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学困生心理特征及转化策略 学困生的形成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可分为认知系统和心理动力系统,是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因素;外在因素可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因素。学困生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自卑、惰性、畏难、逆反和孤僻心理,这些心理特征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遵循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掌握学困生心理、行为的矫治方法,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使学困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造就国家栋梁之才。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创造性的工作中,对学困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没有哪一位老师不这样认为”。学困生其家庭、社会、学校环境及自身的心理
2、系统对他们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学困生的形成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可分为认知系统和心理动力系统,是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因素;外在因素可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因素。学困生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自卑、惰性、畏难、逆反和孤僻心理,这些心理特征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素质教育实施进程中我们要更新观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遵循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掌握学困生心理、行为的矫治方法,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使学困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共圆成才梦。 一、心理特征1、自卑心理。自卑是指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或几个方面
3、不如他人的心理。调查发现,学困生常常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把成功归因于运气,这些消极的归因严重影响他们的自我认定,也影响学困生自信心的确立。小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心和进取心,“学困生”也不例外。学困生由于学习基础差,上进心受挫,不思进取,使别人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人格定位,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和表扬;有的由于自身存在一些缺陷,长期受到指责、歧视、埋怨和排斥,因此没有上进的信心和勇气。自卑心理易使人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不敢与人交往,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2、孤僻心理。日常生活中,部分学困生表现为心理封闭,少言寡语,不苟言笑。他们有的因缺乏家庭的温暖而情绪抑郁;有的因学习成绩差,得不到老师的表
4、扬和关注而心灰意冷,导致他们的交往、对话和各种活动减少,喜欢远离群体而独立,这类学生往往不引人注目,他们不至于明显的影响到课内外的秩序和妨碍教学的各项活动。 3、惰性心理。勤奋使人进步,懒惰使人落后。学困生大都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志向水平低,缺乏奋斗目标,学习兴趣不浓,无上进心,甘于落后,缺乏意志和毅力,喜欢安于现状,缺乏远大的理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差,不认真听课,学习成绩差,产生厌学心理。小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求知欲望高,但有些学生在家庭的溺爱下,失去了自立,以至于这些学生不把学习当回事,纪律松懈,不复习功课,不完成作业,考试成绩差,惰性使其最终沦为学困生。4、畏难心理。俗话说
5、:“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畏难心理是与失败密切联系的心理状态,它产生于每次失败所引起的情绪反馈。人遇到挫折,经历失败往往就会害怕、畏惧。失败胆怯再失败再胆怯,恶性循环,使畏难情绪逐渐积累,产生定势,以至于望难生畏,即使对很小的困难也失掉了克服的勇气。学困生多次遭到失败后常处于心理失常状态,挫折容忍力差,同时由于教育者的偏见,使他们不敢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还怕遭到讥笑和拒绝,处事畏首畏尾,言谈举止缺乏勇气,意志力薄弱。5、逆反心理。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经常遭到家长的责备和打骂。老师的批评训斥,同学和邻居的冷嘲热讽,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讨厌老师和家长,希望他们不要管他。但是家长和老师恨铁不成钢
6、,在管教上过于急躁,方法过于生硬,这样使得他们与家长和老师就产生了对立情绪,有了逆反心理。这类学生往往以抵触的心理对待周围的人,还往往搞些恶作剧,甚至把在老师面前受到的批评,训斥以欺负更小的学生作为发泄,以此换取心理的平衡和补偿。 二、成因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影响小学生学习的有内、外两个因素。内因是他们内在的两种心理系统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的缘故。一是认知系统,二是心理动力系统。外因是制约人的思想行为的外在环境因素,诸如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当内因对学生发生积极的影响时,学习就有动力,就会自觉,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产生消极影响,且长久不能排除,就会使学生学习成绩下滑,直至厌学,形成学习困难。
7、学困生的成因应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剖析。(一)内因剖析1、认知缺陷。一是观察力差:观察是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感性资料。学生对各门功课的学习,必须具有良好的观察力。通过观察,领会知识,明确概念,解决问题。而学困生的观察力很差,且不善于观察。久而久之,仅有的一点观察力也变得模糊,薄弱。二是记忆能力差:学困生的记忆方式大都停留在机械记忆上,记忆的时间一般较短,属瞬时和短时记忆。因而其遗忘也快,准确性偏小。三是思维的独立性差:学困生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很少去做深层的思考,因而陷入片面性或极端性。于是在学业上,总是跟不上趟。学习与理解也就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且思
8、维品质不具广阔性,深刻性和变通性。总之,学困生在认知系统中的其他方面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薄弱点或障碍,如联想,想象力差等,缺少足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2、心理障碍。一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而达到其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其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漫无目的的学习是学困生所具有的共性或倾向,失去目的的学习态度定然决定其学习表现,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实践告诉我们,学习成绩对学习态度同时具有一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学习目的,动机与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表现与学习成绩之间形成了因果关系。二是学习兴趣差:学困生的情绪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左右。其学习兴趣易发生转移,摇摆不定。学困生的兴趣
9、特征大都不指向一定的对象,兴趣范围狭小,单调,贫乏,不稳定。古今中外,凡是学术上有所造诣,事业上有所建树,乃至一切发明创造,无一不与兴趣结缘。学困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各类活动都不愿参加,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三是意志品质差:这是学困生的共性倾向,从学生自控力和耐挫力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控力较差,易受别人影响,而学困生就更差了。有时或偶尔地也想好好学习,想得到老师或家长的夸奖与重视,然而由于自控力差,禁不住外界环境的诱惑,学习成了额外的负担。十年寒窗苦,学习是苦差事。在学习过程中学困生,一旦遇到难题出现,被批评、受指责、被同学嘲笑,便垂头丧气,不思学习,精神颓唐,萎靡不振。学困生还有较大的惰性心理,
10、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其意志更不具持久性,作业不能独立完成,家庭作业更不用提了。学习完全失去了恒心和毅力。偶然情绪好,也只能维持“五分钟热度”,然后又索然无味了。这都是学困生耐挫力差的典型特征。四是自我评价低:学困生遭受挫折后,失去了学习的目的,信心,热情更是荡然无存。来自老师、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压力,使之厌学、逃学,从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里。(二) 外因分析1、学校失误。一是教育指导思想的失误:以前“学困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教育为了升学,无休止的上课、补课、考试,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应付考试上,抑制了学生的文体活动和其他兴趣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但他们接受知识的水平不一样,致使那
11、些需要长时间接受知识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时间久之,便沦为学困生。二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足:尽管教师的心情与家长一样,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才,但由于恨铁不成钢,教师对差生常说一些过激的话来刺激他们,不关心,不重视,甚至厌恶歧视。这些学困生本来就为成绩赶不上别人而苦恼不已,教师再用不恰当的态度对待他们,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对学习会产生畏难情绪,自卑心理就开始形成。有的教师对学生期望过高,对学生的估价往往脱离学生真实状况,致使教育方法不当;有的教师对工作不负责任,方法简单,敷衍塞责,对学生态度冷淡无情,或过分讨好学生,不敢严格要求,或对学生不能亲疏有别,不能一视同仁,过分偏爱德
12、,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的情感。三是师生关系不融洽:个别老师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上课大吼大叫,不能以应有的热情去创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从厌恶某一位老师开始,发展到厌恶该老师所上的课,在课上不注意听讲,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以至于学生处于偏科状态。在一些公共场合见到老师,有时吓的撒腿就跑,更别提给老师打招呼了。即便是走个对面,也低着头不敢说过话。师生关系如此僵化,老师无法深入孩子的内心,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使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师生反目成了敌人,以次导致部分学困生的产生。2、家庭缺陷。一是家长的思想知识水平低: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由于工
13、作的繁忙,对孩子不管不问,仅给与经济上的支持,使他们在思想上放任自己,追求安逸的生活,最终走向邪路。二是家长对子女一味溺爱: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引导,对学习不闻不问。由于从小过分的宠爱,使得他们养成独特的性格,凡事不能吃一点儿亏,捧他们如掌上明珠,把他们当做“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包庇纵容,放任不管。三是家长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有些家长不了解自己子女的秉性和独特的个性,不会因材施教,而且对子女的学校生活不闻不问,不与孩子沟通交流,探讨学习成败的原因。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给孩子制定不切实际的要求和过高的期望,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如子女成绩较差,则讽刺挖苦,甚至信奉“棍棒底下出才子”,伤害子女的自
14、尊心,压制子女的自信,使子女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变成学困生。四是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欠妥:有的家长不了解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不懂得子女的身心发展规律。一看到子女的差,就认其“朽木不可雕”,给子女贴上“反应慢”,“学不会”的标签,为自己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或教育方法不当寻找借口,推脱责任,给子女消极的心理暗示,产生自卑心理。从而不求上进,成为学困生。3、社会影响。一是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比如,不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不讲文明礼貌,打架斗殴,拉关系,走后门,贪污,盗窃,腐败等等。这些人和事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二是现代的小学生多处于早熟状态:现代的小学生多处于早熟状态,一些不健康的文艺
15、作品对他们心理的毒害也随之而来。如各种文化垃圾的存在,黄色书刊,以及一些影视中的色情武打等细节描写,毒害着人们特别是小学生的心灵。还有长期迷恋于电子游戏机等现代娱乐设施而不能自拔,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最终成为学困生。三、转化策略 (一)自身教育1、激发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活动性和选择性是激励一个人去行动的主观动因,是履行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况。学生的心理动机需要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加以培养与激发。学困生不善于自我评价,自我判断,自我反省和自我管理,因而容易降低学习目标,放弃学习。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的去激励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磨炼学困生的学习意志
16、,逐步使学困生在学习上处于情绪饱满、敢于思考的主动状态。在帮助学困生时,老师要有责任感,有信心,有恒心,持之以恒的去做。一方面老师要采用期望性的语言和行为去感染学困生。如:常对学生说:“我相信你一定能”、“我喜欢你”、“你能学习,一定能学好”、“你进步了”等等。另一方面要指导他们制定简单的学习计划,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责任和任务。同时,还要加强学困生角色转换训练。在课堂上,转变学困生不受欢迎或被忽视的地位,鼓励学困生大胆举手,大声发言。在班级组织的活动中,教师要鼓舞学困生克服困难,要让学困生从实践中认识到成功并非难不可及的事。2、培养兴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强调:“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
17、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摆在现代学生面前挑战性的口号,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教师的教是外因,为解决学困生学习上的困难起保证作用。对学困生的学习,教师要从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上做文章,设计宽松,活泼的教学环境,逐步排除学困生的焦虑畏难心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手势,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带有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和游戏。现代的教学设备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设计“新、奇、悬、趣”的小实验,小制作,列举一些有意义的事物和现象,使学困生爱听,要听,想做。让学困生多动脑、动手,满足他们好玩儿、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逐步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
18、丰富他们的知识面,把他们从厌学中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训练,使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课堂上坚持做到集中注意力听讲,课后及课间复习等。学困生之所以学业状况差,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智力水平低下或智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方法欠佳。教师要让他们学会用“笨鸟先飞”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以勤学好问的态度,解决学习中不懂的问题。古人有言“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困生发展性辅导的关键。教师应该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和学困生一起分析学业状态的进
19、展情况,帮助他们学会学习,这样让学困生既感到教师的关怀,又让学困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调整,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3、健全心理。一是树立成功信念,确立坚定信心。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教师的唯一工作是帮助学生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为学困生设立合适的目标,是他们在经过努力后能够达到的目标要求,并及时得到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成功的心理体验。”二是强化心理训练,增强心理耐挫能力。针对学困生的心理困扰和障碍,教师应有计划的创造适宜的情景,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三是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实现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自我教育即主要依靠自己解决自身的心理与行为问
20、题。学困生过多的失败体验使得他们很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水平,客观的自我评价,找到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产生自我激励,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体验,从而实现自我调控,这是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的关键。 (二)学校教育1、以人为本。小学教育是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教育。单纯的考试与分数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小学学困生得各方面的素质。单纯以分数高低评价小学学困生是不公平的,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手段和评价主体,摒弃“唯分数论”。不仅关注学困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构建体现小学生个性差异和学生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手段不仅仅依靠
21、纸笔考试,还可以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多种形式,使学困生不再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教师、家长、同学以及本人都要共同参与评价。在此过程中,逐步增强并发展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避免其过于依赖他人评价。2、尊重学生。老师不揭学困生的“短处”,不轻易做负面的评价,切记不能嘲笑讽刺学困生。老师要相信每个学困生,尽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每个人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老师要承认并强调小学生固有的潜力,承认并强调具有觉醒、发现、发展、表现和寻求发展的愿望,相信每个小学生都有学习的愿望,相信每个小学生都会做的更好的教育信念。3、师生和谐。老师要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个学困生,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和评价他们,从而有效地帮助学困生培养
22、自信心。同时,老师要及时肯定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分析成功的原因来自于自身努力,从而使其进一步认识自己,为新的成功不断努力。4、因材施教。苏霍姆斯基说:“正像医生细心的研究病人的肌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老师也应当深思熟虑,仔细耐心的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感情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足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体困难的教育措施。”老师要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力求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尽量控制学困生的弱点,发挥他们的优势;在方法上多指导,备课时多考虑学困生,把他们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课堂上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要
23、先提问他们,使他们有优越感和受宠感,久而久之,就会认真听讲回答老师的下次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思维,培养能力,针对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多采取直观教学方法,由抽象引起概念,多启发学困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 (三)家庭教育1、以身作则。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身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事事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事事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家长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懂得做好父母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2、赏识关爱。在家庭教育中,要让学困生感受到父母的爱,提倡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特点在于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论
24、什么情况,父母都要相信孩子能够成功。赏识教育不仅是表扬加鼓励,包括批评。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夸奖。当发现孩子的优点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赏识教育能消除小学学困生的自卑感,树立起自信心。要对子女充满爱心和耐心。用爱为孩子创造一个被理解、被关注、被接纳、被支持的宽松环境。赏识教育要适度,表扬讲究方法,不要笼统的表扬,而是要针对具体的事情,要让孩子清楚他们的哪些行为使你感到满意,并且让孩子学会自我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除此之外,家庭教育一是要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二是要为孩子树立热爱学习,崇尚知识的表率作用。学困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于学困生转化工作,教师和家长要树立信心,勇于探索,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对学困生实施教育的策略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对他们的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社会要对学困生多一份关爱,关心他们的教育和成长,对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这样,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学困生一定会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