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的培养内容摘要:新课标对语文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本文在营造氛围,交流情感,使学生想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乐学;分层教学,指导学法,使学生会学;提出问题,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学等方面来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作了一些探讨。关键词:新课标 主动性 独立性 自主性学习品质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
2、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教育的本质功能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教学应围绕教育这一基本功能开展系统的教学双主体活动。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很常见的是:烦琐的讲解,频繁的提问,大量的板书。这样的教学,高耗低效,一部分学生的智慧被滞化,个性被扼杀,能力被抑制,品德被异化,这种教学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精神。要想改变这一状况,教学过程必须优化方可实现素质
3、教育的根本宗旨,即实现教学过程的高效应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此我校围绕现代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学的任务,人才素养的提高这一中心,确立了“小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的培养”的研究课题。下面结合我几年来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 1、营造氛围,交流情感,使学生想学情绪心理学家利泊认为:“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动。” 学习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也是师与生、生与生情感交流的人际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
4、主体性,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尽情地说话,让学生大胆地解放大脑、大胆地放飞想象,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虽然说老师固然要有老师的威严,但是,在学生眼里,老师不仅应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更应该是一个亲切的、容易接近的朋友。这就要求老师放下架子,允许学生与教师进行争辩,多和学生沟通,加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这样,师生距离拉近了,学生有话才敢讲,愿意讲,课堂上才会更多地听到孩子们的声音。此外,还要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提问时不能只提那些爱举手、比较活跃的学生,不能让那些性格内向、不愿开口的学生处于被
5、遗忘的角落,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这样才能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生机勃勃,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也可与学生商量后确定,如“同学们是否愿意把这首诗诗的内容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能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吗?”“你是否把你的看法和同桌进行交流?”等。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学生的心灵才会舒展,才会愉悦地进入学习情境。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乐学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立学习的基本品质。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6、享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许多教材与我们孩子生活仍相距甚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生动情境,使学生入境会意,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触景生情,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孩子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入到主动学习的状态。例如在上云房子一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见过的房子形状、颜色等等,然后多媒体演示云房子,让学生猜猜那是什么房子,看过后的感觉是什么。最后告诉学生那是小鸟们造出来的云房子,这样就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出主动学习新课文的愿望。3、分层教学,指导学法,使学生会学古人云:授
7、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学生“会学”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在教法中渗透学法,用教法指导学法,要把教的过程变为“导” 的过程,使学生会学。 “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 主动探求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都知道,学习有法,但学无定法。学习方法有一般的规律性,也有其特殊性。学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一个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怀,他们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对这样的一个群体,需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课堂上教师
8、应根据学生实际,引导自读自悟,按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实现自我探究,让他们自己去得出结论,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的讲主要起到组织、引导、启发的作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有主动学习的机会和可能。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我鼓励他们学习课文时采用 “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习课文,课堂上并作具体的指导。如在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课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学”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快速通读全文,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自读有关语句,说说有什么新发现,把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指导朗读这三句句
9、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学生通过读、思、议、读等途径,学得主动,学得投入,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学习,学生既读懂了课文,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既积累了语文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对部分思维敏捷、善于创新的学生,我鼓励他们用“发现问题法”、“探索学习法”学习,并根据学生的提问,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们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让学生说明他们所获得结论的有效性、并对结论进行评价。或者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总之,在很大的范围内,任其发挥。另外教师也可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拓展性地提问,并根据学生接受能力情况,
10、先提问中下水平的学生,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回答问题的不完整,再把问题展开,进行讨论,由浅入深,来提问中等生,在突破重难点时,就要发挥优等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及时进行反馈。同时为了使学法得到更好的掌握,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说说自己采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其中什么方法效果好,并要求学生把这些方法分类积累起来,以便往后运用时信手拈来。4、提出问题,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学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面对着知识的日新月异,科技的迅猛发展,任何学校都不可能使学生学到他终身受用的知识,更何况 21世纪是人们工作难以固定,不是以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世纪。在这种情况
11、下,要立足于社会,贡献于社会,唯一的办法就是独立学习,一个人有了独立学习能力,就会以在学校里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基础,进而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并使之产生迁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往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满堂灌,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稍有一点空闲就要让学生去死读硬背,生怕学生“游手好闲”,学生没有一丁点儿自由时间,失掉了自主性个性发展的空间。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自学能力,我往往在布
12、置作业时量都不大,但都要提出一些问题来,让同学自己在书里找出解答的根据。这样边看书边斟酌,能够在书本上找到答案,做上记号。实际就是帮助和训练同学从教材中发现问题,概括观点、寻找规律。经常做这样的练习不仅对领会教材有很大帮助,而且不需老师具体指点,同学们自己也能够提出问题来了,概括、提炼的能力提高了,自学也就越来越自如了。同时为了让学生改变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只向课堂摄取信息的误区,我还引导学生通过课外各种媒体寻找问题的答案,如从报刊、杂志以及互联网、电视节目、广播新闻、图书馆、新华书店为途径,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摘录、整理,然后小组讨论,派代表上讲台进行交流发言,交流内容可推荐给班级
13、宣传委员,可在班级的学习墙报或黑板报上展示,也可作为素材进行积累,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这样就使学生学会了从纷繁的知识素材中提炼出有用信息。另外还可采取探索式自学,这是发展学生高水平自学能力的一种方式。其程序是:提出问题阅读资料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再提出问题,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家庭观念等都对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等造成一定的影响,学生中也不乏自我控制力不强或自主性学习方法未入门的学生,这样就需要加强指导和管理,让他们不断提高对闲暇时间的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的能力,让他们在自由时间中找到灵感和创意。总之,作为跨世纪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自主性和个性化,并在教学中身体力行,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和个性意识,让学生真正地学会自主学习,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品质真正形成,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才能为二十一世纪输送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解读新课程2004年,镇江市课程改革教师培训丛书;3、小学语文专题研究,杨九俊、姚烺强主编,2001年,苏州大学出版社;4、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200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7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