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选资料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2016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1、2016年考研大纲考核要求思想政治理论科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2)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沦是非。(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5)结合特
2、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2、考试范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4%)一、引论(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重中之重(重在理解)(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唯物主义辩证法)1世界的物质性(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观、方法
3、论和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和意义。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规律及其客观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唯物主义辩证法)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联系和发展的基
4、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唯物辩证法与“四个全面”战略思维。辩
5、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重点分析题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命题角度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 概率:90%)记忆关键词同一性-共存联系 转化 斗争性-排斥 分离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前提 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求同存异和谐共存(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6、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3)这一原理要求人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即求同存异,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
7、世界的有力工具,它是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方法。我们党的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方针,就是成功地运用对立统一学说的范例。这一原理还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和谐思想及其在事物发展的作用。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
8、效能,优势互补,推动事物的发展。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动力作用)命题角度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怎样推动事物发展的?(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 概率:90%)记忆关键词 同一性作用-利用 借鉴 转化斗争性作用-量变 质变互利共赢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或者说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由于矛盾双
9、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2)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矛盾双
10、方就是在相互利用借鉴,彼此转化中实现互利共赢的。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命题角度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 概率:90%)记忆关键词普遍性通过特殊性存在任何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理论同实践相结合(1)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和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
11、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只能通过特殊性而存在;任何特殊性都是普遍性,都包含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12、主义的哲学基础。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统一。四 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命题角度 矛盾的发展不平衡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 概率:90%)记忆关键词 主要起决定作用非主要起影响作用 互相转化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构成事物的多
13、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这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1)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则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非主要矛盾,解决好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比较容易解决;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也有影响,非主要矛盾处理得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2)不论主要矛盾或者非主要矛盾,其对立的双方中总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
14、主导作用,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此相应的便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一般说来,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非主要方面对矛盾总体的变化、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也会互相转化。(3)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不要把两者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15、重点论要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要以重点论为补充。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它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抓住重点,带动全盘;看问题时要看主流,同时注意支流;在克服一种主要倾向时,也要注意可能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防止思想上的片面性。(三)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1认识与实践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与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16、。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3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自由与必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重点分
17、析题五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命题角度1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题型:选择题概率:50%)记忆关键词对现象的认识对本质的认识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要经历两次飞跃,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但感性认识是“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所以,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
18、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命题角度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它对实践有什么要求?(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80%)记忆关键词互相依存 互相渗透感性经验与科学理论的结合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19、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
20、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实践中必须做到感性经验与科学理论的结合。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命题角度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需要具备什么条件?(题型:选择题概率:50%)记忆关键词获取感性材料制作加工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
21、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六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命题角度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与无限发展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80%)记忆关键词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事物发展过程永无止境 曲折失误但又要不断探索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2、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等因素的制约。恩格斯说:“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验、认识、再实验、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认识社会生活更是如此。我们党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到1978年十一届
23、三中全会以后才算达到比较完整、科学的认识。(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人们的认识超越于或落后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常常是“左”
24、的或右的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七 价值评价命题角度1价值评价的特点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概率:60%)记忆关键词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价值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2)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命题角度2价值评价的功能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概率:60%)记忆关键词精神驱动行为制约 实践导向(1)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是推动着实践不断
25、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2)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服从于实践目标的实现,即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3)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它引导着实践活动的发展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命题角度3价值评价的正确标准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90%)记忆关键词 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主导方面 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观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人
26、的价值的主导方面,个人价值是属于社会价值。在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这两个方面关系的问题上,应将后者放在首位,因为个人的贡献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先为他人,社会多做贡献,同时社会满足个人正当利益需要,这就是我们要弘扬的正确价值观。命题角度4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60%)记忆关键词 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 按照自己的需要 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与
27、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真理原则侧重客体性,体现了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社会活动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主体性,表明人活动的目的性,社会活动的多样性。真理与价值虽有区别,但又可以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
28、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主义历史观)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旧历史观的缺陷与唯心史观的创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国家的起源和实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
29、性。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含义和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的性质和作用。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人的本质。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重点分析题八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命题角度
30、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什么?这一原理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80%)记忆关键词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相对独立性-不平衡性、历史的继承性、能动的反作用加强文化建设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
31、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具体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其根源却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另外,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
32、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有重要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
33、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在当代中国,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要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
34、量的决定。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所有制和所有权。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剩余价值的实质。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
35、。资本有机构成。相对人口过剩。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资本周转及其速度。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其实现条件。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及其尖锐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具体表现和周期性。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国家职能和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本质及
36、垄断组织。垄断与竞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的垄断组织。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2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四、科学社会主义(七)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1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科学社
37、会主义的创立。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苏联模式的形成、特征及其作用。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及其发展的曲折性。无产阶级专政性质、最终目标和国家形式。社会主义民主。2.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3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在改革
38、中自我完发展和自我完善。(八)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理想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意义。“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0%)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精髓(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2毛泽东
39、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4.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二、中国革命理论(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政治纲领、
40、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
41、想。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依据、本质和总任务、动力(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六)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1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42、的提出和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学发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七)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3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四、“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43、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D、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重点分析题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命题
44、角度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题型:选择题 概率:50%)记忆关键词 十四大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精辟论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人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由此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在深刻总结传统体制下我国经济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及时吸取了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深入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思想,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45、命题角度2如何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 概率:100%)记忆关键词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3)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
46、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4)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命题角度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有什么特点?(题型:选
47、择题或分析题 概率:60%)记忆关键词基本分配原则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当时设想的按劳分配所依据的条件有很大的区别。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所表现出的特点主要有:(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主义唯一的分配原则,它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2)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马克思在预计社会主义社会已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条件下,设想按劳分配将在全社会范围内,由社会按统一标准直接分配给劳动者个人。而我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