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光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正确规范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3、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4、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二、教学重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三、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启动:谈话激趣1、同学们,上课,这节课,我们一块学习26课月光曲,师生一起板书课题。2、这首钢琴曲是谁创作的?谁了解贝多芬?学生汇报资料,你从他的汇
2、报中得到什么信息?(学生汇报资料,体现了课外拓展,搜集资料)真是善于倾听啊!3、 看一看这些词语能不能难住大家?传说 谱成 莱茵河 盲姑娘 蜡烛 琴键 记录 (白色的是生字,)同学们,你认为哪个字难写?粼,教师教给学生写字:同学们用手指当笔写。“粼,霎”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笔,把字写字练习本上。(较好的体现了识字教学)“盲”什么意思?“亡”什么意思?“目”什么意思?联系起来什么意思?丢失眼睛,指没有眼睛,看不见东西。4、“传说”什么意思?(可能是假的,也可能是真实的故事)5、你能用这些词语,说一下本课的主要内容吗? 6、同学们,看老师这样说行吗?教师小结 二、整体感知:1、你能用这些词语,说一下
3、本课的主要内容吗?2、同学们,看老师这样说行吗?教师小结 三、细读感悟: 1、谈话: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亲耳聆听这首着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交流对学生的不同感受都给予肯定) 2、选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他们感受到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请学生仔细读9、10段,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
4、。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贝多芬这位着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着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
5、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再读,感受音乐的美,语言的美,与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的美。(月亮初升.月亮越升越高;微云一缕一缕;大海平静.波涛汹涌。) (3)听音乐,想象这些画面,再有感情地读. 3、回读全文,探究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1)贝多芬先生为什么回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自读感悟讨论合作) (2)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随即调整,随即点拨。)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a第3自然段:兄妹俩的对话(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 贝多芬听到
6、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
7、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 b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 c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a第六、七自然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引导感悟:.多纯熟,感情多深等.)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
8、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b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c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9、(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
10、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3)小结: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五、回归整体: 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六、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聆听月光曲,写下自己看到的画面。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散步(听) 谈话 (同情)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贝多芬 走近(弹) 曲子 (知音) 创作月光曲 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环境影响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