勃;羁旅(思乡); “笋迸苔钱嫩绿”一句写笋使劲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突出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离心迸落叶”一句中的“迸”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而这种力量来自“离心”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
22、要认真阅读原作,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从原作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来分析作答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参考译文】春光好和煦的阳光,风和日丽,万物快活地竞相生长。 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花儿,羞羞答答的,依偎在雪坞上,洒出满世界浓香。透过那金丝般的柳枝,看得见一轮落日,仿佛柳枝就挂在斜阳上。夜泊钱塘行船于江中,夕阳西下,已是傍晚时分。哪里可以让我栓住小船呢?层层树林里,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在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在秋风中振翅疾飞,看到
23、这样的场景不禁勾起我的思乡之情。树叶因难以承载这离别之情而坠落,思乡之梦化入这寒冷的钱塘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着。想寻酒市借酒浇愁又如何能化解这愁苦,只能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一点思乡的愁绪。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宿王昌龄隐居(唐)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1)月夜忆舍弟和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分别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和宿王昌龄隐居都借助“月”表达情感,但抒发的情感却各有不同,
24、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悲凉(凄切)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清幽的意境。(2)月夜忆舍弟借月表达了对因战争离散的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宿王昌龄隐居中“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描写“微月”的“清光”照耀友人的隐居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
25、悲凉的气氛。“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等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26、。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宿王昌龄隐居“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故答案为: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悲凉(凄切)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月夜忆舍弟借月表达了对因战争离散的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宿王昌龄隐居中“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描写“微月”的“清光”照耀友人的隐居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点评】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通读全文,把握句意,体会运用的写作方法或修辞手法,把握
27、写出的内容,体会抒发的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这首元曲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对这首元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B.“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C.“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28、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答案】 (1)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2)D 【解析】【分析】(1)认真阅读这首曲子,可以看出这首曲子的主旨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 ”,这句话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据此可知这首曲
29、子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2)ABC理解正确。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都难以摆脱痛苦的生活。 故答案为: 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D【点评】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
30、理解能力,涉及内容、语言、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10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颈联中,诗人以“_”“_”自比。 (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扬州写了本首诗来酬答白居易的赠诗。B.诗人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C.诗人借闻笛赋来表达对向秀的怀念。D.诗人在酒乐之中忘却了被贬之悲痛。【答案】 (1)沉舟;病树(2)A 【解析】【分析】(1)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表达
31、出两重情绪:一是感到惆怅,因为经历长时间的贬谪生活,已是世事沧桑、人事皆非:二是不失达观,意指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诗人面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B.“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表述错误。二十三年: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被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二十三年。“二十三年”指诗人遭受贬谪二十三年了。C.诗人借闻笛赋来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D.全诗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并非忘记被贬之痛。 故选A。 故答案为:沉舟;病树; A。 【点评】本
32、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二、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靠着警卫员的扶持,周副主席在担架上半坐起来。他慢慢抚摸着杨光那湿漉漉的衣服,又摸摸杨光的额头,亲切地说道:“这么说,你们是吃了有毒的野菜?” “是。”杨光点了点头。 “那种野菜是什么样子呢?” “这就是。”杨光从怀里掏出一棵野菜。为了便于医生救治,他临走时带上了它。 周副主席接过野菜,仔细端详着。野菜有些蔫巴了,但样子还可以看得出来
33、:有点像野蒜苗,一层暗红色的薄皮包着白色的根,上面挑着四片互生的叶子。看着,不知是由于疲累还是怎的,他倚在警卫员的肩头,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 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他刚想劝首长休息,周副主席又问了:“这野菜,多半是长在什么地方呢?” 杨光想了想:“在背阴靠水的地方。” “味道呢?还记得吗?” 杨光摇了摇头。因为是煮熟了吃的,没有尝过。 周副主席又举起了那棵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医生惊呼着扑过来,野菜已经被咬下了一点。 周副主席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嚼了一阵,吐掉了残渣,把那棵野菜还
34、给杨光,嘱咐道:“你记着,刚进嘴的时候,有点涩,越嚼越苦。” 杨光又点了点头。周副主席把声音提高了些,用命令的语气讲话了。他们的命令是非常明确的:要医生马上按杨光指出的方向,去救治中了毒的战士们。他又要担架抬上杨光,用最快的速度赶到总部去报告。他的命令又是十分具体的:要求总部根据杨光他们的经验,马上给部队下发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报。在通报上,要画上有毒野菜的图形,加上详细的说明,而且,最好是附上标本。(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文中“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联系下文,你明白周副主席关心野菜的原因吗?写出你的看法。(3)周副主
35、席在了解情况之后,做了哪些部署?(4)从选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周副主席有哪些优秀品质?(5)仔细体会下列描写方法的作用。 周副主席接过野菜,仔细端详着。野菜有些蔫巴了,但样子还可以看得出来:有点像野蒜苗,一层暗红色的薄皮包着白色的根,上面挑着四片互生的叶子。【答案】 (1)周副主席详细了解有毒野菜的情况。(2)让部队掌握野菜的有关情况,以避免再次发生食用有毒野菜的事件。(3)要医生马上去救治中毒的战士们;要担架抬上杨光赶到总部去报告,并给部队下发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报。(4)周副主席平易近人、关心战士、考虑事情全面周到。(5)动作描写。写出了周副主席对红军战士中毒状况十分关心,想辨别野菜,
36、不让中毒事件再次发生,也暗示了长期的军中生活,使周副主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和生活经验。【解析】【分析】(1)选文详细叙述了周副主席询问、观察、品尝野菜,并进行部署的过程。(2)周副主席仔细询问、观察并亲口品尝野菜后进行部署,就是为了防止中毒事件再次发生。(3)从最后一段“他的命令是非常明确的”和“他的命令又是十分具体的”后面的内容归纳出要点即可。(4)“他慢慢抚摸着杨光那湿漉漉的衣服,又摸摸杨光的额头,亲切地说道”表明他平易近人。他关心野菜中毒的事表明他关心战士。他的部署明确具体,表明他考虑事情全面周到。(5)“接过、端详”描写周副主席观察野菜时的动作。解题要结合具体语境,从表现周副主席的优
37、秀品质方面入手分析。【点评】(1)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面归纳,同时结合文章的主旨思考。(2)本题考查理解选段内容。直接从原文筛选信息。(3)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理解句意,联系上下文解释含义。(4)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认真读文,从原文筛选信息,提炼关键词。(5)本题考查对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及作用,答题公式:运用( )描写,突出了人物( )特征,表达作者( )感情。12根据下面文段,回答相关问题【甲】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
38、就是那些不尽合自己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乙】愣愣磕磕的,祥子看着抗夫把棺材埋好,他没哭。他的脑中像燃着一把烈火,把泪已烧干,想哭也哭不出。呆呆的看着,他几乎不知那是干什么呢。直到头儿过来交待,他才想起回家。(1)甲文中祥子“几乎要哭出来”的原因是什么? (2)乙文中祥子“想哭也哭不出”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祥子因买上了第一辆自己的车,高兴得要哭。(2)祥子因虎妞难产而死卖车,难过得哭不出声来。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题比较好答,答案就在选文的结尾,即“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所以是高兴的表情。(2)本题考查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培养
39、学生的大语文观。以考促读。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阅读名著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此题考查的是与骆驼祥子有关的重要情节。“想哭也哭不出”的原因是祥子因虎妞难产而死去,不得不卖车抵债。故答案为:(1)祥子因买上了第一辆自己的车,高兴得要哭。(2)祥子因虎妞难产而死卖车,难过得哭不出声来。【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累能力。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1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A)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
40、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这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皮轮象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象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B)冬天又来到,从沙漠吹来的黄风一夜的工夫能冻死许多人。听着风声
41、,祥子把头往被子里埋,不敢再起来。直到风停止住那狼嗥鬼叫的响声,他才无可如何的起来,打不定主意是出去好呢,还是歇一天。他懒得去拿那冰凉的车把,怕那噎得使人恶心的风。狂风怕日落,直到四点多钟,风才完全静止,昏黄的天上透出些夕照的微红。他强打精神,把车拉出来。揣着手,用胸部顶着车把的头,无精打采的慢慢的晃,嘴中叼着半根烟卷。一会儿,天便黑了,他想快拉上俩买卖,好早些收车。懒得去点灯,直到沿路的巡警催了他四五次,才把它们点上。(1)以上两段文字出自_(作者)_(原名)写的_ (2)A段写祥子意气风发,B段写祥子萎靡不振。请根据小说的内容,说说哪些大事导致祥子“萎靡不振”。 (3)请以选段中的语句为例
42、,简析作品语言的一个特点。 (4)作者在小说一开头就说“骆驼”是祥子的外号,那么骆驼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和祥子有什么内在的和外在的关系? (5)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祥子的性格特点。 【答案】 (1)老舍;舒舍予;骆驼祥子(2)祥子辛苦攒钱买的车被大兵抢了;好不容易结了婚,老婆又难产死了;大病几场,原本强壮的身体也垮了。(3)语言细致准确、充满感情。善用各种修辞。(4)小说开头祥子被兵抓去,士兵们牵来几匹骆驼,祥子有了逃跑的念头,骆驼的出现救了祥子的命,骆驼又成了祥子的精神安慰和寄托,卖骆驼换钱,使祥子的最高理想得以实现,祥子也得到了骆驼祥子的绰号,“骆驼”也点出了祥子的性格特点,吃苦耐劳,沉
43、默寡言,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使祥子成为一个有理想、有干劲、能忍耐、肯吃苦的青年。(5)他(祥子)自尊好强,吃苦耐劳,有自己的梦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无情的社会现实最终将他变成了麻木、狡猾、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骆驼祥子有关的文学常识。(2)本题考查对原著情节的把握。大事应该是所谓的三起三落。1、风里来雨里去,茶里省饭里省,祥子终于凭自己的力气买下
44、了车,但好景不长,车被大兵抢走了。2、第二次车还没买上,钱就被孙侦探骗走了。3、第三次是和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的,虽然心里不踏实,但好歹不用去车厂凭车了,但好景不长,虎妞难产死了,祥子又把车卖掉去葬虎妞。(3)本题考查作品语言特点。此题比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如选文的一大特色,就是鲜明突出的京味儿。比如“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象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语言细致准确、充满感情。善用各种修辞。京味儿特点突出。(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原著的情节来看,其一,骆驼的出现救了祥子的命。其二,卖骆驼换钱。其三,“骆驼”与祥子的性格特点近似。这些都就是与祥子的内在和
45、外在的关系。(5)本题考查人物性格分析。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茶里省饭里省,祥子终于凭自己的力气买下了车”等情节中概括出其“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故答案为:(1)老舍,舒舍予,骆驼祥子。(2)祥子辛苦攒钱买的车被大兵抢了;好不容易结了婚,老婆又难产死了;大病几场,原本强壮的身体也垮了。(3)语言细致准确、充满感情。善用各种修辞。(4)小说开头祥子被兵抓去,士兵们牵来几匹骆驼,祥子有了逃跑的念头,骆驼的出现救了祥子的命,骆驼又成了祥子的精神安慰和寄托,卖骆驼换钱,使祥子的最高理想得以实现,祥子也得到了
46、骆驼祥子的绰号,“骆驼”也点出了祥子的性格特点,吃苦耐劳,沉默寡言,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使祥子成为一个有理想、有干劲、能忍耐、肯吃苦的青年。(5)他(祥子)自尊好强,吃苦耐劳,有自己的梦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无情的社会现实最终将他变成了麻木、狡猾、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点评】(1)阅读名著,必须牢记作者基本情况、作品名字、主题、情节、主要人物等基本内容。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又称舒舍予。(2)两段比较阅读,分析人物的变化,因为内容跨度较大,必须对原著的情节十分熟悉。祥子从意气风发变得萎靡不振,是因为经历了“三起三落”。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二落:干包月时,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抢去,第二次希望破灭。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来安葬虎妞。(3)老舍作品语言艺术高超,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这两段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