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特殊教育学校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 孙雪梅 众所周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很紧密,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通过生活化赋予数学更活跃的更旺盛的生命力。课堂教学若能生活化,能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更实在。生活问题数学化,要防止“形式过场”,关注数学体验,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是生活化数学课堂中引入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有的教师只重视生活化的外在形式,忽略学生对生活问题数学化的体验。因此,在生活问题数学化过程中,切忌走过场,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生成、形成“再创造”过程,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数学化探究体验,增
2、强学生的探究动力。我曾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获得一点这方面的体会,现与大家共勉。一、从理解概念着手。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时许多知识和内容就是围绕概念来展开的。概念中的语言高度概括、精炼、抽象,要让聋生理解此种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对他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因而,教师必须把这种语言具体化,也就是能具体化为聋生能感知,体验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生活实例。例如在教学比例尺的概念中,分清概念中所涉及到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非常关键和重要,聋生理解起来,感觉难度挺大。有一次教学,我这节课主要就是让聋生理解比例尺这个概念,我首先在黑板上贴一张白纸,然后提问:“你家到学校有多远?”有学生回答出,有一百
3、五十公里,我就告诉学生,这一百五十公里表示的就是你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随后,我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贴着的白纸上画一条线段来表示家到学校的距离,让其说出所画线段长,这就是图上距离。接着,又让一名学生画出另一条线段来表示家到学校的距离,这就是图上距离。这样,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就能分辨清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再把它们列成比就是比例尺了。二、赋予和培养聋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对几何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教学中,是培养聋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最佳机会。几何形体都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高度概括,在教学中,就必须联系生活中的物体原形。有一次,教学一道应用题(求50节铁皮做成的烟囱,共需铁皮多少)。我让
4、学生联想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过这种烟囱,有学生回答出,在冬天,我们烤火取暖时,伸出墙外,内接火炉的烟囱是一节一节的,我继续让他们想象这种烟囱的形状,然后拿出一张长方形的铁皮,让学生将其变成其中一节烟囱的形状,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再借助实物,使学生看到求烟囱所需铁皮,实际上就是求这个圆柱的侧面积。三、把线段图换成示意图,对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具体化。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经常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如行程问题的教学中,我们就经常采用,但有时,我们感觉,还要向学生解释线段图所表示的含义,这样有时,就不如示意图来得直观,更易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在追及问
5、题应用题教学中,书上画一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我换成示意图,用两块磁铁吸于黑板,分别代表甲、乙两人。甲先走,让学生上来移动磁铁,并画出甲行走的路线,乙开始追甲。他们两者是怎样行走的呢?通过两条路线来表示他们是怎样行走,然后让学生思索关键性问题,甲、乙两人在哪段所用时间是相同的。解决了这个关键性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通过示意图,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更生活化,学生更能感知理解。四、要尽量创设童趣、童乐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爱玩等心理特征,在课堂上不断掀起兴奋点,还教学于生活的原汁原味。如做游戏,学生动手操作等方式,都可很好地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所学知识。
6、我在教学用“正”字法收集数据时,在学生了解了这种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后,让学生亲自试一试用这种方法来收集数据,我选择了抛硬币的游戏。我首先介绍,我们现在抛硬币20次,统计一下硬币正面朝上和背面朝上的次数。学生很感兴趣,我选一名学生来抛硬币,让其数数抛20次,我则和其他学生一道进行统计,我看得出,学生们都非常认真地在自己的纸上画“正”字来统计,都希望自己统计出的结果正确无误。抛完20次后,我们一起对一下统计结果,统计结果正确的学生高兴地挥动双手,说自己胜利了。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印象深刻,记住了这种收集数据的方法。五、课堂上随机生成的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发现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应选择最贴近聋生实
7、际生活的实例来发挥学生感知、体验最大功效。聋生有什么实际经验,对什么最清楚、感兴趣,教师要不断地去发现。有一次,教学“多少的认识”,目的让学生认识谁多、谁少,在比较的基础上,说一说谁比谁怎样。我在黑板上画三角形()和小方形()让学生进行比较,并说一说,效果并不明显。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学生说起来比较费力。此时,我机灵一动,让学生对本班的男、女人数进行比较,应该是他们比较熟悉的。于是,我提问:“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哪个多?”,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于是,我接着让学生说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印象深刻,效果就明显。首先,生活问题要具有挑战性。只有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经历
8、生活问题数学化过程,他们才能获取丰富的数学化体验。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笔算加减法”时,如果这样引入新课:出示本校课外兴趣小组外出参观人数的信息男生12人,女生35人。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出12+35、35-12加减法算式。如果这样教学则显得平淡,学生体验必然苍白。如果改变为:出示本校课外兴趣小组外出参观人数的信息男生12人,女生35人。问:“如果学校给每位学生一瓶矿泉水,学校准备3件(48瓶)矿泉水,够发吗?我们该怎么思考?”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可以先求出学生总人数,再比较,引出加法算式:12+35。还可以先把48瓶矿泉水发给男生每人一瓶,算出剩下的瓶数,再与女生人数比较,引出减法算式:48-35。
9、或把48瓶矿泉水先发给女生每人一瓶,再将剩下的瓶数与男生比较,引出减法算式:48-12。这样的新课引入从“学校准备的矿泉水是否够发”这一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入手,引领学生主动将生活问题提炼成“先求总人数”或“先求剩余数”再进行比较的数学问题,进而用抽象的算式表示出来,由于学生充分体验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思考过程,所以丰富了学生的数学化体验。其次,数学化要突出探究过程。在生活问题数学化过程中,教师主观地指令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会挤缩数学探究空间而冲淡学生的数学化体验,导致数学化过程脱节,只有探究的“形”,没有探究的“味”。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教师提出:我们明白了什么叫长方形的周长,下面请大家
10、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贺年卡,量出它的长和宽,算算它的周长是多少?表面上联系了贺年卡这一生活问题进行教学,实际上学生并不知道贺年卡里的生活问题是什么,以及这个生活问题是怎样抽象成长方形的周长这一数学问题的。正是由于教师强行让学生参与数学化过程,导致学生对数学化体验不深刻。因此,要把数学问题的探究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真切地体验数学化过程。就上例而言,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长方形周长计算问题的提出过程:(1)猜一猜。如果给长方形贺年卡镶花边,应该从老师提供的三种长度不同尺寸的彩带中选择哪种长度的彩带最节省?(2)议一议。要准备确定、选择彩带的尺寸,要研究哪些数学问题?要收集哪些数据?从而引出
11、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数学问题。这样,把从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生成过程,就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化体验 六、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中,应避免就题解题,要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好的途径就是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学生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真正有作用,就更感兴趣,更愿意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完圆柱的表面积之后,我拿一个圆柱形纸筒要学生计算一下用纸多少,通过让学生先测量其底面半径或直径,再测量出圆柱形纸筒的高度,然后让学生计算,最后把圆柱形纸筒展开,看看实际算的用纸面积。总之,要不断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多联系,让生活的原汁原味在课堂上呈现。教师带领学生对生活中的经验不断进行概括、总结,才能真正让聋生主动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