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真题】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调和(tio) 制裁(ci) 摇曳(y) 前仆后继(p)B瞥见(pi) 亵渎(xi) 汹涌(yng) 行之有效(xng)C飘逸(y) 呢喃(nn) 秘诀(ju) 抽丝剥茧(bo)D愕然() 恣睢(z) 应酬(chu) 鸠占鹊巢(ji)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贮蓄 分歧 混为一谈 秾纤合度B惊讶 篷松 眼花缭乱 怏怏不乐C谰语 取缔 锐不可挡 巧妙绝伦D宽宥 浮燥 雕梁画栋 面面厮觑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2、是( )A面对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各级政府应该未雨绸缪,想好一系列应对措施。B清晨的公园里,一些老人在指手画脚地打着太极拳,姿势优美,如行云流水。C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不可名状。D为实现心中的梦想,在中考冲刺阶段,同学们刻苦学习,几乎到了忘乎所以的程度。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罗贯中撰写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一猛将是吕布的老家在包头市九原区。B从荆轲刺秦王到大青山游击队抗击日寇,北中国大地上描绘着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抗争之歌。C莜麦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为五谷之首,还含有磷、铁、钙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D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由于
3、师资不足及教材鱼龙混杂等问题,书法课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5、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浩荡离愁白日斜”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愁绪的繁多、深广、延绵不绝。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匀称。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深刻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国家危亡、亲人离散的痛苦。D“沉鳞竞跃”“锦鳞游泳”“呷浪之鳞”均以鳞代指鱼,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具体,形象鲜明,使事物特点更加突出。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南方地区的北部也呈现出初冬的萧瑟。节到小雪天降雪,农夫
4、此刻不能歇。小雪时节,秋去冬来,冷空气侵袭。在以前,人们便开始猫冬,或倚在墙根晒太阳,或围在屋内烤火盆。而如今是人勤地不懒,变冬闲为冬忙。苏轼之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便描摹了此时的景象。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步达到0以下。A B C D7、默写古诗文名旬,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_。(诗经蒹葭)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_,长河落日圆。(王维_)何当共剪西窗烛,_。(李商隐夜雨寄北)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李煜相见欢)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子曰:“_,可以为师矣。”(论语)_,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桃花源记)二
5、、文言文阅读。(15分)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贞观)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处事以情,人人悦服。多病,辞职,帝曰:“公独不见金在矿何足贵邪?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焉。卿虽疾,未及衰,庸得便尔?”他日,宴群臣,帝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间关草昧,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节选自新唐书卷九十七)(注)庸:岂,怎么。间关:道路险峻,这里是辗转奔波的意思。草昧:形容时
6、世混乱黑暗。封:封事,密封的奏章。谯黜:斥责。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人乃宝之( ) 朕方自比于金 ( )正朕违 ( ) 征与诸葛亮孰贤(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冶锻而为器A泉香而酒洌 B然则何时而乐耶C杂然而前陈者 D水落而石出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征 蹈 履 仁 义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公独不见金在矿何足贵邪?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4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这段文字内容简要分析。三、现代文阅读。(3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江南的春天陈荣力持续的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其实
7、,人们对每个春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强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是四十余年前的那个三月。那时我正在浙东杭州湾畔的一个乡村供销站上班,来回途中要穿过一个村庄和一大片江南的田野。村庄有粉墙瓦舍、修竹桃杏,有短巷石径、小院篱笆;田野有河流蜿蜒、田塍阡陌,有青山远隐、岸柳斜逸。许是囿于上下班的匆忙,往日,对江南乡村的这般景致我多是熟视无睹。而那天早上当我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咕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那暴雨骤落、万锅齐沸的蛙鸣,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甚至每一缕目光和呼吸。清晨的阳光照在秋苗上,连着那铺天
8、盖地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春天第一次在我十八岁的生命里烙下华美的印记,定格成湿漉漉的底片。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溢满生机和活力。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又一次为春天所感动和震撼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我骑车到一个海涂农场送货。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起,经过二十多年肩挑车推,那时我老家的杭州湾畔已围起了近三十万言的涂地。以老浙东海塘为界,塘外那三十来万亩的涂地,春种油菜,秋收棉花,堪称浙东的“北大仓”。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蹬上海塘,歇息时不经意抬起头,刹那间,我被深深地震慑和惊呆了。那是一幅
9、怎样宏伟、浩大、摄人心魄的巨卷啊!但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没有树木,没有建筑,甚至看不见一只飞鸟,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风从海边吹过来,天际尽头一缕金黄缓缓起伏,慢慢滚动。那金黄的起伏滚动愈来愈大,愈来愈浓,很快凝成道,连成块,涌成云,转眼间那金黄就卷成金色的波涛,掀起金色的骇浪了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也看到过江南的田野上几万亩油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的春天,那么我相信你肯定会为这种说法感到羞愧的。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第二个关键词,让我对江南春天的瑰丽和雄奇,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和膜拜外,
10、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如果说在自然界我们可以乐享万紫千红、美不胜收的春天,那么,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也能乐享到春天呢?三年前,映山红开满山岗的季节,我到浙东四明山区的一所小学看望“结对帮扶”几年的一位女孩。那位女孩特别内向和不善言辞。那天当我与女孩的老师交谈后正要与女孩告别时,刚才还站在身边的女孩忽然不见了。老师让同学寻找未果,我只得向老师告别,怏怏离开。不料我刚走到校门口,女孩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追了上来。她一边叫着“叔叔”,一边递上一捧开得正旺的映山红。她低着头,满脸通红,就像做了一件错事。刹那间,我的眼眶有点潮湿。一路上我特别小心地捧着那捧映山红,
11、因为我知道我捧着的其实就是一个春天。此刻,久违的太阳正洒下一地金光,窗外的玉兰和箭竹上,小鸟在快乐地啁啾,紫薇已绽起了浅浅的嫩芽。虽然持续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但我相信你已看见江南的春天了。而且我认为它是最美的!(摘编自2019年3月27日,人民日报)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对江南春天的感受为行文线索,脉络清晰。B第段主要从视觉、听觉方面写出“我”对江南春天的感知。C“我”认同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的纤丽和精致的说法。D第段中女孩送“我”映山红,让“我”内心感到无比温暖。2第段中为什么要写往日“我”对江南乡村的景致熟视无睹?请简要分析。3结合语境,按照
12、要求赏析。(1)而那天早上当我一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请从修辞角度赏析)(2)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是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赏析加点词语)4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属于景物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文章结尾“我”为什么认为江南的春天是最美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铁 凝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
13、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
14、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
15、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现在的网络阅读说起,指出其失重感,从个人的经验角度,提出了“阅读其实是一种有力量的精神运动”的观点。B本文段列举“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受感动、一位亲人下放乡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的事例,证明了中心论点。C作者认为,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在于阅读给人身心的沉稳和力量,有时却在于它的“轻”,在于阅读心境的解放。D在论证过程中,作者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
16、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道理讲述的非常透彻,能让读者信服。2下列不属于第段中“无用阅读”的一项是( )A只是因为喜欢,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一位青年依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B铁凝读约翰克里斯朵夫出于一种非功利的自发行为,扉页上的题记,给了她身心的沉稳和力量。C歌手李健闲暇时会读古诗,他几乎不读畅销书,读古诗让他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D家长强迫孩子读四大名著,目的是让孩子学习写作技巧,获得作文高分。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四、写作题(40分)请以“你的样子,真美”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
17、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参考答案:一 CAADBB 在水一方 海日生残夜 大漠孤烟直 使至塞上 却话巴山夜雨时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浊酒一杯家万里 温故而知新 土地平旷 陶渊明二 1以为宝贝 就 匡正,纠正 谁D2征 蹈 履 仁 义3你难道没有看到金属在矿里,没有什么值得珍贵的吗?喝醉了能共同享受快乐,醒了之后能够用文字记述出来的,是太守。4唐太宗是一个识人用人、爱才惜才的人。唐太宗把魏征比作“良匠”,拒绝魏征辞职,解佩刀赠房玄龄和魏征;认为“虽亮无以抗”。唐太宗是一个善于纳谏、谦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把自己比作是需要磨砺的金属,并虚心听取魏征的
18、建议。三 1C2欲扬先抑;与下文“我”对江南春天的真切感知形成对比;突出表现江南春天美好景致给“我”的感动与震撼。(意思答对即可)3(1)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突出表现)蛙鸣声之大、气势之盛,表现江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意思答对即可)(2)“窒息”原意是呼吸困难甚至停止,这里是指“我”被眼前广表浓烈的金黄色油菜花震撼住了,突出江南春天的现丽和雄奇。(意思答对即可)4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优美画面;渲染欢乐的气氛,烘托作者愉悦之情;表达对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美好春天的憧憬;深化主题。(意思答对即可)5通过声音,“我”感知到江南春天的蓬勃生机和活力;通过色彩,“我”感知江南春天的瑰丽和雄奇;通过结对帮扶,“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意思答对即可)1D2D3(1)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2)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3)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四 10 / 10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