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使学生由学答到学问目前,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仍是课堂训练的主流。那么如何让学生转化为主动,由学生答转化为学生问,真正提高孩子们的科学课学习水平呢 一、 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爱因斯坦提出: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可见,在科学探究中让学生大胆地自由地提出问题是多么重要。要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教师不但要很好地创设情境,提供材料,适当引导,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旧框框,放开束缚,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大是小,是否紧扣主题,甚至异想天开式的问题,教师都应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能责难。只有放开
2、了、问题自由了,创新的思维才会出现。只要敢放,一定会提出很多有趣问题,这正是科学探究所希望的。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帮助他们自己建构知识。学习主题的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实验过程同样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儿童天生的好动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够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而且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就算是低年级学生也决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人生早年积累起来的经验是他们学习新事物的基础,教师要紧抓这一有利条件,促进学生提出新问题,激发好奇心。如:我在教学蚯蚓一课时,开门见山地问学
3、生:“看到这些蚯蚓,你们想研究什么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学生纷纷提出:“蚯蚓生活在什么地方?”“蚯蚓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帮助?”“蚯蚓的外形是怎么样的?”“蚯蚓是怎样运动的?”等。这些问题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基础的学生就会有不用的疑问。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引导,不让学生感到困惑,让他们乐于提问,最终“学答”变为“学问”。二、注重训练技能,让学生善于问学生每天都在不同的经历中生活着,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科学现象都被学生在司空见惯中忽视掉了,其实,只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同样趣味横生。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情,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开始,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活动的导火
4、索,可让学生在生活小事的引领下步入科学探究活动的轨道。例如我在“烧开水”一课时,烧开水的经验学生并不陌生,虽然不一定都烧过开水,但人人都喝开水,至于“水在被烧开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现象?”“水在多少温度时被烧开?”“水烧开了之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怎样?”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我让学生从这些生活小事中,亲身经历,仔细观察,寻找自己要研究的问题,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这样,“烧开水”这一件生活小事,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荡起了朵朵浪花,将学生思维的探究激情荡漾开来,学生会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科学这一学科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现象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
5、关于自然的知识。所以学生的亲历活动是关键,没有活动,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通过亲身体验,进行观察,从而发现问题,才能进行探究活动,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实践证明,自发的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假如学生不能发现学习动机,就不可能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是自主探究活习动机,否则就不可能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是自主探究活动的前提,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只有在确定活动内容的基础上,才能选择科学的方法,安排科学的程序。学生为自己确定的目标而努力,其参与探究活动的动力肯定要比别人为他们确定学习目标而学习的动力强劲得多。因次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
6、的内容,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学生探索能力,从而达到学问的目的边学边问。三、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南宋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课堂教学中,常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不了的问题,提不出疑问。在学生具备了敢于提问的心理后,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语言、实验、电教等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出一种让学生有内容可提问的情境。如:在学习纸的秘密一课时,我把活动主题分成了四个教学环节:(1)活动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和纸制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研究纸的欲望。(2)探索研究。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设计方案一观
7、察实验一交流研讨”的科学探究过程。(3)活动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有关纸发明和造纸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纸的奥秘。(4)通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各种纸的不同特性设计一件新物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感受纸的特性与用途的关系。 当教学进入汇报产生的疑问这一环节时,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竟然提出了“宣纸与报纸比谁的吸水性能强?”、“牛皮纸与信纸比谁更光滑?”、“牛皮纸与硬纸板比谁的承重能力强?”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20个。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问题引入以问题结束,很大程度地拓宽了教材,由此得到想问、多问的效果。 四、创设疑问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提问有凭借、有主题 在教学中,利用学
8、生对自然事物倍感新鲜好奇的心理特点及爱玩、好动的本性,创设一些活动情景,如故事情景、实验情景等,让学生置身到一种探索问题的情景之中,自觉地发问,围绕学习内容来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教学淀粉的踪迹一课,我先让学生在手上蘸一些碘酒,然后手心相对搓一个面蛋蛋玩。许多学生搓着搓着不由自主地叫起来面蛋蛋为啥变黑了?我启发他们继续提问。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还有什么会变黑?、为什么不变成别的颜色?、上节课米饭里滴了碘酒变黑了,现在手上抺了碘酒,面就黑了,碘酒为什么会让米和面变黒?我引导学生围绕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研究,原来是含有淀粉的东西遇到碘酒变成了蓝黑色。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我也觉得学生们越来越会
9、提问题了。 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他人的观点。每个人对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要相信自己的观察,保留不同的意见。课堂上,学生常常对老师的讲述和其他学生的回答大胆提出自己的我认为、我想。例如,学习纸的观察,一上课,我就启发性地给学生提问题,来诱发他们的好奇心理:关于这张白纸,你想知道什么?这张白纸,你能观察到它的哪些特点呢?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我想知道它是怎么造出来的,我想知道它是谁发明的,我发现它是透明的,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它应该是透亮的,我认为它薄的地方对着光是透亮的,厚的地方不透亮等。现在在科学课上,学生充分发表着自己的不同见解,使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充满了个性,充满了生机!