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文题目:从汉字看中国文化指导教师单位职称评语:成绩:评阅教师签名:年月日评审委员会意见:盖章:年月日论 文 内 容 摘 要内容提要:文字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载体,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他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沿用多年的语言文字符号,她的点点滴滴无不承载着中华文化:她的形成,她的发展,她的成熟。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方向。那么从这些途径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特征。(本栏由论文作者填写)从汉字看中国文化内容提要:文字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载体,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他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沿用多年的语言文字符号,她的点点滴滴无不承载着中华文化:她的形
2、成,她的发展,她的成熟。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方向。那么从这些途径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特征。关键词:汉字 中国文化 精神内涵一汉字的形成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汉族人民用来记录汉语,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是汉族祖先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虽然对汉字产生的确凿年代还难以确立,但从文献记载与出土的文物来考察,至少在夏商之际文字就产生了。对于汉字的产生,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仓颉造字”。这一传说在传世文献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淮南子等古籍里,可见这一传说在战国晚期就已经广泛流传。到了东汉许慎为说文解字写序时,他将周易系辞传中记载的“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
3、契”的说法和仓颉造字说糅合在一起,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瞋,万品以察”。淮南子本经训中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便形成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虽然对于“仓颉造字”这一说法,古时就有人不赞成,到了现代怀疑者更多。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指出:“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然而,这一神话传说我们看出中国历史乃至中国文化的一些凤毛麟角。“结绳记事”是先秦时人们对汉字起源的一种猜想。据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的考察,在近代的美洲、非洲、澳洲
4、的土著人,以及我国藏族、高山族、独龙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都曾有过结绳记事的风俗。这些都可以表明结绳记事不仅是先秦人们对汉字起源的猜想,也是汉民族文化起源的肯定,上古时期的事迹记载和传达便都可以通过口头的约定而通过结绳的方式记录下来,但结绳记事却只能是一个起步阶段,时代的进步必将推动其发展。因为文字的产生是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关系还没有发展到使人们感到必须使用记录语言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之前,他们只可能直接用一个名称来记录事物。通常要到阶级社会前夕文字才有可能出现。这一点可以从传说中充分的体现出来。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即是阶级社会形成的前夕)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为了“统其事”而
5、令史官仓颉造字。在中国古代,史官的职责就是就是记录与编纂,在当时尚未出现国家机器的时期,这肯定是先秦人们通过“史官”这一职官名称套用史前传说任务的结果。对此,我们可以不相信“仓颉造字”的传说,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汉字形成的端倪。作为用于交流的文字,绝不是一个“生而能书”的圣人所创造的,应该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因时因地不断地观察、思考和创造,并经过若干年代的积累而产生的。如果历史上真的有仓颉其人,他最多也只能算是一个在搜集、整理文字方面做出贡献的人。而且历史上的“仓颉”绝不止一个。由此可以看出,在“仓颉造字”这一传说形成之初盛行着“天授神意”思想,这也
6、是符合春秋战国时期乃至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有利于统治而被统治阶级所宣扬的一种思想,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传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也正是说明了传说中的造字目的,就是为了统治。而我们今天所能见到最古老的汉字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或铸在铜器上的文字,但从出土的实物资料来看,甲骨文绝不是汉字的最早形态。因为它不但数量多(最少在五千以上),而且形体结构已经相当复杂,我们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发达的文字。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在西安市半坡遗址发掘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器上发现了一些符号。郭沫若先生认为:“刻划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我国后来的器物上,无论是陶
7、器、铜器或者其他成品油物勒工名的传统。特别是殷代的青铜器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划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类似。由后以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从郭沫若先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历朝历代的各类著名字画的印章应该是从这些“古老文字”中传承下来的吧。中国古汉字的真正起源我们到目前为止尚无法正式确定,但汉字的雏形应该和这些类似于文字的刻划有一定的联系,或者便是由此发展整理而来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一直传承的没有出现断层,我们根据从殷墟的甲骨文便能够作出正确的推断:甲骨文不是最早的汉字形态。在后来的考古发掘中又有
8、许多发现论证这一推论。因此,中华文化是有一定的逻辑性,有一定的关联性。我们不可能穿越时空来直接观察,我们只能够从考古发掘的实物和历史典籍的述叙中去发现去推测。当然这种推测是要从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一基础上出发,通过这一民族的文化来看传承文化的记录符号,这是符合文字发展规律的。因此,我们也可以发过来看,从文字来看一些文化特点,从文字的起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的一些特点:神话的传说宣扬的是一种统治思想“天授神意”,这一思想一直从奴隶社会流传到封建社会。印章文化也是影响深远,成为金石书画的一个传统,也为当今社会的古玩市场提供了一个长久不衰的元素印章收藏。在汉字的起源阶段,我们的中华文化元素便有如此多的文
9、化因素,那么它在演变发展阶段便会体现更多的中华文化。二汉字的演变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发展而来的。它的发展从形体上可概括为图形变为笔画,由复杂变为简单。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汉字的形体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篆文)和今文字(隶书、楷书)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起自商代以前,终于秦代。从出土的实物来看,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虽然已从图画演变为一种笔画简单的记录符号,但也还有一些文字在表形、表意上仍然带有明显的图形色彩,那时多数文字的写法也不固定。到了西周初期的金文,文字的形体几乎完全沿袭了商代晚期的金文风格,但到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的演变主要趋向于线条化,平直化,在文字学上称这
10、种字体为大篆,到了春秋战国时,由于书写文字的工具发生了变化,汉字字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除秦国外,东方诸国的文字更趋于简易和线条化,秦国继承了西周文字风格,到秦灭六国之后,李斯简易统一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于是出现了小篆。小篆比较春秋战国时的大篆来更加简单,结构也趋向整齐,存世的有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可代表其风格。它是秦代通行的一种文字。同时在秦代还有一种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隶书,也叫左书。它是把小篆圆转的笔画变为方折,书写起来也比较方便。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佐书,曰隶字。”一开始隶书作为篆书的一种辅助书体而存在的,但由于它比篆书书写
11、便利,所以很快就取代了篆书的地位,成为一种流行的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文字形体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是汉字形体演变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汉字的形体发展结束了汉字阶段。隶书的笔画一改篆书的圆转形体,笔势带有波折,使文字完全脱掉了图形的性质,成为便于书写的符号,文字也就走向了大众化的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这个更巨大的作用。到了汉代,隶书进一步发展,很快取代了小篆,成为当时主要的书写字体。另外在汉代除了主要字体隶书外,还出现了一种辅助字体草书(也有人称之为“草隶”)。大约在东汉中期,从日常使用的隶书中又演变出一种比较简单的俗体,有些学者称之为“新隶体”。到了东汉晚期,在新隶体和草书的基础上形成了楷书。楷书
12、出现之后,隶书和新隶体并没有很快就退出历史的舞台,经过长达两百多年的魏晋时代,楷书才最终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要字体在汉字形成进入楷书阶段之后,虽然在笔画上海在继续简化,但从形体结构上就没有多大变化了,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由篆文变为隶书是一次最重要的变革,这次变革使汉字面貌发生了极大地变化,对于汉字结构的改变也产生了极大地影响。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解散篆体,改曲为直。二是笔画的省略合并,隶书往往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比较简单的笔画结构。三是笔画的省略,即隶书有时直截了当地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四是改变偏旁的形
13、体。在篆文里,一个字用作偏旁的写法有着明显的不同。五是偏旁混同,隶书为求书写简便,于是就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变成形体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隶书的形成,使汉字所使用的“随体诘诎”需要勾画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的笔画组成的比较简单的字符,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这一时期的字体改变除了可以看出汉字发展符合文字的发展规律的最主要特点是由繁到简、提高书写速度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中感受到其中的一些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中国汉字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才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字体。这一方面说明汉字文化的积淀丰富,另一方面还说明了中华文化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一代代传承的文化特点。它不是先形成一个比较系统
14、的文字理论,再将文字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汉字的使用。这不仅仅是中国文化这一特点所决定,也因当时特定环境对其有一定的关系。当时的人们只是将文字运用于交流,最多的只是收集汉字,整理汉字;简单的归纳文字的特点,而没有深入的研究,形成一个有理论体系的文字系统。这也是古老中国文化不足点之一。究其原因是中国人的经验足够丰富,通过观察能够得出比较正确或者说得到令大多数人赞同的观点。这就使很多人沿袭前人的经验而不再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篆书到隶书形体变化,由不规则向规则发展,由曲变直,也说明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宁折不弯,人行端正。从一个人的字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特点,那么从中国人的字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特点。中国汉字
15、是由图形转变而成的,本身是曲折变化的,但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形成和发展,这也体现在文字的演变之上:由曲变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将中国的民族精神内涵赋予汉字之中,这样的中国字不是正代表着一个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吗?在汉字中体现的不仅仅是做人要堂堂正正,更能体现在宁折不弯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概的是“楷书”。唐朝张怀瓘书断中说:“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楷书整齐美观,横平竖直,波磔起伏,华饰似人,再加以一种内在的筋骨支撑着整个字体。可以说是把中华民族的品质完美体现。当然,文字的演变也保留着当时社会的一些文化特色。作为官方文字的篆书是作为文字史上一个很重大的变革,为什么很快被隶书所取代呢?这和当时秦朝的
16、文化制度是分不开的。秦朝的文字政策是“书同文”,传播文化的政策书“以吏为师”。“书同文”这就废除了六国的篆书,以小篆为全国统一的文字。而秦始皇准许并奖励草篆,这样就使民间所通行的草篆登上了大雅之堂,促进了由篆向隶的改变。同时秦朝“以吏为师”,官吏为教学之便,把自己使用的手头字体教给大家,从中起到了推波助澜和普及隶书的作用,因此,隶书很快以其自身优势取代课小篆。汉字经过不断地发展、完善,逐渐达到成熟。这样中国古代文人便用文字为载体,创造了许多有趣的游戏,以达到娱乐的目的。三汉字的游戏由于汉字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汉字不仅是严肃的,更是生动而富有谐趣的。汉字衍生出的很多游戏供人赏
17、玩。灯谜就是汉字游戏中的一种。灯谜又称明文虎,猜灯谜,也被称为射、解、拆、打虎、弹壁灯、商灯等。现在,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灯谜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廋辞”(也称作“隐语”),当时由于列国纷争,有不少说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说出自己的政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国语晋语中记载:“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廋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时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的说法。我国南朝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
18、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而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此语概括了谜的特点:委婉。离合诗和回文诗也是很有趣的文字游戏。离合诗是指用拆字的方法写成的诗,它是一种古老的汉字游戏。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说:“离合,字相析合成文,孔融渔父屈节之势是也。”最早的离合诗就是东汉后期孔融所作的离合郡姓名字诗(其首句为“渔父屈节”)。北宋诗人黄庭坚的两同心有句云:“你共人女边着子,争知我门里挑心。”女边着子是“好”字,门里挑心是“闷”字。还有脍炙人口的句子:南宋词人吴文英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都是用的
19、拆字法的离合体。回文诗,也叫做回环诗,正读反读都能读通的句子,也有将文字排列成圆圈的情况,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文字游戏。回环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依托或排斥的关系。例如,吴绛雪的四时山水诗春景诗其诗云:莺啼岸柳弄春情,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整首诗用了七个字,便从各个方面描绘了春景,还使整个诗意趣盎然,新颖好玩。对联也是有趣的一种汉字游戏,它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的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如今春节,每家每户贴春联的习俗便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如果说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花园的话,那么“拆字联”就是这个花园中的一朵奇
20、葩,它变化无穷,妙趣横生。例如,江南才子唐伯虎的一副脍炙人口的拆字联“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八目尚赏,上风赏月赏秋香。”此联巧妙之处在于把“十口心”合成“思”字,“八目尚”合成“赏”字,而又一气呵成,文从字顺。还有一联也很巧妙。从前有两姓联姻,男方姓潘,女方姓何。举行婚礼这天,一位宾客赠给他们一副对联恭贺新禧:“嫁得潘家郎,有水有田方有米;娶得何家女,添人添口又添丁。”此联上联以“水、田、米”合成“潘”字,下联以“人、口、丁”合成“何”字,既暗含双方的姓氏,又表达了对新婚的美好祝愿,机智谐趣之中增添了喜庆的气氛。民间花鸟字更是将汉字艺术化。花鸟字是一些民间艺人用一些花卉和禽鸟的图案拼凑成汉
21、字,又叫龙凤字、多彩花鸟虫草组合书法、藏字画、字谜语、飞帛板书、意画文字,又因为常常用于书写某个人的姓名,故也有叫做名字作画。近看实际上是一些花鸟画,远看整体却是一幅字,这种字画结合的艺术形式被称作花鸟字,是一些节日集会中才可以看得到,不过现在我们经常可以在路边摆摊处看到创作这种花鸟字的民间艺人。早期的花鸟字画大多是写的一些吉祥话儿,以祈求吉利;现在我们在庙会见到花鸟字花则是以顾客的姓名为主,购买者的目的也由祈求吉祥变为猎奇。花鸟字作者利用特制的多彩画笔,能够快速描绘出简洁的物形等代替文字的笔画,利用文字交融的结构形式巧妙地将字、画融于一体,表达出吉祥喜庆等多种效果,同时又增强了文字的意趣及视
22、觉冲击力。花鸟字既有传统国画的干净利落,又有西洋画的鲜艳色彩,飞龙、舞凤、花草、小鸟、蝴蝶、鱼儿相映成趣,令人百看不厌,故有“书法家难起笔,画家难润色”之说。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文字游戏很多是寄托美好的祝福,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其目的祈福祝贺,我们不难看出中华文化的人文特色:祈福,祈求平安。对自己,对亲友,对其他人的美好祝愿。字谜作为汉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字现象。它依据方块汉字笔画繁复,偏旁相对独立组合多变的特点,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对汉字有独特的理解,另一方面它也作为政治斗争和图谶术数的一种手段,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含蓄性,这种文化体现了其不直接表现,只是将自己的想法委婉的表现而不是直接表露。这样的
23、方式看似毫无目的,不明白其内在意图的是不能理解的,实际上它有很强的指向性。在春秋战国时期,策士是很需要这种表达方式的。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游戏,作为茶余饭后,节日庆典中消遣打趣,营造气氛的游戏便走向了大众化。所以这样中华文化含蓄性的特点就影响了中国人,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的心愿都是用很含蓄的方式表达,很大程度上是受这一文化风格影响的。体现中国人含蓄的还不止字谜呢。拆字联也能含蓄的寓讽刺于其中。例如:咸丰年间,有一位叫卜昌的地方知府,他学问很好,便恃才傲物。有一天,他来到一家学馆,见两个学童正在读书,便想卖弄学问,于是同两学童对句。卜昌笑着说出一联:“两火为炎,既然不是盐酱之盐,为何加水变
24、淡?”一学童面带微笑,对道:“两土为圭,既然不是乌龟之龟;为何加卜为卦?”卜昌一听,明白这是骂他作乌龟,气得满脸通红。另一学童见卜昌丑态,也对道:“两日为昌,既然不是娼妓之娼;为何开口便唱?”卜昌一听更生气了,可是两学童对得文韵俱佳,他也无可奈何。这一故事不但说明拆字联含蓄得寓讽刺于其中,当我们引为笑谈的时候,也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另一特点谦虚。卜昌骄傲得到处炫耀,最后却无地自容。从中不难看出它是在劝诫我们做人要谦虚,须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可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这样中华文化的谦逊特点也在此体现了。中国文化体现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汉字上体现出来的只是其冰山一角。但是从汉字中却可以看出中
25、华文化的特点。可以说文字承载者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的内涵,更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文化特色。从其形成上看,它为表意文字,绝大多说汉字都是有其特点和典故的,是中华文化的发源:从其演变来看,它相容并蓄,吸收各族文化精华,根据自身特点简化,形成气势磅礴的楷书字体:从其汉字的运用上来说,它也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字游戏,寓机智,讽刺,幽默,劝诫,祝福于其中,表现形形色色的文化风格。可以说汉字的发展史诗中华文化的发展史。究其原因,它是中国文化的传播的工具,更是中国文化体现的宣板。参考文献:汉字与历史文化 作者:王贵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汉字文化学 作者:何九盈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汉字字源 作者:骈宇骞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