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新语文课改的思考颍上县六十铺镇战沟小学 张芙娟摘 要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国家对教育的改革也在与时俱进中,也在思考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否再适应如今的教育发展形势,能否再很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在这种思想的促进下,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它的颁布和新教材的推广使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教学教学手段方法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课堂的氛围更加人性化,教师可以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更多的学生课堂需求,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得以加强。然而由于我们对新课改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标新立异,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教育理念 一、倡导人文精神,但要适度新课程
2、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轻视人文教育的矫正。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教育就会陷人工具主义、技术主义的泥沼,但如果片面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削弱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也同样背离了语文的学科特点,同样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
3、,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等,若老师不进行引导,加以说明,放任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探索具体读法和意境美,试问学生有几个能做到这一点呢。不错教师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可是却没把握住适度问题,严重点说这是放纵,并不适合学生的发展。 所以我们看到,有些教师为了落实“人文教育”为目标,目光只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在教学中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不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很可能会出现课上热闹课后空虚、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而用起来却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二、提倡创新,但要切合实际 在新课改之前,我们曾经
4、一度把文章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作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如有的老师在教学草原时让学生大量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结果留给了学生的结论是:书上都是骗人的,草原根本就没书上说的那么美,现在的草原都退化的很严重了,鼠害很猖獗,有的地方原来有草原现在是“不长五谷”,这就是误读了文本,与作者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在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收集关于这一课的资料,结果有的学生收集的全是关于战争的破坏性,对人类生命财产的破坏,对生命的漠视,对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等,不可否认战争的确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可是在本课中罗贯中是在向我们阐述战争的破坏行吗?他是在向我们宣扬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他的神
5、机妙算,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旷世才华,而不是战争的危害性。所以说我们提倡创新,但是要适度,千万不可过了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指导学生发散思维甚至反弹琵琶,但是发散思维不是散乱思维,反弹琵琶不是乱弹琵琶,不能为求新而求新。 三、倡导自主、合作、研究,便不能放任自流 一方面,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读,期待学生的自我探究。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几分钟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谈不出来的,则继续自我阅读。殊不知,课堂时间有限。能有一定的自我阅读领悟能力的,只是班级里的少数学生而已,大部分的学生只能是看客。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加以引导和说明,要在大方向上给
6、学生以指导。如在教赵州桥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赵州桥举世闻名,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目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笔者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为拥有这份历史遗产的自豪感来,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有的老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其他不喜欢的段落真的就不学习了,学习方式也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都喜欢有感情朗读,我们的课堂所以“书声朗朗”。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
7、(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恐怕学生在选择交流伙伴时,考虑的更多的是谁更是我最好的朋友?对文本的感悟早已不知去向了。我们不能什么都让学生站在自己预设好的圈子里,当我们放太多的时候,往往是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实际并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效果,所以教师该干预时还是要毫不犹豫的干预。 另一方面,小组合作,有名无实。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适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教育的规律,也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但是如何落实、操作,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开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只能导致课堂的失控和混乱。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的“导”不可或缺,科学组织,艺术调控,
8、遇“愤”则“启”,遇“徘”则“发”,这是教师的职责。四、期待精彩,但不能流于形式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一直被人们口诛笔伐,因此,实行新课政,有些教师就特别注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刻意制造所谓“看点”,他们的语文课笑声、掌声不断,可谓热闹非凡,但是不少课只顾追求表面的繁华,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浮华空洞、流于形式。 发挥自身优势,展示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无可厚非,也确实能给语文课堂添彩,但太显示自己甚至冷落学生就大可不必了。 有些老师喜欢课堂表演,我可以断言:我们的课文不是每一篇都适合表演的。许多文章,一表演反而肤浅了。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让学生表演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可是当
9、教师将草帽往自己头上一戴时,孩子们笑得人仰马翻,哪里还能去体悟词本身的意境呢?我们在诗词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诗眼”。这首词的教学就应该抓住“醉”字和“喜”字。老两口为啥而醉?为何“最喜”无赖的小儿,难道不喜勤劳懂事的大儿、二儿这样,学生就能感受那份淳朴的“农家乐”了。在上钓鱼的启示时老师是不是还要扛着鱼竿走进课堂啊,若真是这样,我都要怀疑该怎么教学了! 其实,精彩往往来自细节。我们往往难以说出哪位名师的一节课的全部,但我们往往记得其中精彩的细节:李吉林与孩子们月光下的相约;于永正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对“那时侯,我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这句话反复地诵读;孙双金老师在教学天游
10、峰的扫路人时让孩子们对最后一句“这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进行修改时,孩子们那无比精彩的生命灵动! 我认为语文“课改”还是“初级阶段”,还在探索和发展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不重视不解决,就会使课改多走弯路。搞课改既要有高涨的热情、果敢的精神,又要有冷静的头脑和审慎的态度。课改的成功需要我们不时地进行反思和审视,才能确保新课改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更好的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大潮。 参考文献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倪文锦 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宋德如 卞佩峰主编基础教育学,2005年江苏人民出版社钱源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2001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