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学教育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颍上县慎城镇第二小学 杨侠内容摘要: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更新、更高的要求。想象是智力活动中最具活力的方面,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要培养创造力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小学生由于受水平、能力的限制,思路比较狭窄,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想象力,开展创造性学习的最佳时机。有了想象,才有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创新不是自发产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要靠逐步培养形成。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教学改革目标不断深入的今天,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极为重要。关键词:数学教育 想象力 培养正文:新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适应这种形势,教育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如下的新课程改革正体现了创新思想。要想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重视教学观念,重视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重视学生思想观念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一、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
3、动,在人的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1)想象是智力活动的向导。人们通过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获得大量的信息和事实,想象是对这些信息和事实进行加工改造之后更深化的认识。(2)想象是个体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多数是通过教师、书本,用语词或图表、模型介绍给学生的,只有使这种介绍在学生头脑里形成了与概念相应的形象,才能理解和掌握知识,否则只能停留在机械识记的水平上。任何学科都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3)想象能够使学习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现成的知识,而往往具有很大的创造性,是一种不同于科学发现的另一种形式的创造性活动。爱因斯坦
4、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因而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二、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性。想象也叫想像。它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在这里解释“想象”一词呢?因为当今社会中,青年人、成年人都逐渐失去了想象能力,而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儿童少年也面临失去想象能力的威胁。现在的孩子迫于教师与学校的应试教育,迫于繁重的作业,迫于家长的殷切希望,更迫于社会生存的激烈竞争;他们被迫远离娱乐,远离电影与电视,远离与学习无关的书籍、报刊;不是老
5、师与父母,就是自己把自己牢牢的禁锢在教室中、书房里。孩子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去挥动他们想象的翅膀,他们的那双稚嫩的翅膀还没有发育成熟就被斩断了。数学作为一门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实际上处处都强调了学生的想象力之重要。从平面图形到空间图形,从数到式,如果离开了学生的想象力,那么数学学习也将苍白无力,困难异常了。在数学学习中,如果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单一的模仿式教学,培养的顶多是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与模仿能力,而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了。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以下作用:1、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是一定可以想尽各
6、种办法来干好这件事的;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被充分激发,那他的学习过程将充满了动力、充满了快乐的。数学学习中有许多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能充分了解到数学知识中的有趣问题,能充分认识到数学美,充分了解到数学对现实生活的服务功能。数学学习本身就包含有一些相对枯燥、甚至是一番痛苦的学习过程,我们教师要想出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乐观的面对这些过程,使他们学习时感觉苦中有乐,充满想象与“盼望”。当一个学生用他丰富的想象力独立完成了一道相当难度的数学题时,你能体会到他内心的喜悦吗?他必将以更大的兴趣、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数学学习中常用的
7、“猜想” 、“探究” 、“推理”实际上就是“想象”在数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创造性思维又叫创新思维。它是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能超越传统的习惯思维的束缚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必须有创造性的想象的参与。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协调好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千方百计的通过各种手法、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维、肯动脑筋、力争有所“突破”,使之放射出“创造性思维”的光芒。三、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策略。1、转变教
8、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是改革课堂教学的前提。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创造,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1)确立新的教学质量观。现代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文化知识、推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而直接担负着开发新生产力的重任。其评价标准,只能看是否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以及最终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2)确立新的教学价值观。一是根据社会需要,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为创新能力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二是根据学生自身发展需要,让学生身心健康,快乐地学习,“为每一位学生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3)确立
9、新的人才观。教育的成功就在于使每个受教育者能得到充分发展,为将来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奠定基础。以此确立创新教育的人才观:“不求人人高分或升学,但求人人发展或成才。”(4)确立新的教师观。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决定了过去教师处于居高临下、主宰学生的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扮演组织者、引导者、主持人的角色,去诱导学生好奇心理,引导学生主体研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领导学生科学观察,辅导学习困难学生,而不应扮演“我讲你听”,“我考你答”的说教者,甚至木偶操作者的角色。(5)确立新的学生观。学生绝
10、不是接纳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六让”:书本让学生看,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想,课内让学生练。2、精心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教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使,是合理的推导。教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教学发现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教学思维。并且,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自终地主动参与,体会教学知识探索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
11、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教者引导学生通过度量、剪拼两个锐角以及拼成一个长方形等方法,得出: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了充分的了解。此时,教者及时引发学生展开猜想:“请同学们猜一猜,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由于受某种思维障碍的影响,就有学生猜出了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180度,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度的错误答案。此时,马上指出:“这个猜想对不对,还需要我们用实验来证明。”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证明: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一样,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不失时机地引
12、导学生猜想,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的状态,还可使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初步勾勒出知识的轮廊,从整体了解所学知识内容。3、充分开展“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改变“学习方式”成了最常听到的词汇之一,这次“课改”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它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特征。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开展好探究性活动呢?(1)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数学是抽象枯燥的,若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对于小学生来讲,建立空间观念是较难的,必须借助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的大量感性材料才能进
13、行。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例如,在“观察物体”一课时,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把从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如在教室里从不同角度拍出照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找出拍照的方位;在练习中找出几位正做好事的同学背景照片,让学生猜一猜,找一找是谁做的;把撕破的照片拼完整,并说说这张照片拍的是物体哪一面;想一想人哪个方位给别人拍照最合适等等。通过这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的活动,使空间知识贴近了学生,同时也延伸了学习,从而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展开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了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
14、念。(2)构建“活动探究交流反思”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活动:这里指数学的实践活动。其形式有讲数学趣事或史话、看动画、做游戏、动手制作、用尺规作图、室外测量、用特殊值算算看、以及尝试解题等,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动用眼、手、脑等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试一试、想一想的活动中获得具体、直观、感性的经验,同时也会在活动中遇到各种新问题。这些经验的差异性和问题的新奇性与疑惑性,将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同时这些经验或疑问本身又为进一步的探究提供支持。探究:人类学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有多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
15、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等。因此,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试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有利于学生在问题提出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如果活动的设计达到了前述的目的,那么学生在活动中便会自然的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只需要适当的组织引导,确定适宜的探究方向与目标,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积极主动的去探索蕴藏着的数学本质与规律。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有限,教学中探究活动经常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以“探究交流统一思想继续交流”形式的多次完成。交流:如果说探究发现是一种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那么,交流就是一个集思广益、提炼升华的学
16、习过程,是探究的深入与动态发展。这里的交流指的是多方面的群体交流。记载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交流的内容是在探究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分析、推断的情况以及探究的结论等。为此,教师一方面在课前应预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主充分的讨论;另一方面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要变“及时评价”为“延迟评价”,教师不要轻易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不要用言语和表情干扰学生的思维和发言;要变“二值判断”(对或错)为“多值判断”(好或坏、难和易、简和繁、常规的和创新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即使学生得到的结论是错的或不完整的,
17、也不要一下子指出来,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鉴别、自我“顿悟”。反思:在活动、探究、交流过程中学生形成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最终需要经过学生的积极反思而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与自己的思想方法。它需要在教师的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梳理与总结。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是千变万化、灵活多样的。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课堂上要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就必须精心创设情境,采用“变式”教学方法,巧妙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中,感受真情、真意、真理。要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让学生与教学内容同欢乐共甘苦,让学生的喜欢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正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展,使创新教育落到实处。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创造环境!参考书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邢永富主编3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湖北教育,2006年第四期,沈清华著5当代教师职业道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赵宏义主编6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