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为了使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能很快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进一步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结合行业现状和我校实际情况,在制定10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改革力度,对现有的课程进行了整合。为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走访了一些企业和兄弟院校进行调研工作。一、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背景2009年9月至2011年3月,电气自动化专业老师先后到宇通客车、天煌科技、郑州污水处理厂、奥的斯电梯河南公司、同济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调查,了解了企业对专业人才
2、的需求现状,听取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意见及建议。2008年1-10月我国电气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1.87%,出口同比增长了40.2%,全行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1509.11亿元,同比增长37%,高于全行业销售收入增速5.13个百分点,行业依然保持较高的景气度。2011年3月至2011年6月,我们对往届的毕业生进行调查与回防,收到的61份反馈调查表。其中有国有企事业单位、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涉及的行业有电子电气、制造加工、电力系统等。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企业中具有高职及以上学历的职工比例比例范围/%10080805050303055以下有硕士有博士单位数/个18111
3、71024625分布比例/%31.019.029.317.23.579.343.1企业单位的自动化水平自动化水平高较高一般较低低单位数/个7261710分布比例/%13.751.033.32.00企业单位的发展趋势发展趋势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单位数/个2324600分布比例/%43.445.311.300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企事业单位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程度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和引进,大大提高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程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员工的操作环境,降低了原材料消耗,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为企业带来了大的经济效益。反馈信息还显
4、示了企、事业单位使用的生产设备和主要技术大多采用引进与自行开发相结合的方式。三、企事业单位对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统计表明,企事业单位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按需求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及相关的技术基础理论水平。电气自动化设备维护、改造能力。计算机控制技术能力。外语综合能力及科技写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基础等。企事业单位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培养有待加强的方面的建议主要有:专业面要进一步拓宽,要有一定的机械加工、生产工艺、设备、电气技术及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了解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背景和主要领域控制对象的基本知识。介绍最新的自动
5、化技术和自动化产品。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场调试和操作的能力。增加工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增强市场意识方面的知识教育。跟踪新技术的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敬业与拼搏精神,合作精神。对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度,沟通与协调能力等。文字及表达能力。四、近5年各单位录用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情况及今后5年左右的需求状况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的工作领域也非常广,因而所有回函单位在过去的五年里都录用了一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根据行业性质和企事业单位的规模不同,录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
6、数(高职、本科、硕士、博士)从几人到1000多人不等。近5年各单位录用的高职及以上电气自动化技术类毕业生占总录用人数的百分比录取人数802080152010155105以下单位数/个420411119分布比例/%6.934.56.919.019.015.5调查显示,这些学生知识面广,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强。特别是有较强的系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了解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国内外先进的仪器仪表,能够围绕企业的要求开展工作。目前企业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大多为本科和高职,主要从事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工作。关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及能力表现的统计结果如下。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
7、质及能力表现从事工作性质所占比例/%工作能力强/%较强/%一般/%研发24.634.549.615.9管理7.733.656.89.6营销25.315.467.217.4生产29.130.654.115.3售后服务13.352.537.510.1在对今后5年各单位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0%左右的企事业单位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另外30%左右与过去5年持平,且对高职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所增长。五、调查反映的问题及几点认识1、专业教育的面偏窄,需要进一步拓宽不少企业提出学校的专业教育除了要学习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应学习有一定的
8、机械加工、生产工艺、设备、电气技术及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了解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背景和主要应用领域,这样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否则,培养的学生需要较长的适应时间,甚至还要经过专门知识的培训和学习。2、学生缺乏市场意识,市场需求分析能力不足,常常就技术论技术在工程教育中,缺乏基本的经济分析和市场需求预测分析,因此,绝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的市场需求知识、市场需求分析能力都十分不足。另外,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源主要来自市场需求,而相当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对此尚未形成强烈、迫切的认识。学校理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与指导。3、“创新意识与策划能力”不足调查中企事业单位认为学生普遍“创新意识与策划能
9、力”不足,说明我们培养的学生原始创新活动少,模仿性创新不多,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更少。为此,我国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品少,造成企业参与国际技术的竞争力低,经济效益低。从教育的角度看,问题出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上。学生知识面狭窄,课程内容落后于时代,缺乏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学科、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从而不能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讨新知识的创新欲望。教学方法呆板,过于重视考试和成绩,缺乏启发式、研究式的学习氛围;重理论、轻实践,重计算推理,轻实验论证,理论脱离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众多企业家强调,高职高专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教育应注意理论和
10、实际紧密结合,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企事业单位对大学教育提出的又一点建议。现在的学生虽然高考作文好、计算机应用熟练、外语通过等级考试,但自然科学的文字功底浅,表现出归纳总结能力差、对事件或具体的工程技术状况表述不清,甚至词不达意。虽然素质教育、文化氛围在高校也提了不少年,也加强了这方面的建设,但如何实际的用在生产、开发和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交流、总结中,还明显不足。5、非智力品质有待提高调查告诉我们,所有的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非智力品质都有强烈要求,它们都要求学生具有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作
11、风,敬业与拼搏精神,合作精神,甚至要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只有能够战胜困难和失败,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可能赢得创新成果。而目前,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动力、创新目标和百折不挠的创新毅力都较缺乏,我们的社会、家庭及学校教育对此都未能给予足够重视。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与企业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强烈感受到社会对电气自动化类应用型人才的强烈需求,看到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所需求的人才之间还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势在必行,而且非常迫切。六、电气自动化类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环节的意见和建议在走访与调查中,企业老总认为电气自动化类企业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技能型人
12、才。1、电气自动化类企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电气自动化随着国家对机电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信息技术作用于生产的各个分支引起传统理论的根本变化,新的概念和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工程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现代设计方法等学科高度综合交叉,使自动化技术开始脱离经验的、感性的、偏重于技术的模式,向着自觉的、理性的,逻辑的偏重于功能目标的设计理念发展。企业对这种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很大。2、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三段式框架是否能够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自动化类人才培养一般模式具有工程高等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三段式框架。基于这一框架,由主干课构成自动化
13、技术类人才培养的主要知识系统,由其他课程构成关联知识系统和辅助知识系统。教育实践证明,三段式框架是符合工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教育结构。但是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在这一基本框架下,如何认识现代的思想和方法类人才培养中主要知识系统,关联知识系统和辅助知识系统;处理专业与课程建设、基础理论和专业教育的关系是在培养模式层面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规划的重点。由于原有一般模式的自动化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新的工业时代,在信息技术的注入和冲击下自动化类人才培养的模式也不断的进行适应性调整,由于强调的特色和专业建设的重点不同,相同专业的培养模式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别。但是,由于系统的自动化专业教学和满足信息技术
14、发展的需要与有限的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的矛盾。和对于自动化工程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模式专业改革方向把握不准,或担心增加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会冲淡原有专业属性,都可能导致从比较保守的角度规划的教学体系,不能突破以原有学科教育进行规划的思维定式。而仍然强调保持体系的完整性、理论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不能突破在课程设置上围绕专业技术的内容多,技能教育内内容少的的课程设置。不能突破主干课不包含信息技术领域的课程的专业思想。而只是在原有教育框架上,增加一部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经过对于传统的、经典的理论教学内容反复研讨形成对于原有的体系的微调和课程内容的压缩,一方面原有的东西不能放弃,另一方面又要被动的增加顺应时
15、代要求的内容,相关领域技能教育的必要内容又要以大量的选修课形式出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不能自觉的、逻辑的、主动性的作出前瞻性的调整,而是不断地进行被动填补和修改。培养模式不能形成有机的、统一的整体。课程体系中大部分的课程内容仍是经典的,方法仍是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离散,不能构成一个系统的教育环节。故而,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相对比较比,教育内容膨胀,经典的、针对性专业教育内容占有大量的教学时间和课程设置空间。理论课时显式减少实际课时隐式增加。教育体系改革的重点内容置于次要地位,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3、毕业生的素质需进一步培养在调研过程中,有人力资源部经理提出:当前就业的大学生缺少
16、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并建议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加强应用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礼仪礼貌、吃苦耐劳、责任心、团队意识的训练。七、自动化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环节存在问题分析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传统的自动化人才教育的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盲从性。对于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虽然有一定的定位,但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通过“重新组合”国内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和课程来确立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套用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自身的特色并没有形成。2、社会适应性差 自动化技术类人才的培养从某种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忽视学生毕业
17、后所从事的职业定位,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有脱节现象,滞后于市场需求,更难以与国际接轨。校企联合目前还只停留在口头上,缺乏长期的、系统的、实质性的合作。学生实习往往只能做一些简单而重复操作的事情,得不到很深的感性认识,社会适应性差。 3、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目前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必须的基本文化科学知识和自动化技术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生产、服务、营销第一线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着重专业知识、轻思想道德、情商的训练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养出来
18、的学生难免因自负、轻浮,对工作挑三拣四,得不到企业重视,并最终流失。八、拟采取的对策和措施1、以行业为导向,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随着制造业的高度发展,新的岗位需求不断出现。我们将适时组织教师及企业人员共同参加人才需求调研、超前预测分析工作。根据岗位需求情况,设置或调整专业及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所培养的毕业生符合行业需求。2、以能力为本位、素质为基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的制定中贯彻适应性、整体性的质量观。在企业提供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由我系专家与企业精英、行业专家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分析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等基本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3、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
19、的调整思路1)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基础文化课与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应用型人才是本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在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时,我们始终坚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改变原来单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健全人格,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2)努力构建“职业能力本位”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职业技能课程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从满足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出发,分析其职业能力结构,构建该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首先,按其职业能力、岗位结构设置课程模块。我们根据国家关于高职高专发展规划的要求,大力革
20、新教育观念,在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上,努力摆脱一般院校“学科本位”的课程设置思想的束缚,建立以自动化技术 “职业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PLC控制技术、单片机设计、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为本专业群各方向的主干课程。3)以突出专业特色为重点,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原来基础课程设置过多、课时量偏大,为了突出学生的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在课程体系调整中,除增加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时数外,注重“理实一体”。为了让学生适应在岗位群内可转换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就必须增强实践技能课程的通用性,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继续学习的能力。4)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力度大,现代技术含
21、量高。形成了特色明显的针对就业岗位的教学内容新体系。通过广泛的调研及专家论证,确定了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项能力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课程进行了重组或新开课程,构建了能力岗位型人才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时,按照专业群中大平台、小模块、定方向的原则,课程设置共分三大模块:即公共与基础课程模块、技术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多门主干课程进行了重组或整合,特色明显、效果好。此外还重点对电工技术和电机及控制两门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增加了课程的实用性。我们的思路是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刻地改革。在人才培养上,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下得去、留得住、
22、用的上的高技能人才。我们要避免出现高职毕业生出现理论不及本科生,操作不及中职生的尴尬局面。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学制改革不是简单的压缩课程,而是要在经过充分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适当的压缩那些对企业用处不大的课程内容,以实用为基础。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材内容,一切都以就业为导向。我们将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在企业的不同岗位上究竟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群的平台课程以及方向课程的教学内容。最后我们要改革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实用为基础,将案例教学提到重要位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23、能力。因此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学上我们应该注重联系企业的操作实例,尽可能联系实例来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的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操的能力。4、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 高素质的教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就必须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优秀的专业教师应该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既能熟练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采用多种形式培养专业师资;鼓励教师参加并取得国家劳动部门组织的各种资格证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现代教学手段,扩大师资培养的规模;鼓励教师利用假期进行顶岗实践,以提高专业教师理
24、论联系实际的能力。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项目开发按照与企业技术同步的原则,所开发的项目重在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争取与校外实训基地有一些实质性的深度合作,既利于本专业学生实训,又利于对社会服务,一举双得。另外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各实训部的建设。6、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工学相结合的探索及措施1)优化教学方法加大再造力度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废除注入式的满堂灌,推行互动式、研讨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由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5、为主,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教育与能力的训练,使学生通过教学不仅能掌握系统专业知识,而且还能获得独立思考与更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要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专题研究法、模拟课、社会实践等。2)培养综合素质加强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这样的学生才能够有条件在企业中充分施展才能。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注意仪容仪表,说话文明礼貌,培养吃苦耐劳的品德和较强的组织纪律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掌握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宽新市场、服务再创新的素质。 撰写人:田红彬 熊新国2011年6月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