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武汉市中等职业艺术学校 孟令华【摘 要】: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的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是在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的前提下,创建开放的、生动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情境,放权于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释放学生内在的探究能量。本文讨论了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特点和方法,并结合中学物理教学的实践,给出几个例子,从不同的侧面说明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实施。【关键词】: 物理课堂教 学科学探究 课堂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是在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的前提下,创建开放的、生动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情境
2、,放权于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释放学生内在的探究能量。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实验结论,要求学生掌握规律本身而新课程则要求学生还要对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地了解。这样才能真正应用规律解决具体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并且,对不同的物理规律,应采取不同的探究模式。 1、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11、什么是科学探究。 面对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潮流和压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设计各种探究活动,作相应的各种尝试,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意识是迫在眉睫。在新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分为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
3、选择并确定的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探究的能力,传统的学习方式扼杀了学生的这种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在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的前提下,创建开放的、生动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情境,放权于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释放学生内在的探究能量。 12、科学的核心是探究。 科学是认识自然界最有效的途径,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
4、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现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13、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 面对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潮流和压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设计各种探究活动,作相应的各种尝试,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意识是迫在眉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目前,物理教育界对于科学探究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把学生放开,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动手实验才是科学探究,才是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观点是对科学探究的狭义理解,只看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和操作性层面
5、,而忽视了科学探究的本质含义。在这里我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这样的:一是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本质特征;其二是科学探究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三是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在简单的磁现象的教学中这样组织,先介绍磁带、磁盘、磁卡等磁性材料在现代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认识学习磁现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提出:“1.磁铁能吸引那些物质?2.磁铁的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一样吗?3.怎样表示磁铁的两极呢?4.两个磁极相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5.人造磁铁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五个问题,让学生根据已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讨论,逐个加
6、以解决。老师巡视、收集信息、引导实验、组织讨论交流、作出评价,这种探究式的课堂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处在发表不同见解所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中,久而久之会凝聚成敢于向问题挑战,乐学、善学的精神状态,养成创新求真的好品质。 2、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的模式。 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实验结论,要求学生掌握规律本身而新课程则要求学生还要对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地了解。这样才能真正应用规律解决具体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此,对不同的物理规律,应采取不同的探究模式。 21、实验先行的探究式教学 实验探究法是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科学探究模
7、式,下面以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决定因素”示例介绍该模式的探究过程。 211、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12、进行猜想与假设:(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有关。(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213、设计实验方案 (1)、实验需要到的器材:一块底面与各个侧面粗糙程度均相同的长方体木块、水平长木板、弹簧测力计、砝码、棉布。 (2)、实验步骤 步骤1、把长方体木块平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运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步骤2、把长方体木块平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并在长方体木块上放上砝
8、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与砝码一起沿直线匀速运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步骤3、在水平长木板上铺上一层棉布,把木块平放在棉布上(不加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运动,比较“步骤3”与“步骤1”中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大小。 步骤4、把长方体木块侧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运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与“步骤1”中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大小作比较。 214、实验探究 根据猜想和实验设计方案,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15、分析归纳 由实验得出结论:(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有关。(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
9、、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216、讨论与评估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引导点评,进一步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而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的最终结论。 这种对规律的探究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体验规律的获得过程,合作精神得到加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 22、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式教学 有些教学内容,由学生自己猜想进行探究,学生会无从下手,如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我将采取以下的探究模式。 221、理论推导 上节课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根据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继续向下推导,看能推出什么结果? 222、建立假设
10、根据推导结果猜想浮力可能跟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 223、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经过精心筛选器材,最后设计出两组实验方案: (1)、选用浴水杯、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小桶、水。用二次称重法测出浮力,即F浮=G?F示,用小桶接住浴水杯中浴出的水。测出水的重力,即G排,比较G排与F浮是否相等。 (2)、选用量筒、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水。用二次称重法测出浮力,即F浮=G?F示,用量筒量出排开水的体积,算出排开水的重力,即G排=水gV排,比较F浮与G排是否相等。 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往往具有偶然性。建议学生不同小组选用不同液体,不同物体进行实验,最后合作交流,得出正确结论。 224、实验探究 各小组按照
11、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拨。 225、实验评估 选择几组数据进行展示,有些小组的数据并不严格符合我们总结的规律,不符合的原因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处理此问题能使此影响降为最小?从实验数据整体说可以得出结论。 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探究方式避免了学生被动盲目地实验,通过推导,使学生产生合理猜想,明确了实验目的,能在较短时间内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23、由观察入手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课后观察是教学的组成部分,学习大气压知识后,指导学生观察探究大气压与天气变化的规律,其探究过程如下: 231、提出问题:大气压在不同天气是否一样? 232、制定计划:自制水气压计,每天早、中、晚
12、分别观察水气压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233、观察记录:观察记录每天气压的变化情况,分析气压与天气的变化规律。 234、交流总结:交流情况,写出总结。通过观察式的科学探究,培养了学生的经常性、持久性、动态性等科学品质。通过细心观察思考发现客观规律。 探究式的规律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保持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理解科学的思想观念,养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刚起步,要考虑我们探究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已习惯了填鸭式教学方式,且课堂时间有限,要让学生成功地完成探究过程,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优化模式。 3、小结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
13、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使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它比传统的教学教给学生解几道题更重要。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中,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主流,这是我国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缕曙光,一次彻底的“觉醒”。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技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素材可以作为探究性的课题,我们教师要善于探索,勤于思考,充分挖掘教育教学资源,让探究式教学成为我们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自觉行动,使其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探究型”,真正实现学习的革命。总之,我们广大教师应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以真情实感去引导和帮助学生,使他们不断完善、发展自己,使其成为新世纪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 :1 八年级物理教科书(上、下),2001年版 2 2004年中学物理第1、2期,出版单位:中学物理编辑部 3 2005年中学物理第3期,出版单位:中学物理编辑部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