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年秋季学期 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案 备课主讲人:王贵和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教学目标了解背景知识,战国策。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其深层次的审美感受。教学时数 3课时教学方法 读、议、析教学过程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据说陈凯歌一直很喜欢读史记,刺客列传更是百看不厌。这促使他产生了把“荆轲刺秦王”这段史实搬上银幕的冲动,拍摄了影片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2、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一曲,千载有余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荆轲刺秦王。(板书:荆轲刺秦王) 简介作者作品1战国策其书战国策主要记载我国古代东周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活动,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战国策又称国策3,也称短长书。为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i h)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
3、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2时代背景公元前年(秦王政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样的策略。 读课文,正音谒y说yu於w揕zhn拊f盛chng淬cu濡r忤w和h徵zh瞋chn发f遗w
4、i蒙mng见xin还hun箕j踞j创chung 读课文,对照注释,口译全文,反复读 作业1读熟课文。2完成字音字形练习。 第二教时 读课文16段 师生共译16段进兵北略地(掠夺,夺取,如“攻城略地”)微太子言(即使没有)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果真)今行而无信(凭信,信物,名词)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窘,不得志,走投无路)愿足下更虑之(改变?)乃遂私见樊於期(暗地,偷偷地)秦之遇将军(对待)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眼泪)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而燕国见陵之耻(被欺凌)将军岂有意乎(是否)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袒露一只臂膀)乃今得闻教()既已(止,完)函封之(匣子,用匣子,名作状)于
5、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预先,事前) 读课文711段 师生共译711段,点析重要词语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以为迟,嫌迟缓)日以尽矣(通“已”)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使使以闻大王 作业1背诵。2读记重点词句。第三教时 读课文11末段 师生共译11末段,点析重要词语至陛下群臣怪之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边鄙之人)图穷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自引而起,绝袖被八创事所以不成者 总结归纳(荆轲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 荆轲刺秦王精彩情节人物性格(荆轲)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胸有城府人物对话 易水送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场面烘托 廷刺秦王机智沉着、视死如归动作、表情 课堂小结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在作文时加以运用。 作业1读熟课文,完成文后练习。2完成字音字形练习。3完成配套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